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在哪裡?北極冰凍反常延遲的3個原因及其重要意義

2020-11-21 網易新聞

  

  隨著太陽下山和極地黑暗的到來,北冰洋現在通常會沿著西伯利亞海岸覆蓋著海冰。

  但今年,水仍然是開放的,這是不正常的。

  現在海洋中的熱量比過去多得多,以至於秋季冰生長的模式已經完全被打亂了。

  為了了解今年海冰發生了什麼,以及為什麼它會成為一個問題,讓我們回顧一下夏季和北冰洋本身。

  西伯利亞100度的夏天。

  北極的夏季融化季節很早就開始了。

  去年夏天,北極作為一個整體處於至少自1979年以來的最熱時期,當時衛星測量開始提供數據,允許全面覆蓋北極。

  伴隨著高溫,大面積的海冰提前融化,融化引發了一個反饋過程:反射性海冰的消失暴露了黑暗的開闊海域,這很容易吸收太陽的熱量,促進了更多的冰融化。

  7月中旬,沿著俄羅斯海岸的北海航線基本上已經沒有冰了。

  這可能是航運利益的夢想,但對地球上其他國家來說卻是個壞消息。

  溫暖的夏季只是今年海冰水平異常的部分原因。

  來自大西洋的暖流在巴倫支海流入北極。

  這種更溫暖、更鹹的大西洋海水通常在表面更有浮力的北極海水下面相當深。

  然而,最近,大西洋的海水一直在爬升。

  大西洋水中的熱量有助於防止冰從下面形成並融化現有的海冰。

  這是一個叫做「亞特蘭蒂化」的過程。

  冰層現在既受到大氣變暖的影響,也受到海洋變暖的影響。

  這真是雪上加霜。

  雖然我們仍在努力追趕通向亞特蘭蒂化的所有過程,但它就在這裡,而且很可能會變得更強。

  氣候變化對海冰的攻擊。

  所有這一切的背景是全球氣候變化。

  幾十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北極海冰的範圍和厚度一直在下降。

  今年,當冰層在9月份達到最小範圍時,它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僅次於2012年。

  隨著北極冰的消失和海洋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全球變暖被放大。

  這可能會影響海洋循環、天氣模式和跨越食物鏈的北極生態系統,從浮遊植物一直到頂級捕食者。

  在北極的大西洋一側,今年的開闊水域延伸到距離北極不到5度的地方。

  俄羅斯新型破冰船「阿克提卡」號在其處女航中,一路輕鬆駛向北極。

  它的航行目標是測試核動力船如何處理厚厚的冰,但大多數冰都是散裝的,而不是希望的3米厚的冰。

  它的厚度只有1米多一點,阻力很小。

  為了讓海冰今年再次積聚,北冰洋上層需要失去夏季吸收的多餘熱量。

  冰範圍的區域異常模式每年都是不同的,反映了溫度和風的區域模式等影響。

  但今天,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它疊加在冰層整體變薄的基礎上。

  如果同樣的大氣模式導致今年西伯利亞附近的冰層大量流失發生在30年前,那麼影響就會小得多,因為那時的冰更有彈性,可能會受到打擊。

  現在它不能了。

  海冰正在走向一個臨界點嗎?

  北冰洋冰蓋的腐爛沒有停止的跡象。

  不過,海冰可能不會有一個明確的臨界點。

  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表明,我們將保持在目前的道路上,冰量下降,天氣系統更容易破壞冰層,因為它比過去更薄、更弱。

