專家:植物基食品迎來高度關注 相關科學問題有待突破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2020年,植物基食品迎來了爆發元年,市場飛速增長,新產品層出不窮。行業研究機構FAIRR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二的食品巨頭都有專門團隊開發和銷售植物基肉製品和乳製品,47%的零售商現在或計劃銷售植物基肉製品。站在高速發展的元年展望未來,植物基食品將會遭遇哪些挑戰?在加工特性、營養等方面還有哪些科學問題要解決?

  12月1日,在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舉辦期間,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召開「植物基食品的科學問題與未來挑戰」專題會。會上,業內權威專家為大家展現了這一新興食品領域的最新進展。

  消費者為什麼選擇植物基食品

  據MarketsandMarkets研究顯示,2019年,全球人造肉的市場規模約121億美元,每年以15%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

  數據顯示,2014-2019年,我國植物蛋白飲料產量年複合增長率超過9%。2020年,該數據迅速提高至13%。

  飛速增長的市場背後,消費者為什麼選擇植物基食品?探究原因之前,必須先知道什麼是植物基食品。在會上,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江連洲介紹稱,所謂植物基食品就是直接以植物原料或其加工品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配料、食品添加劑(含營養強化劑),經加工製成的,產品形態、質構等感官特性與相應的動物來源食品具有相似特徵的製品。

  江連洲認為,植物蛋白是蛋白質的一種,來源於植物,營養全面,與動物蛋白相仿,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具有多種生理保健功能,還具有低飽和脂肪酸、零膽固醇、無抗生素等優點。

  在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馬冠生看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食物消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滿足營養需求,也要符合健康膳食模式,同時還要有助於環保、可持續發展,也正因此,植物基食品應運而生。

  植物基食品仍需突破哪些挑戰

  對於未來,植物基食品在發展道路上還需突破哪些難題?在江連洲看來,功能性不強,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產品同質化,市場佔有率低,附加值低,缺少高端產品是植物基食品未來面臨最主要的挑戰。

  與此同時,在技術方面,更高層面的整肉模擬技術尚未達到大規模工業化等級,尚未真正意義商業化。而相對技術成熟的碎肉產品,產品品質也參差不齊。在風味方面,通過添加肉味香精等調味品對風味調控,肉味香精包埋效果差、香氣弱、粉味重,以及大豆蛋白製品容易產生豆腥味等異味等問題。

  馬冠生則認為,植物基食品如果想替代一部分肉製品,面臨一個挑戰,從營養的角度來說,很多產品營養素的密度較低,需要考慮怎麼滿足人體對健康的需要。此外,植物基食品還需要消除植物本身的一些特殊味道,改善風味,還有口感問題。

  科技助力植物基食品發展

  針對植物基食品面臨的主要挑戰,科學界也在不斷研究探索。在會上,華盛頓大學公共健康營養中心主任、流行病學教授Adam Drewnowski介紹了營養素度量法在植物基食品中的應用,即由專業第三方機構根據不同人群的營養需要先制定出營養成分組合模式,比如健康食品、低脂食品、低鈉食品等,當食物符合這一模式,做出相應的營養標籤,方便消費者選購。

  對於植物基食品的風味問題,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宋煥祿表示,消費者在選購植物蛋白製品時不僅僅考慮其營養和功能價值,風味也是重要參考因素。然而,在生產和應用的實踐中,植物蛋白特有的異味在加工製品中普遍存在,這也會影響食物的風味。因此,為提高植物蛋白的風味品質,對其中關鍵異味成分的鑑定,以及關鍵成分與蛋白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十分重要。

  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陳建設的研究則專注於食品的口腔加工特性。他表示,食物從原材料、烹飪到人體小腸的過程中,口腔加工環節非常重要,能給消費者帶來愉悅的感官感受,這也決定了消費者喜不喜歡吃這個食物、下次是否繼續消費。

  陳建設分析,以植物基飲料為例,流體食物的特徵是不需咀嚼、在口腔中滯留時間僅兩秒,怎麼在這兩秒鐘中發揮最大感官性效果,這就要求植物基飲料要做到非常溼滑、細膩。

  

