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平時睡眠不錯的人每次出差睡旅館都睡不好,中國人通常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認床」,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平時睡眠不錯的人每次出差睡旅館都睡不好,中國人通常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認床」,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現在那些四星以上的旅館床上設施都非常棒,甚至好過自家的床,為什麼還是睡不好呢?或者再多問一句,到底是床的哪個方面會讓人如此「認」呢?
科學家們相信,「認床」不單只是不喜歡新床而已,而是代表了一種更加普遍的現象,心理學界稱之為「第一晚效應」(The First Night Effect)。從這個詞就可以看出,心理學家們不認為旅館的床是真正的原因,起碼不是唯一的原因。人們睡不好覺的真正原因是不適應陌生環境,而這種不適感往往只在頭一天晚上才會表現出來,到了第二天晚上就自行消失了。
美國科學家早在1966年就研究過這個問題,但當時的實驗技術有限,沒能得出任何可靠的結論。半個世紀之後,美國布朗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佐佐木柚香(Yuka Sasaki)博士和她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終於利用更為先進的儀器解開了這個謎團。
研究人員招募了35位平時睡眠正常的志願者,讓他們在實驗室這個陌生環境裡睡了幾覺。睡眠過程中,研究人員利用腦磁圖測量儀、結構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和多頻道睡眠記錄儀等儀器設備對志願者的腦電波活動和相應的肌肉運動做了細緻的測量,並把重點放在了慢波活動(1~4赫茲)的測量上,因為這一波長是目前已知的測量睡眠深度的最好指標,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指標。
結果顯示,在實驗室睡的第一個晚上,志願者的兩個腦半球表現出了截然相反的狀態。右半球的慢波指標正常,說明右半球順利地進入了深度睡眠狀態,但左半球的慢波活動卻要活躍得多,說明左半球沒有進入真正的深度睡眠。更有意思的是,這一現象在第二晚就消失了,這說明左半球才是「第一晚效應」的罪魁禍首。
研究人員將實驗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2016年4月21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作者認為,這個結果表明人類大腦在陌生環境下很可能像一部分鳥類和哺乳動物一樣,採取了左右腦交替睡眠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讓動物更好地躲避捕食者的夜間偷襲,對於那些自衛能力不足的動物,比如海豚來說尤為重要。大海中沒有障礙物,海豚平時只能依靠自身的速度躲過鯊魚的攻擊,如果睡眠時海豚不能及時發現正在逼近的鯊魚,就會導致滅頂之災。
人類的處境和海豚非常類似,我們的祖先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也需要時刻保持警惕。為了證明人類的這種換腦睡眠方式真的出於警戒的目的,科學家們還專門測量了志願者對於聲音刺激的反應。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在志願者睡眠時一直不停地播放某個低頻的聲音,每秒鐘響一次,讓志願者熟悉這個聲音,並在這個聲音中安然睡去。然後研究人員故意插播幾聲高頻的音節,果然發現活躍的左半球對這個異常的聲音產生了反應,不但腦電波出現異常,而且志願者本人也經常會因此而驚醒。但是志願者大腦的右半球則沒有反應,自始至終都處於深度睡眠的狀態。
為什麼是左腦而不是右腦醒著呢?研究人員沒有給出答案。事實上,這項研究針對每一位志願者只進行了90分鐘的測量,說不定後半夜會換過來,讓左腦休息,右腦負責警戒,就像海豚所做的那樣。
這個案例再次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進化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人類雖然已經掌握了很多現代化的知識和工具,但本質上仍然只是一種高級的裸猿而已,很多看似奇怪的行為都可以用進化論來解釋。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可以想出一些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在出差時帶一個自己平時用習慣的枕頭,或者自己臥室裡經常使用的香水。總之,一定要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打心眼裡相信這個旅館和自己的家一樣安全,只有這樣才能讓大腦放鬆警惕,安然入眠。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