  更大的圖景。

  今年在北極發生的事件只是2020年氣候變化故事的一部分。

  自1月份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一直處於或接近創紀錄高位。

  西部既炎熱又乾燥-這是發生大規模野火的完美秘訣-墨西哥灣的溫暖海水幫助助長了大西洋上比字母表中的字母更多的熱帶風暴。

  如果你一直忽視氣候變化,並希望它會消失,那麼現在是關注氣候變化的合適時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北極冰凍姍姍來遲,原因有些深刻
    對話網10/28刊發Mark Serreze的文章,分析北冰洋海水冰凍推遲到來的原因,就具體的三方面原因進行解說。作者是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地理學研究教授、國家冰雪數據中心主任。這對航運業來說,可能是個夢寐以求的景象,但是,對地球上的其他地方來說卻是個很糟糕的消息暖氣在水下悄然而至溫暖的夏季只是對今年不尋常的海冰水平的部分解釋。來自大西洋的暖流,在巴倫支海流入北極。這些較暖、較鹹的大西洋海水,通常在表面浮力較大的北極水的下面相當深。
  • 北極升溫顯著誘發北半球寒潮?——北極海冰融化及其影響的幾個未解...
    ——北極海冰融化及其影響的幾個未解之謎 2013-01-17 15:16:28 來源:
  • 北極海冰減少後果很嚴重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大
    新聞背景  剛剛過去的冷冬讓「北極海冰」這個詞被頻頻提起。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北極海冰的氣候效應一直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近些年,有關國家競相開展北極海冰研究,以預測北極生態系統的變化、評估變化趨勢並制定相關對策。而我國研究人員近期也對此做出了獨創性的研究。
  • 10月北極海冰又是史上最低,氣候「臨界點」已經到來?
    自從9月中旬的海冰最低點過後,北極就正式進入到了封凍期,這個季節北極海冰會在不斷降低的氣溫中逐漸增長,但2019年10月,情況有些不同——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2019年10月中,北極海冰範圍從月初的衛星記錄第三低點緩慢增加到10月13日至10月30日衛星記錄最低點,到月末海冰範圍達到了衛星觀測史上的第二低點
  • 專家解讀多地氣溫偏低原因及發展趨勢 拉尼娜與北極海冰偏少是重要...
    在貴州省貴陽市,12月中旬全市氣溫普遍較常年同期偏低3.4℃至4.8℃。尤其是14日至17日出現的低溫雪凝天氣,導致貴陽部分鄉鎮最低氣溫降至-6℃,多條路段出現道路結冰,輸電線導線積冰。由此看來,12月以來偏冷,在很多地區確是事實。
  • 日本揭示北冰洋海冰消融惡性循環機制,對北極航線意義重大
    日本揭示北冰洋海冰消融惡性循環機制,對北極航線意義重大 新華社東京10月2日電 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等機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北冰洋海冰減少導致海水吸收更多太陽光,海水升溫導致更多海冰融化,形成惡性循環。
  • 北極海冰持續融化 最古老海冰發生崩裂
    據悉,格陵蘭島以北海域擁有北極地區最為古老和厚實的海冰,即使夏季也不會融化,被稱為「最後的冰區」,被認為是北極抵禦全球變暖最後的「堡壘」。然而,今年以來該處海域的海冰已連續兩次發生崩裂。科研人員稱,這是由於今年北半球持續的熱浪以及暖風侵襲北極地區所致。
  • 專家:北極融冰致全球三月寒冷
    對此,專家表示,席捲英國和歐洲、北美大部分地區的暴風雪和倒春寒,與北極海冰大面積融化有關,全球變暖在製造著「一個個極端天氣」。據報導,莫斯科的3月幾無「陽春」,今年尤甚。俄緊急情況部表示,自30日晚間至31日,當地持續暴風雪和冰凍天氣,風速達每秒15米以上。已結束的3月,莫斯科經歷了幾場大雪。當地氣象部門稱,3月首都天氣「異常嚴寒」,城市氣溫較同期正常氣溫普遍低8至9攝氏度,因此可能是近33年來最寒冷的3月。
  • 研究表明:北極海冰損失對嚴寒冬季天氣的影響很小
    埃克塞特大學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由於氣候變化,北極海冰的急劇損失對整個亞洲和北美的嚴冬天氣的影響很小。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北極海冰消失和極端寒冷天氣之間的可能聯繫,例如冬季美國可能遭遇的深度冰凍。
  • 北極海冰越來越少,地球氣候將趨於極端化?
    其實類似的事情在2017/2016年等年份都有出現過,事實上,近幾十年來,北極異常的長時間增暖現象越來越多了,2016年1月那一場橫掃中國、讓廣州下雪的「霸王級寒潮」,就是阻塞高壓和異常增暖活動導致的影響之一。海冰的減少和變薄是部分原因,二者會導致海洋的熱量更容易進入大氣。高空西風急流的南北擺動也會將大量暖溼空氣輸送到高緯度地區。
  • 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雪龍」號8月7日電 題: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記者申鋮  在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中,海冰觀測是考察的重點內容之一。今年全球多地的高溫天氣會導致海冰加速消融嗎?北極還有多少海冰?
  • 北極海冰縮減 影響幾何?