相關焦點

  • 春節還能正常購買和製備冷凍食品嗎?權威專家給出科學解讀
    消費者不必害怕購買和製備冷凍食品,包括冷凍海鮮、冷凍肉類。第二,為避免食品可能被病毒汙染而在食品鏈條中發生交叉感染,消費者處理食物時要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素,即保持清潔(勤洗手、廚房清潔)、生熟分開、徹底煮熟、安全溫度儲存、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第三,食品企業要嚴格遵守政府所發布的相關規範,高度重視員工防護以及生產環境的清潔和消毒。
  • 植物基發酵時代已來 益生菌將大有作為
    「植物基發酵時代已來,而益生菌可以在這一賽道大有作為。」益生菌領域專業公司上海潤盈研發中心基礎研究所所長徐煜如是認為。新植物基產品「入場」 益生菌發酵助力據了解,「植物基食品」這一稱謂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在法規層面形成明確的標準和定義,泛指用植物來源的原料製成的食品,包括植物基膳食補充劑(固體)、植物基漿飲(未發酵,液體)以及植物基發酵型食品(固型,液型)。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
    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胡可璐)2020年,中國食品產業在疫情中經歷了一場大考,承擔起確保市場穩定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免疫力、冷鏈食品、「酸湯子」中毒等一系列食安健康熱點問題也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京召開。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 冷鏈食品、毒蘑菇、米酵菌酸上榜
    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胡可璐)2020年,中國食品產業在疫情中經歷了一場大考,承擔起確保市場穩定的中堅力量。與此同時,免疫力、冷鏈食品、「酸湯子」中毒等一系列食安健康熱點問題也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 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新冠疫情、酸湯子、毒蘑菇備受...
    進口冷鏈食品會不會傳播新冠病毒?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食品安全問題牽動著所有人的心。 1月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2020年食品安全和健康十大熱點發布,數十位專家對過去一年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熱點事件作了系統梳理和科學解讀。
  • 賣植物基食品,聯合利華設定的銷售目標是7年10億歐元
    記者 | 盧奕貝編輯 | 昝慧昉1聯合利華對植物基食品市場的未來信心滿滿。這一目標是聯合利華「未來食品」計劃的一部分,其他重點目標還包括繼續降低產品中的卡路裡,鹽和糖含量。按計劃,到2025年 聯合利華95%的包裝冰淇淋每份的總糖含量不超過22克,每份冰激凌的含糖量不超過250千卡 。植物基食品無疑是當下食品行業的熱門品類。
  • 吳林海:食品安全問題形成原因複雜 提升科學素養加強防範
    摘要:食品安全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穩定。近年來,各種食品安全問題仍然偶有發生,儼然成為社會痛點,專家解讀食品安全問題形成原因,分享安全防範科學方法。
  • 迎難而上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
    大會得到了國內外各方的高度關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科學技術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北京市科協等部門及相關國際組織予以大力支持。作為全球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領域權威性與高端性並重的國際盛會,大會直面國內外食品領域面臨的新問題,精準對應中國食品安全與產業健康轉型的難點和焦點,探索中國食品工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為解決中國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提出更多科學路徑。
  • 冷凍海鮮、毒蘑菇、酸湯子,2020食品安全10大熱點全在這兒!
    新冠兇猛,冷凍食品還能吃嗎?誤食毒蘑菇還能「看小人」?這個段子可不好笑!一碗「酸湯子」殺死9個人,木耳銀耳裡也能出現這種毒?堅決反對餐桌浪費,是因為糧食不夠吃了?「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多位專家對2020年度十大食品相關熱點詞進行了深入解讀。
  • 2021食品年度商業熱點,Gano Excel鮮萃靈芝新品類有望迎來新突破
    2021年,新食品迎來了新的商機,無論是當下的動蕩的宏觀經濟環境、快速變化的市場格局,消費人群的無限細分,逐漸年輕化,以及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還是平臺方和資本方對新品牌新消費的推波助瀾,或者是企業對產品的創新加速……所有的跡象都在印證事實。
