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宏觀角度看古代中國落後伊始

2020-12-04 騰訊網

大家好,我是穿棉背心的新青年。

很多人說是清朝,但是我有一點不同的看法,如果不準備請各位大佬指正。

首先表明我的觀點、很多人說是從清朝開始,我覺得不是清朝,而是在明朝。

可以說明朝之前元朝在當時那都是霸主級別的存在,妥妥的老大哥,想打誰打誰,一直打到歐洲,差點把歐洲給殖民了,那是多大的排面,再換個角度,當時歐洲那些小夥伴整天提心弔膽害怕我元大軍哪一天不高興了就溜達過去。但是元朝過後到了明朝,世界的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起因就是歐洲進行了文藝復興湧現出許多世紀型人才,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同時也進入了大航海時代,以西班牙,葡萄牙兩個國家為代表,哥倫布,胡安.德拉克薩,麥哲倫等等,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從15世紀開始,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世界各地都出現了歐洲人的面孔。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也就是從這開始,一部大侵略史開始要展開。非洲美洲原住民慘遭屠殺。

而我們當時的明朝因為距離較遠,航海技術還不夠完善,再加上老底還不錯,沒有那麼慘,但是從明朝歷史的點滴記載中,已經可以發現那時候早就已經落後太多,當時朝廷的一些大臣已經開始憂患起來。

據史料記載,1600年,也就是明萬曆二十八年,徐光啟(明朝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府,放到現在也是國家重要領導人,更何況還是科學家。)第一次與利瑪竇(義大利人,天主教傳教士,除了傳播天主教,還傳播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見面,交談良久,對利瑪竇甚是推崇,並拜利瑪竇為師,學習天文,水利,曆法,西洋水法。在明朝抗倭期間,還曾上書引進學習歐洲海軍技術抗擊倭寇,就可看出當時的歐洲早已領先於中國。

其實還有一個更明顯的標誌,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後,就實施了海禁!並在北方修建明長城。為什麼?如果鄭和下西洋回來後像皇上反應,看到的都是些弱小國家,明朝在世界上是大哥大級別的,用得著修長城,用的著實施海禁嗎?很明顯是因為看到了世界之大,本以為我大明把那麼厲害的元朝都推翻了,其他西方蠻夷算個毛線,結果不言而喻,打不過!嚇得趕快閉門不讓他們進。

