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行,一般來說都是件愉快的事。但是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卻讓人感到焦慮和害怕,因為他們「睡不著」。
早早躺上床,甚至還用手機放點輕音樂、白噪音,結果卻依舊輾轉反側直到凌晨。這種情況可以出現在酒店的床上、親友家的床上、對象的床上,甚至是家裡的另一張床上……
他們給這種現象起了一個名字,叫做「認床」。
Joanna:每次出差都是折磨,10點躺床睜眼到日出,第二天跟客戶的會上,腦子一團漿糊。Mr.澤:因為換個地方就睡不著,我幾乎沒去旅遊過,羨慕那些能到處飛的人。辛小可:約我在外面過夜?不存在的!認床女孩真是想變壞都難……
認床的痛苦,失眠過的人都會懂。那是什麼讓這些人變成了與眾不同的「認床星人」呢?
認床,與「初夜效應」
這個「初夜」,可不是指某些不可描述之事。
在睡眠研究的領域,有個詞叫做 First Night Effect ,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初夜效應」。
簡單解釋就是:
在人類群體中,一部分人更加「警醒」,當置身新環境的睡眠中,大腦的一個半球仍會保持活躍,以便隨時應對潛在的危險。
美國布朗大學的一項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
研究人員對35名參試者的就寢情況進行了一周的觀察,結果發現,在陌生環境睡眠的第一晚,參試者大腦左半球在深睡階段比右半球更加活躍,大腦兩半球活動差異越大,就越難以入睡。
研究人員在參試者右耳邊播放一些小而尖銳的噪音,他們也更容易清醒。
從第二晚開始,參試者熟悉就寢環境後,大腦左右半球活動差異就開始變小。
可以說,「認床」其實是我們身體本能中,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會認床的小夥伴,也許都是更有危機意識呢!
但它還是很折磨人啊?有什麼方法能改善一下嗎?
認床,可以這麼做!
當你已經知道認床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之後,應對起來也就要容易多了:
01無需在意
認床通常只會出現在環境改變的「初夜」,後面自然就會減輕消失,不用因此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反而不利於睡眠。
02心理暗示
認床是基於大腦本能的「危機意識」,給自己心理上的暗示,不斷告訴自己「我是安全的」,能從根源上減少認床現象的出現。
03營造環境
出行或要外出過夜時,可以帶上自己的枕頭,常用的抱枕、香薰等等,選擇睡眠環境與家裡差不多的酒店、床鋪,睡前來杯熱牛奶,都能快速營造出熟悉、安全的環境,有益於睡眠。
如果上面的方法都不奏效,那小薇也只能建議你——熬出個黎明
因為通常來說,初夜效應只在第一天比較明顯,在熟悉陌生的環境後,即使是「認床星人」,也能進入深睡狀態啦。另外,名正言順的熬夜,它不香嗎?(大誤)
看完這些你是不是不再擔心認床了?希望你每次和新的床鋪,都能有美好的「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