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同事劉姐最怕的就是出差,用她的話說:就是自己認床,出門了就睡不好,白天昏昏沉沉,晚上想睡又睡不著,難受得要死。其實像劉姐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少數,大家都喜歡空閒了出去遊玩,但有些人只要外出,不論住再好的飯店,就是睡不好覺,會失眠,即使白天走路再累,晚上也要折騰好久才能睡著。
很多人認為,這是從小養成的認床習慣,甚至覺得這是根植在基因裡的,不過有研究顯示,其實認床的行為,很可能是你被自己的感覺欺騙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是這樣,那麼究竟該如何才能緩解換床後的睡眠障礙呢?
認床行為可能是自我感覺而已
國外針對這方面做過一項研究,對一些去醫院治療睡眠問題的人進行相關的數據統計發現,有一些人自己認為會睡覺認床,換一張床就睡不著或睡不好,睡眠質量非常的差,但對其進行相關的腦波監測、心率監測發現,其實這些人換床後還是正常睡著了,而且有些人熟睡的時間比自己感覺的更長時間,甚至比在家中的情況還好。
這樣的數據其實跟醫院的睡眠實驗室的數據接近,因為在醫院接受睡眠檢查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會認為旁邊有人照顧會睡的很安穩,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認為變化不大,而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則感覺因為身邊有人導致自己的睡眠變差了,他們認為醫院的睡眠條件有限,床不夠舒服,身體上到處都是電線,身邊就是儀器,還會有聲響,導致自己睡幾分鐘就會被吵醒。但實際上通過監測到的數據顯示,認為睡眠品質不高的這部分人,其實都能經歷多個完整的睡眠周期(每個睡眠周期在90分鐘左右),也就是說他們有完整的睡熟時間,而且即使被驚醒後還能夠再次順利入睡。所以,可能自我感覺只睡了幾分鐘,但實際上可能已經處於深睡眠中。
這樣的情況與認床有較大的相似性,所以研究機構認為,自覺認床的行為可能不一定是事實。
解決認床問題,根本是解決睡眠問題,兩個方法解決
失眠導致認床,建立好的睡眠這麼做
既然我們了解了認床行為的一些情況,那麼要想解決問題,與其認為自己認床,倒不如認為自己沒有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至於如何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首先要做的是,排除生理的原因,比如鼻腔阻塞,導致的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比如患者睡前吃太多或喝太多不易入睡;或者因為泌尿系感染導致的夜間頻繁上廁所,影響睡眠等等。
其次是排除環境因素,比如臥室要安靜的環境,光線不要太亮,避免有寵物等等,如果外出,選擇較好的酒店環境,儘量和自己熟悉的環境相接近。
再者就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嘗試建立自己的良好睡眠習慣。比如睡眠固定時間,起床也要固定時間;節假日也不賴床,補覺;睡眠前可以嘗試聽聽令人舒緩的音樂等等。這裡要記住的是,如果在床上翻來覆去超過二十分鐘,還沒有睡著,那麼就別硬撐了,不如做起來幹點其他的事情醞釀睡意,否則長此以往,會讓身體產生記憶,一躺床上就會失眠。
不少人以為認床才導致了失眠發生,但實際上失眠也會導致認床,兩者之間互為因果。特別是敏感的人,換床時先要讓身體試一下,去接受這張床跟新的環境,否則就容易因為自覺認床而無法入睡,形成一種自我的條件反射。
睡不著先起床,等再次有睡意再上床
人是有記憶的動物,不僅是大腦會記憶,人的身體也會記憶。每一次失眠發生的情境,就會被經歷一次的人體自動記憶,一旦下次重複相同的情況,會再次被重複記憶,次數多了,時間久了,這就會形成一種心理層面的條件反射,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促使並誘發失眠一而再的發生。
所以,如果外出感覺自己認床,在躺下後20分鐘還無法入睡,那麼就建議大家不要繼續躺下去,而是乾脆起身,精簡睡眠時間,改做其他事情,等到時間稍晚、睡意再次上來以後再爬上床,重新建立身體對床的感覺,這才是正確處理失眠的方式。
尤其,不少人習慣躺在床上看電視,玩手機,玩ipad,美其名曰是在培養睡意,但實際上這些都是錯誤的睡眠習慣。這些行為是在訓練身體,把上床當作是開始用腦興奮的一個信號,結果身體一躺,手機一拿在手,反而迎接一個漫漫長夜,所以正確的做法應是有睡意上床,上床後將自己防控,合上雙眼,專心等待睡眠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