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Nat Prod:天然產物具有對抗致病病毒的潛力

2021-01-11 生物谷

2021年1月9日訊/生物谷BIOON/---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卡格斯藥學與製藥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破解了過去引起地方性和全球性大流行的三類病毒的基因組和生活史特徵,並鑑定出具有破壞這些病毒傳播潛力的天然產物,即自然產生的化合物。

在一篇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期刊上的標題為「Natural Products with Potential to Treat RNA Virus Pathogens Including SARS-CoV-2」的綜述文章中,海洋化學家Mitchell Christy、Yoshinori Uekusa和William Gerwick以及免疫學家Lena Gerwick描述了三類RNA病毒的基本生物學特性,以及它們如何感染人類細胞。這些病毒使用RNA而不是DNA來儲存它們的遺傳信息,這一特性有助於它們快速進化。然後,該團隊描述了已被證明具有抑制它們的天然產物,並強調了可能的治療策略。


以SARS-CoV-1/2和MERS-CoV病毒為代表的冠狀病毒生命周期,圖片來自Jennifer Matthews。

Christy說,「我們希望評估導致這些致命疫情爆發的病毒,並找出它們的弱點。我們考慮了它們的相似性,並揭示了靶向它們的複製和傳播的潛在策略。我們發現,天然產物是一種有價值的抑制劑來源,可以作為靶向攻擊這些病毒的新藥物開發活動的基礎。」

該研究團隊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技術與生物醫學中心(CMBB),該中心收集和分析在海洋環境中發現的化合物,以尋找作為抗生素、抗癌藥物和其他具有醫療效益的產物的潛在功效。一種名為Marizomib的藥物在2020年早些時候進入臨床試驗的最後階段,作為一種潛在的腦癌治療方法。這種藥物來自於CMBB研究人員1990年最初在海底沉積物中收集到的一種海洋細菌屬。

這些研究人員介紹了冠狀病毒科、黃病毒科和絲狀病毒科這三大病毒家族的病毒結構概述。在這些家族中,有導致COVID-19、登革熱、西尼羅河腦炎、寨卡、伊波拉和馬爾堡病疫情的病毒。該團隊隨後鑑定出由海洋和陸地生物產生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這些病毒的活性。人們認為,這些化合物的分子結構使它們有可能成為病毒抑制劑,阻止病毒侵入健康的人體細胞,或者阻止它們複製。這些研究人員表示,這篇綜述文章的目標是在新的大流行病出現時改善藥物開發的過程,以便在面對新的威脅時能夠加速遏制疾病傳播。

這篇綜述文章總結道,「當未來的大流行病發生時,我們應該建立必要的基礎設施,以便更快速地開發治療方法,這是常識。一種這樣的建議是構建和維護具有抗病毒、抗菌或抗寄生蟲活性的物質的國際化合物文庫。」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該團隊意識到,需要達成國際協議來解決智慧財產權問題、研究人員的權利和責任以及其他複雜的問題。

該團隊表示,雖然針對SARS-CoV-2感染的疫苗開發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對於控制未接種疫苗的個體的COVID-19感染,或者在疫苗的療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的情況下,也亟需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雖然已經研究了幾種候選的抗病毒分子用於臨床,如瑞德西韋、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羥氯喹和I型幹擾素,但是它們在大規模臨床試驗中都顯示出有限的療效或沒有療效。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仍亟待發現和開發。(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1.Mitchell P. Christy et al. Natural Products with Potential to Treat RNA Virus Pathogens Including SARS-CoV-2.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20, doi:10.1021/acs.jnatprod.0c00968.

2.Natural products with potential efficacy against lethal viruses
https://scripps.ucsd.edu/news/researchers-identify-natural-products-potential-efficacy-against-coronavirus-ebola-and-other