  • 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大問題迎來重大突破
    直到現在,終於有佳訊傳來:由DeepMind開發的人工智慧系統AlphaFold,在根據胺基酸序列確定蛋白質的三維形狀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它使用進化相關的序列、多序列比對(MSA),以及胺基酸殘基對的表示來細化這張圖。通過重複這個過程,這一系統能對蛋白質的潛在物理結構進行強有力的預測,並能夠在幾天之內高度準確地確定蛋白質的結構。
  • 生物學的一個基本大問題迎來重大突破!
    然而一直以來,「蛋白質摺疊問題」一直是生物學中的一個重大挑戰,並且已經困擾生物學家50多年。直到現在,終於有佳訊傳來:由DeepMind開發的人工智慧系統AlphaFold,在根據胺基酸序列確定蛋白質的三維形狀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 關於「意識、腦與人工智慧」浙大專家提出十大前沿科學問題
    據了解,浙大今年4月召開「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圓桌論壇,吳朝暉院士、段樹民院士與倪梁康教授(文科資深教授)分別圍繞「意識」問題,從計算機科學、腦科學、哲學角度作主旨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問題。
  • ...媒體溝通會之熱點二:誤食毒蘑菇——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
    >2021年1月8日下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中國科技協會指導下,舉辦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研究員就「誤食毒蘑菇--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分享。
  • 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淺議中國媒體科學報導的困境與突破
    本文淺析當前中國科學報導受到質疑的現象,並分析科學報導存在爭議的原因,探索科學報導突破現實困境,實現真實性與客觀性的可能途徑。 他們對待問題的態度有別,思維方式互異,甚至在感情方面也缺乏共同的基礎。 「兩種文化」命題常常被用於分析媒體的科學報導。特別是近些年來,某些媒體人在涉足科學報導以後,往往在科學界乃至整個社會引發輿論熱議。2014年,著名的前央視名嘴崔永元推出了他在赴美調研幾個月以後拍攝的轉基因食品紀錄片。
  • 後疫情時代 特殊食品迎來發展新機遇
    與會專家圍繞後疫情時代特殊食品行業如何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乳製品迎來發展機遇期  疫情期間,國家發改委把牛奶列入物資保障類別,衛健委號召全員每天攝入300克奶及奶製品,以提升身體免疫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院長任發政在發言中指出,乳製品具有優良的營養特性,在特殊食品製造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是特殊食品重要品類。伴隨我國特殊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乳製品也迎來了發展的機遇期。
  • 新年,別再踩這些食品安全的「雷」
    我國食品安全頭號致死因子是什麼?一直被忽視的食品安全「隱形殺手」是什麼?疫情防控下如何預防「帶毒」進口冷鏈食品、控制食品汙染……1月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舉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多位權威專家分別對春節防疫、進口冷鏈食品、植物基食品等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
  • 專家:兒童、青少年糖攝入量需高度關注 帶來超重肥胖問題日漸突出
    &nbsp&nbsp&nbsp&nbsp未來網北京7月17日電(記者 謝青)「近年來,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但仍面臨營養不足與過剩並存、營養相關疾病多發等問題。」
  • 食品專家與醫療專家南昌「論劍」一滴油
    圍繞脂質科學與健康等前沿學術話題進行專題報告和討論,王永華詳細向與會人員分享了脂質分析與表徵、脂質製備與修飾、脂質改良與調控、脂質營養與健康等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探討了健康油脂產業發展動態,旨在推動脂質科學與健康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學術交流。  作為醫學專家,永華特醫醫學專家還現場解說了甘油二酯臨床表現。通過一系列大數據、專業的醫學檢測以及鮮活的臨床實踐案例進行了詳盡解讀。
  • 2019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詞解讀(下)
    但益生菌概念使用不當、核心菌株模糊不清、功能性質難以科學界定等諸多問題,致使益生菌的健康發展存在潛在隱患和風險。  專家建議:益生菌產業化應用需要經過科學嚴謹的流程驗證。在構建科學嚴謹的益生菌及其產品法規標準體系的同時,應鼓勵益生菌在食品工業中的多元化創新應用。同時加強公眾科普教育,引導消費者科學合理消費益生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