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常說的「認床」,簡單的說就是當我們旅行外地,參加會議,遊玩,或是探親探友時,不習慣所睡的「新」床,從而在床上打滾,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在睡眠研究領域裡,這個「認床」還有一個名詞,就是First Night Effect(初夜效應)。
也就是說,我們的「認床」行為,是可以得到科學解釋的。事實上,我們中只有一半的人可以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進入深度睡眠階段。那麼另一半的人呢?則會出現我們所說的「初夜效應」,我們的大腦會「保持警惕」來保護我們自身的安全,以應對不可預計的潛在威脅。
但是現在是和諧社會,這個保護機制還有什麼用呢?反而會令這一半「認床」的人睡眠不足導致效率低下,其實也不用過於擔心,因為通常來說這個初夜效應產生的保護機制只在第一天比較明顯,在熟悉一晚之後,即使我們是認床的人,也同樣能進入深度睡眠的階段啦。
深度睡眠
當我們睡覺時,我們的大腦會經歷一系列的睡眠階段,而我們在每個階段所花的時間也各不相同,下圖就是一個例子。
我們睡眠最深的時候,就是在第三第四階段的時候。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大腦會產生很慢並且同步的波動,我們的身體恢復也在這個階段進行,因為在這個階段蛋白質會合成並且生長激素也會幫助我們進行身體恢復和成長。另外,我們大腦的葡萄糖水平也會在這時進行補充,並且深度睡眠對我們的記憶鞏固也非常重要。
像圖中所表示的那樣,我們最初花較多的時間進行深度睡眠,然後進入到較淺的快速眼動睡眠(REM Sleep),在快速眼動階段,我們睡得更淺,同時也容易做夢。
單側腦半球睡眠
在一些鳥類及海洋哺乳動物中,有一種有趣的「單側腦半球睡眠」現象。在它們睡覺時,一側的腦半球處於睡眠模式,而與此同時,另一側卻是清醒的。這樣看似奇怪的睡眠方式很可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在群敵環伺、危機四伏的大自然中,清醒的一側大腦能夠幫助它們防範捕食者。
所以,人類是不是也有著一種兩側大腦不對稱的休息模式呢?
睡不好,只緣「醒」著半邊腦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科學家結合了腦磁圖(MEG)、核磁共振(MRI)以及多導睡眠描記圖(PSG)等技術共同對睡眠中的大腦進行神經成像,檢測了他們睡眠時的慢波活動(SWA)——這是唯一能夠反映睡眠深度的特徵。結果發現,被試在睡眠實驗的第一天,左右腦半球在睡眠中表現出了不一樣的睡眠深度。
對比不同腦半球的神經網絡,左右腦半球在第一晚的活動差異,發生在所謂的「默認網絡」(Default-mode Network)上。研究者發現,當被試來到陌生的實驗環境首次過夜時,左腦半球中默認網絡的慢波活動要低於右腦半球,提示這些區域在第一夜中的睡眠深度比右半球淺。這樣半邊腦「沉睡」半邊腦相對「清醒」的狀態,可能便是人們第一夜睡不安穩的緣由。
陌生環境中的「守夜人」
在睡眠時,人類大腦的神經網絡大多處於休息狀態,而默認網絡卻並不會完全關閉,這意味著它可能會很適合「守夜人」的角色。
後續研究發現,在睡眠實驗的第一夜短暫地播放一些「異響」,被試左右腦半球對這些聲音的應答也截然不同:相對「清醒」的左腦半球的振幅反應更為激烈,這意味著它的警覺程度更高。到了第二天晚上,被試已經對睡眠測試的環境變得熟悉,左右腦半球中默認網絡的差異也隨之消失,睡得比原來更沉了。(所以叫「第一夜效應」嘛……)
那麼,怎麼辦?
對於「認床」嚴重的人來說,這些也許都不是重點——就算更換睡眠地點,我們也已經不太用擔心睡夢中來襲的野獸了,要怎麼才能避免「認床」導致的失眠困擾呢?總不能幹掉我們的「守夜者」吧?
如果你還是「認床」,不如在出差時帶一個自己平時習慣用的枕頭,或者自己臥室裡經常使用的香水。總之,一定要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打心眼裡相信這個酒店和自己的家一樣安全,只有這樣才能讓「持續上崗」的左腦好好的休息一下。
作為中國中車旗下品牌和生態睡眠的倡導者,大自然床墊秉承「天然、健康、安全、環保」理念,從原料選材到40多道生產工序,大自然盡物之性,結合人體脊柱生長發育需求,生產出支撐性、透氣性、舒適性都絕佳的床墊,提供完善的睡眠產品體系,並擁有極致的健康睡眠體驗。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