相關焦點

  • 天然產物科學—植物天然產物創新的整合途徑綜述
    該文通過介紹郝小江實驗室近40年的植物化學研究結果,試圖探討植物天然產物(次級代謝產物)對植物多樣性、生長發育、植物病害防禦和環境適應性的影響,力圖認識植物天然產物的生物學意義。
  •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的化學合成項目獲973立項
    近日,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任首席科學家申報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的化學合成」項目通過科技部973計劃評審,批准科研經費為1700萬元。項目研究團隊由有機所及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組成。
  • 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在報導了Dippinine-Chippiine同系天然產物(+)-Tronocarpine的首次不對稱全合成及其絕對構型確定後,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韓福社課題組在該領域研究中再次取得重要進展
  • J. Org. Chem.:天然產物Psilostachyin C的高效全合成進展
    該文章報導了對於具有抗癌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Psilostachyin C的高效全合成工作。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是有機合成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核心期刊之一。該期刊主要發表天然產物全合成,有機合成方法學,生物有機與藥物化學等領域的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工作。
  • J Immunol:NF-KB參與抗HBV感染天然免疫反應
    2016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胞內的天然免疫反應是抵抗外源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其中I型與III型幹擾素起著關鍵的作用。目前對於抗RNA病毒的免疫反應機制了解的比較深入,但對於肝臟抵抗DNA病毒感染的機制仍不清楚。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依存,通過產生活性代謝產物構建化學防禦體系,幫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這些微生物代謝產物往往結構新穎、活性獨特,是新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寶貴來源。
  • 1981-2019:天然產物來源的新藥研發綜述(附抗病毒藥物列表)
    ,NB為植物藥,ND為天然產物衍生物;S為合成藥物;V為疫苗;NM為天然產物類似物) 文章綜述了多種疾病的治療藥物,小編簡要介紹其中的抗病毒藥物(藥物清單見文末)。Disoproxil)為一例天然產物衍生物(ND)乳清酸鹽,作為富馬酸鹽於2001年被批准。
  • 南科大李闖創團隊實現罕見高張力天然產物的首次全合成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李闖創團隊在國際知名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簡稱JACS)發表論文,報導了具有罕見高張力的、合成難度大的複雜天然產物4b-acetoxyprobotryane-9β,15a-diol的首次全合成。
  • J. Am. Chem. Soc:雷曉光等揭示倍半萜二聚體類天然產物的首次仿生...
    (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ja305464s) 該文章報導了對於一系列結構複雜並且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倍半萜二聚體類天然產物的首次仿生全合成,以及對於曾經定錯的天然產物結構的修正。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 Am. Chem.
  • J Agric Food Chem:瀋陽農大吳元華團隊揭示微生物天然產物ε-PL對菸草花葉病毒的抗病毒作用
    由鏈黴菌產生的新型抗病毒天然產物ε-聚-1-賴氨酸(ε-PL)是1-賴氨酸的均聚物,其潛在的分子作用方式有待進一步闡明。 在這項研究中,ε-PL顯著誘導菸草花葉病毒(TMV)病毒粒子的片段化,並延遲了TMV-GFP和野生型TMV在植物中的系統感染。ε-PL處理還顯著抑制菸草BY-2原生質體中TMV的RNA積累。
  •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記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
    記者來到了位於貴陽市藥用植物園內的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採訪。    在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擔任實驗室主任的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郝小江博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本來用於表述發掘民族文化遺產的語言竟出自他這位科技人員的口中,而他要表述的卻是如何發展貴州民族醫藥,服務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 盤點|國內天然產物資料庫
    天然產物是新藥發現的重要源泉,天然產物化學成分實物庫與資料庫的建設對天然產物的研究與開發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目前國內可以公開查詢到的有關天然產物的實物庫和資料庫建設情況進行概述,希望對天然產物的研究與開發有所幫助。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中國科學報】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Nat. Prod. Rep.:西藏虎皮楠生物鹼成分中發現罕見構成
    因其具有奇特、多變、複雜的多環結構骨架以及獨特的生源合成途徑,成為近年來天然產物化學家、有機合成化學家研究的熱點。為了進一步尋找結構新穎、生源途徑獨特的虎皮楠生物鹼以及探討不同採集地、不同部位虎皮楠生物鹼的結構規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員、張於博士等在前期研究基礎上(Zhang Y et al.
  • J Med Chem:好消息!新型化合物可對抗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多種病毒
    現在,研究人員在美國化學學會(ACS)的《Journal of drug Chemistry》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稱,他們已經設計出了一種化合物,可以在實驗室中阻止類似的冠狀病毒以及其他致病病毒的複製。
  • J Nat Prod:一種天然提取物Cedrol降低替莫唑胺耐藥性而增強其抗癌作用via調節DNA損傷反應和MGMT表達
    【寫在前面】:今天向大家推薦的是臺灣中山醫學大學研究團隊近日發表於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IF3.779)的一篇文章,揭示一種天然提取物【期刊簡介】圖片來自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官網(網址https://pubs.acs.org/journal/jnprdf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葉邦策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蛋白賴氨酸醯化修飾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代謝通路中的調控新機制,研究工作發表在8月Cell Chemical Biology(
  • CHOM|用CRISPRi-seq研究病原菌致病機理
    該系統可以用多四環素在體外實現強度可調的誘導,在體內可以有效的誘導CRISPRi系統敲低細菌中的靶標基因,從而適用於病原菌的致病機理研究。目前科學家對肺炎鏈球菌和流感病毒共感染有一定的認識,比如流感病毒可以破壞呼吸系統抗感染的天然屏障,從而促進細菌共感染的發生;細菌表達的部分毒力因子可以利用病毒感染後肺的生理和免疫變化來增強其侵染能力;病毒和細菌表達各自的毒力因子,協同抑制宿主的免疫應答等。然而,具體有哪些毒力因子起作用,它們是怎麼起作用的並不清楚。
  • 解析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異性和HCV模型受限的遺傳機制
    樹鼩中RIG-I基因缺失,是否對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中的其他基因也有影響,該問題的答案尚不明確。近期,姚永剛團隊發現位於內質網的接頭蛋白STING在樹鼩細胞中存在兩種不同的轉錄本。STING可動態監控細胞內DNA及環二核苷酸(cyclic dinucleotides,CDNs)的異常存在,從而發揮承上啟下的抗微生物感染的樞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