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穿棉背心的新青年。
很多人說是清朝,但是我有一點不同的看法,如果不準備請各位大佬指正。
首先表明我的觀點、很多人說是從清朝開始,我覺得不是清朝,而是在明朝。
可以說明朝之前元朝在當時那都是霸主級別的存在,妥妥的老大哥,想打誰打誰,一直打到歐洲,差點把歐洲給殖民了,那是多大的排面,再換個角度,當時歐洲那些小夥伴整天提心弔膽害怕我元大軍哪一天不高興了就溜達過去。但是元朝過後到了明朝,世界的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起因就是歐洲進行了文藝復興湧現出許多世紀型人才,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同時也進入了大航海時代,以西班牙,葡萄牙兩個國家為代表,哥倫布,胡安.德拉克薩,麥哲倫等等,歐洲湧現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從15世紀開始,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世界各地都出現了歐洲人的面孔。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也就是從這開始,一部大侵略史開始要展開。非洲美洲原住民慘遭屠殺。
而我們當時的明朝因為距離較遠,航海技術還不夠完善,再加上老底還不錯,沒有那麼慘,但是從明朝歷史的點滴記載中,已經可以發現那時候早就已經落後太多,當時朝廷的一些大臣已經開始憂患起來。
據史料記載,1600年,也就是明萬曆二十八年,徐光啟(明朝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府,放到現在也是國家重要領導人,更何況還是科學家。)第一次與利瑪竇(義大利人,天主教傳教士,除了傳播天主教,還傳播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見面,交談良久,對利瑪竇甚是推崇,並拜利瑪竇為師,學習天文,水利,曆法,西洋水法。在明朝抗倭期間,還曾上書引進學習歐洲海軍技術抗擊倭寇,就可看出當時的歐洲早已領先於中國。
其實還有一個更明顯的標誌,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後,就實施了海禁!並在北方修建明長城。為什麼?如果鄭和下西洋回來後像皇上反應,看到的都是些弱小國家,明朝在世界上是大哥大級別的,用得著修長城,用的著實施海禁嗎?很明顯是因為看到了世界之大,本以為我大明把那麼厲害的元朝都推翻了,其他西方蠻夷算個毛線,結果不言而喻,打不過!嚇得趕快閉門不讓他們進。
而到了清王朝,其實康熙真的是雄才大略且高瞻遠矚,康熙這時候早已知道中國已經落後於歐洲,所以才封當時的兩名法國傳教士張誠和白晉為「御前侍講」,負責給皇帝吉安好幾何學、測量學、解剖學、醫學、並在宮中設了化學實驗室。可以說是虛心勵學。可惜的是他兒子雍正就沒有他那麼高瞻遠矚了,雍正禁止天主教,並限制貿易,這就是閉關鎖國!使得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差距越拉越大。直到有一天被大炮被轟開國門,承受了近兩百年的屈辱史!還有一個小事情,乾隆帝和華盛頓是一個時代的人,而且還是同一年去世的,你敢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