    武勝利製圖2020年3月7日風雲三號衛星微波成像儀製作的北極海冰分布圖。武勝利製圖2020年是SIPN的第六屆預測活動,今年8月全球39個機構提交了預測結果。雖然8月的預測結果是實際觀測結果出來前最後一次預測,其不確定性較低,但8月31日發布的《2020年國際海冰展望報告》,各個機構提交的結果依然存在較大差別。
  • 北極海冰日漸衰減,科學家在行動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預估的記錄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期。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每年3月份最大,9月份最小。 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逐年持續減少,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何時會出現北極夏季無冰狀態,即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雪龍號』受困主要是受到今年惡劣天氣影響,尤其是持續的東北風使得海冰不斷堆積,難以突破。」卞林根直言,「但是這並不能作為南極海冰增多的重要依據。」判斷海冰是否增加,不能單看一年的結果,還要看一個長期的變化過程。從目前來看,只有2012年和2013年兩年的海冰面積數值在多年平均值之上,尚不具備科學客觀的論據條件。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事實上,其他月份北極海冰覆蓋範圍也都呈現減少趨勢。   「對未來北極海冰的預測,國際上主流觀點認為本世紀中葉前,北極可能會出現無冰狀態,即海冰覆蓋範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但是如果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將會提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宋米榮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北極的變暖速度是全球變暖速度的2—3倍,北極的海冰正在不斷減少。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對未來北極海冰的預測,國際上主流觀點認為本世紀中葉前,北極可能會出現無冰狀態,即海冰覆蓋範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但是如果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將會提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宋米榮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北極的變暖速度是全球變暖速度的2—3倍,北極的海冰正在不斷減少。
  • 北極海冰減少,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對未來北極海冰的預測,國際上主流觀點認為本世紀中葉前,北極可能會出現無冰狀態,即海冰覆蓋範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但是如果不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將會提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宋米榮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北極的變暖速度是全球變暖速度的2—3倍,北極的海冰正在不斷減少。
  • 北極海冰「正以驚人速度消失」
    他們發現,北極的海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來自19個國家的聯合科學家團隊去年9月下旬乘坐德國「北極星」(Polarstein)科考船前往北極。他們在為期一年的全季節周期裡,以北極為中心,展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北極科學考察項目。
  • 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 多國巨頭備戰北極能源開採
    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科學家沃爾特·邁耶表示,北冰洋今年8月份的海冰面積就創新紀錄「有些奇怪」,待融冰季結束,海冰面積最低值預計將明顯低於2007年的紀錄。  據介紹,北極海冰面積每年冬季逐漸增多,春夏兩季隨著氣溫升高則逐漸縮小。過去30多年的衛星觀測顯示,北極海冰面積最低值每10年下降約13%,海冰厚度也持續下降。
  • 北美歐洲多國春季難覓春跡 或因北極海冰融化所致
    中國天氣網訊 進入3月後,一些國家已經入春季時節,但在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降溫和暴雪接踵而來,居民感受不到春天的任何氣息,苦捱寒冬。科學家認為,這樣的反常天氣和全球變暖引發北極海冰融化不無關係。這一理論來源於一個長期進行的被稱為正反饋的北極現象研究項目。正反饋,用更淺顯的語言來說,即惡性循環。越來越高的氣溫造成北極冰蓋不斷融化,尤其是在夏天。衛星監測海冰從1979年開始,結果顯示當年北極海冰面積達7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澳大利亞面積的90%。2012年9月,北極夏季海冰面積創新低,僅有340萬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