而到了清王朝,其實康熙真的是雄才大略且高瞻遠矚,康熙這時候早已知道中國已經落後於歐洲,所以才封當時的兩名法國傳教士張誠和白晉為「御前侍講」,負責給皇帝吉安好幾何學、測量學、解剖學、醫學、並在宮中設了化學實驗室。可以說是虛心勵學。可惜的是他兒子雍正就沒有他那麼高瞻遠矚了,雍正禁止天主教,並限制貿易,這就是閉關鎖國!使得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差距越拉越大。直到有一天被大炮被轟開國門,承受了近兩百年的屈辱史!還有一個小事情,乾隆帝和華盛頓是一個時代的人,而且還是同一年去世的,你敢信嗎?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數學為何如此的落後?
    陳景潤可為何中國的古代數學一直那麼落後,而沒有得到發展呢?數學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原因其實有很多,分析了一下1.中國古代數學成熟於南北朝時期幾何原本3.最重要的事中國古代沒有圓錐曲線知識,不知道橢圓,拋物線,雙曲線,阿基米德螺旋線等為何物,這是致命傷,
  • 中國古代文明是不是一直都領先於世界?
    雖說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怎麼說呢,如果要說中國古代文明一直領先於世界,這個說法其實是很片面的。無論是開始時間上,還是到了人類史後期,中國古代文明都有落後於世界的時候,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不過綜合來說,中國古代文明還是相對很有優越性的。
  • 從宏觀角度看2020年棋牌市場
    作者:李深藍 來源:網狐棋牌開發 ID:wanghukeji 近日,易觀發布了《中國移動遊戲市場年度綜合分析2020》,基於市場和易觀千帆數據,從市場、用戶、產品、媒體、渠道、廠商等多個方面對中國移動遊戲市場2019年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並對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
  • 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有啥不同?看完才知道真相
    上一期我簡單談到了微觀世界的一些特性,其中介紹了微觀粒子具有的一個運動狀態「疊加態」,今天我將進一步講解微觀和宏觀世界到底有啥不同。第一個不同在於:可預測性。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說宏觀世界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準確預測的,比如上一期談到的踢足球問題,當你踢球的一瞬間,所有初始參數就會生成(力、角度、風阻、球的質量等),只需根據這些初始參數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就可以準確預言出將來這個足球的運動軌跡。
  • 走進「陰陽」(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1、古代中國哲學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並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陰陽易位。--《楚辭·屈原·涉江》2、日月運轉之學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研核陰陽。
  • 此國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石油儲量排世界第四,經濟卻很落後
    還是貧窮落後呢?其實這一切都是,伊拉克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在中國人心中,伊拉克不是旅遊的好地方,主要是太亂,有點不安全,給人感覺特別不好。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面積約43.7萬平方公裡,人口3600多萬,穆斯林約佔人口的95%,主要是什葉派穆斯林和遜尼派穆斯林。伊拉克國土沙漠比較多,只有一個小小的出海口,經濟發展落後。
  • 清朝皇帝列表之康雍乾,微觀角度的極盛一時,宏觀角度的災難前夜
    以上還只是觀其身前,看其身後的話有人說清朝皇帝自康雍乾以後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把乾隆拿出來跟他比也依然沒法比,在位時長六十一年也好,六十年年也罷,說實在的,如此"超長待機"真不差那一兩年。所謂"十全老人"與康熙的平三藩、準格爾之戰和清統一臺灣之戰相比,應該是能立分高下的。
  • 解答李約瑟提出的世紀難題: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近代怎麼就不行了
    背景知識院士李約瑟提出的世紀謎題: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近代怎麼就不行了?本文嘗試解答此問題。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科技落後於世界的時間段為:明萬曆到清乾隆的二百年間。而在此之前,宋元時期的科技是極為繁榮的,這一時期又正對應著歐洲的中世紀黑暗期,也就是說,在中國科技繁榮之時,歐洲科技是很落後的。
  • 劉曉春:不要怕不要傲,在失序的宏觀世界尋找動態平衡
    從和平角度來看,如何在失序的宏觀世界尋找動態平衡?「一個是技術的進步,一個是新市場的開拓。」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原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說,它們或是全球經濟復甦的新動能。有別於常規的經濟周期,他用兩個關鍵詞「經濟政治大轉換+強烈的摩擦期」定義當下的世界經濟狀態。通脹OR通縮?
  • 陰陽 ▎ 走進「陰陽」(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1、古代中國哲學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並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陰陽易位。--《楚辭·屈原·涉江》2、日月運轉之學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研核陰陽。
  • 用化學的角度看世界
    《知識進化圖解系列,太喜歡化學了》是由日本科學記者大宮信光所編著的科普讀物,全書分為6章,介紹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問題,將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相連接,用化學的角度重新認識和解決問題。本書的定位是給學生的學科敲門磚,給成年人的思維躍遷工具,作為一本科普書,它所涵蓋的內容廣泛,語言通俗易懂,每一章的篇幅都很簡短,類似於科學版的十萬個為什麼,從化學的角度觀察生活,認識生活,進而熱愛生活。書中有很多我們生活中經常忽略的冷知識,有些問題,我們經常遇到,但是卻選擇忽略,從來沒有想過會與化學有關係。
  • 從量子的角度看生命
    (原標題:從量子的角度看生命)
  • 為什麼我們的宏觀世界是三維的
    這裡,我主要想簡單地從經典力學的角度(因為我們現在只討論宏觀問題,用經典力學就夠了)證明一下組成我們宏觀世界的空間維數只能是3,而不能是 4,5,6,… 等更高維度。經典力學的一般性分析我們考慮兩體組成的有心力系統(例如,地球+太陽,或者月球+地球)。我們知道兩體運動可以等效為質心平動和兩體的相對運動,而質心的平動是平凡的,可以不看。
  • 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天文科技成就
    張衡在太史令任內,融合宇宙觀、天文學與機械的學識技能,貫通於「渾天儀」的製作,完成世界第一部利用水力運轉的「渾天儀」,也稱做「水運渾天儀」、「漏水轉渾天儀」。它是張衡學以經世濟事的具體發揮之一;同時也凝聚了上古中國歷代天文學的成就。古代中國天文科學的成就在中國的神傳文化中,天文科學是很早熟的科學,它和中國的政治思想是一脈相通的。
  • 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看黑鬍子,雙果實雖然給他帶來力量但也很危險
    黑鬍子是新世界的四皇之一,他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傢伙。雖然登上四皇的寶座,但是黑鬍子並不滿足,他真正的夢想是要成為海賊王,這也意味著他是路飛成為海賊王道路上最大的競爭對手。如今的黑鬍子已經掌握了兩顆惡魔果實,這兩顆惡魔果實都堪稱神級果實,黑鬍子如今肯定已經熟練了兩顆果實的使用方法。
  • 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專家:其實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遠遠不如古希臘
    我們一直沉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中無法自拔,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是領先於西方的,直到清朝才被超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其實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遠不如西方的,在很早的時候就埋下了根,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的數學成就相比於中國就已經超前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到底是怎麼回事。
  • 關起國門搞發展的壞處:點錯科技樹,讓中華民族落後千年
    當歐洲人用望遠鏡看滿天星空時,為了找出星星運動的規律,數學和物理學是不是也跟著發展了?牛頓的一系列發現,不是靠蘋果,而是靠玻璃去觀察這個世界和宇宙中國人研究陶瓷,技術發展到極端,那也是生活器皿、工藝美術品,這幾乎就到頂了。
  • 古代中國科技領先於西方,到最後落寞,我們缺少了什麼?
    然而,宏觀世界運動定律和微觀世界運動定律的不兼容,這也進一步暗示科學家,應該存在著一套更深刻而根本的定律古代中國無科學的原因分析。對於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出現科學,很多專家其實是存疑的,因為事實上&34;、四大發明至少證明了中國曾經還是具有先進科學技術的,而為何沒有如西方國家這樣形成完備的科學體系和取得科技的長足發展,主要有多方面的原因。
  • 迷戀朝貢體系是古代中國未正確認識世界局勢根源之一
    特別是歷代統治者由於朝貢體系而迷信自己,是中國不能正確認識世界局勢的根源之一。 文 / 馬克垚,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古代專制制度考察》作者。在古代的中華大地上,生活著許多民族(種族),考古研究已經充分證明。不僅在黃河流域,而且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廣大的東北地區,都存在著許多先民,發展了各種各樣的文化。那時沒有人能說自己是中心。
  • 全面了解申論測試 從宏觀角度把握
    第二章知彼——全面了解申論測試  本章是本書的開卷章,著重引領考生從宏觀認識的角度來把握申論考試,具體行文是通過對申論測試的目的、性質、內容結構、標準樣式、常用文體、特點、命題發展趨勢和應試禁忌的系統介紹,幫助應試者對申論測試有一個感性、概括的了解,從而在整體上認知申論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