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一些讓你腦洞大開的冷知識,比如,辣是痛覺不是味覺、胃可以擴大為自身體積的6倍、人一緊張就想上廁所……
你的腦海裡還有哪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念頭?
《生命時報》全新推出「腦洞科普」欄目,幫你填上這些奇妙腦洞。
去外地出差、旅行需要過夜時,你會不會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有些人躺在一張陌生的床上,容易睡不好,這種現象有人稱作「認床」。
睡眠醫學研究中,將這種在新環境中第一晚難以入睡的現象,稱作「首夜效應」。
為什麼有些人會「認床」?聽聽睡眠專家是怎麼說的↓↓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
睡眠障礙門診副主任醫師 張衛華
美國布朗大學認知語言與心理研究科學副教授佐佐木柚香及其同事的研究團隊,為揭示「認床之謎」,曾做過一個測試。
研究中,對35名平時睡眠正常的參試者,在實驗室的就寢情況,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觀察。
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大腦成像技術,監測了參試者大腦在睡眠過程中的活動情況。
不過,從第二晚開始,參試者熟悉就寢環境後,其大腦左右半球活動差異變小,睡得比第一晚更沉了。
當我們置身新環境時,大腦的某一區域更加警覺,就像「守夜人」一樣,一旦出現危險,就會立即喚醒睡眠者,這或許是重要的生存策略。
上面的試驗,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般人的「首夜效應」機制。但實際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具體表現,卻可以是多樣的。
比如 ,有一部分人在新環境的第一晚睡眠,甚至會睡得更香,這一現象也被稱為「反首夜效應」。
有些人的首夜效應,則會表現得更為強烈,幾乎每一次面對新的睡眠環境,都會因心情緊張而難以入眠。這樣的「認床」,就是睡眠焦慮的一種表現。
如果這些人不斷地進行「我認床」的自我暗示,這種現象很可能會逐漸加重,形成對新睡眠環境的條件反射,表現為以下特點:
只要確定要在新環境中入睡,如出差的前一天,就開始擔心能不能入睡,為「萬一」不能入睡而焦慮;這種焦慮緊張會不斷加重,並在新環境第一晚睡眠時間達到高峰;最終這種焦慮緊張往往會導致「果然」不能入睡,從而「驗證」了自己的擔心,成為下一次擔心焦慮「證據」。
如果覺著「認床」已經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擾,不妨試試以下幾招,或許可以讓你睡得踏實一些。
1. 臥室光線宜暗,建議拉上窗簾。
2. 臥室宜涼爽,但不要寒冷,對大部分人來說,18.3攝氏度是理想溫度。
3. 在計劃臥床睡眠至少一小時之前,停止活躍的腦力活動。
4. 晚餐後禁喝咖啡、茶、酒及抽菸。
5. 不要強迫自己入睡,如果躺在床上超過30分鐘仍睡不著,就起床做些溫和的活動,等困了再上床。
6. 睡前做溫和及放鬆身心的活動,如熱水泡腳、泡熱水澡、肌肉鬆弛及呼吸運動,睡前2小時不要做劇烈活動。
7. 避免在臥室看電視、打電話、討論事情。
8. 有規律及充滿活力的生活,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腦洞說: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0982216301749
本期作者:鄭榮華
歡迎來到【腦洞科普】,生命君邀你一起大開腦洞。
下期你希望我們探索哪個「健康黑洞」?快來評論區留言吧,生命君有問必答!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往 期 回 顧
上下滑動查看↓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