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科研團隊研究指:新冠病毒既堅韌、又耐熱

2020-09-22 歐聯網

  歐聯網9月21日電,歐聯社綜合報導,匈牙利研究團隊日前發表究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可能是已知最具物理彈性的病毒,它的自愈力很強,而且很耐熱,或令它能適應不同的環境。它並沒有如研究人員所猜想般,在測試中像氣球爆破一樣爆開。

匈牙利研究指新冠病毒既堅韌又耐熱。

  據今日醫學新聞(news medical)報導,匈牙利塞麥爾維斯大學(Semmelweis University)由米克洛斯·凱勒邁耶(Miklos Kellermayer)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生物學開放獲取預印本的資料庫BioRxiv17日發表研究報告,該團隊在實驗時將病毒粒子放在託盤上,上面塗有能固定病毒的生物結合物料。在顯微鏡下,他們將納米針頭刺進病毒,觀察它在刺激下有何反應。

  該團隊將針頭由上而下刺進病毒,發現它會被壓扁,在針頭被抽走後立即反彈。科研人員重複100次同樣動作,病毒仍幾乎完整無缺。科研人員形容病毒出奇地有復原能力,即使重複變形、其整體結構、以及病毒內的東西也似乎不受影響,病毒的慣性及自愈特點或令它能適應大量不同的環境。

  凱勒邁耶博士及研究人員將病毒粒子加熱至攝氏90度,並維持10分鐘,竟然發現病毒的整體結構只有少許變化。只是病毒上有一些棘蛋白脫落。病毒的耐熱力強,或與它們的氣態膠體及表面穩定性有關。

  該研究團隊的病毒樣本有61條棘蛋白,與英國專家估計的24條不同,證明病毒的結構變化比他們想像中大。他們用針頭刺病毒的尖刺後,看到它們會快速並高頻率地擺動,這或有助病毒尋找並鉤住宿主細胞。(京鶯)

相關焦點

  • 科研團隊正在對龜鱉抗新冠病毒活性物質進行科研
    自疫情發生以來,朱蓓薇院士團隊全面加強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水產品海參中篩查到三種具有顯著抗新冠病毒活性的多糖,包括海參硫酸化多糖這個重大發現,為科研團隊研究抗新冠病毒疫情提供了新路徑。有消息稱,科研團隊正對龜鱉抗新冠病毒活性物質進行科研攻關!很多人反饋經常吃龜鱉能提高免疫力防病防疫抗新冠病毒,龜鱉體很可能存在顯著抗新冠病毒活性的物質,如果能夠從龜鱉體內篩選到抗新冠病毒活性物質,將造福人類,造福世界!
  • 新冠病毒究竟長啥樣?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疫情發生之初,李蘭娟院士便帶領團隊開展病毒生物學研究,一方面,研究人員想要弄清楚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和普通的流感病毒等在結構上是否有區別
  • 新冠病毒長成這樣:深圳科研團隊用冷凍電子顯微鏡,在-196度條件下...
    新冠病毒現「真貌」。今天下午,在廣東省第41場疫情新聞發布會上,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宣布,深圳科研團隊首次在冷凍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新冠病毒全病毒入侵細胞的真實狀態。在今天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劉磊介紹,冷凍電子顯微鏡是一種可以觀察被快速凍結到-196度「活」的蛋白、病毒等生物樣本的電子顯微鏡。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疫情發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了解病毒入侵機理,研究破解之道。疫苗以及抗體作為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經取得很大進展。除了這些手段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ACE2三聚體蛋白,其中T-ACE2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親和力達到KDpan>也就是說,這個聯合研究團隊製造了一個ACE2假體蛋白「迷惑」病毒,並且它對病毒的「吸引力」比ACE2本身要高1000倍以上。
  • 眼淚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科研人員:警惕傳播新方式
    眼淚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 2月28日,浙江大學官方微信號發布《浙大團隊首次發現眼淚及結膜分泌物存在新冠病毒,警惕新的傳播方式》。
  • 武漢大學科研人員在《自然》發表新冠病毒氣溶膠研究成果!
    4月2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武漢兩所醫院的新冠病毒氣溶膠動力學分析)的研究論文。
  • U秀 | 周元:參與新冠病毒研究,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
    2020年是全人類共同面對新冠疫情挑戰的一年,有許多科研工作者為對抗新冠病毒做了大量的研究。上半年,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一篇論文稱,研究人員經過分析,鑑定出參與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的332種蛋白質相互作用,其中約五分之一是已有藥物的靶標,或可用於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療法。
  • 全球率先揭露新冠病毒真身,清華研究團隊平均年齡不足28歲
    想要拆解結構,首先得獲取病毒樣本。當時,正值前方抗疫的關鍵時期,多方打探未果後,李賽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求助,之後與正在前方抗疫的李蘭娟院士團隊取得聯繫。李蘭娟團隊依據李賽的需求,專門針對電鏡研究篩選出病毒樣本,將樣品濃縮1000至2000倍,並進行了嚴格的滅活處理。在談「疫」色變的二三月份,即便是滅活病毒,進入校園也相當敏感。
  • ...李蘭娟院士團隊聯合清華李賽團隊重磅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據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微信號16日消息,9月14日,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聯合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
  • 【科研速遞】新冠病毒基因寫入人類基因組,成為永不滅亡的病毒?
    有些患者是因為二次感染,可由兩次病毒基因測序序列的差異而確認。而有一些就比較特殊,檢測「復陽」後,卻又無法分離到病毒顆粒。  該研究的RNA逆轉錄並整合入人基因組的切入點很好的解答了這個問題。新冠病毒的核衣殼N因具有非常豐富的RNA序列,因而極有可能成為逆轉錄和整合的靶點。整合後新序列的再轉錄解釋了複查PCR陽性結但又無法分離到病毒顆粒的原因。
  • 用CRISPR技術殺死新冠病毒?《細胞》刊登斯坦福亓磊團隊最新研究
    最近,史丹福大學的亓磊教授與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種基於CRISPR系統對抗新冠病毒的新策略。他們日前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的論文表明,這種新策略可以在實驗中識別並瓦解人體細胞內的新冠病毒核酸分子,起到抑制病毒複製的作用。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mice 的研究論文,研究使用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 hACE2 轉基因小鼠,研究了新冠病毒的致病性,相關結果曾於 2020 年 2 月 28 日提前發布在預印本 bioRxiv 上。又是科研「P圖」2016 年,Elisabeth Bik 對 2 萬多篇生物醫學論文進行了人工分析,結果表明,多達 4% 的圖像可能包含重複、抄襲等問題。
  • 北大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是新冠病毒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北京大學要茂盛教授團隊與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採集並檢測到了早期新冠患者呼出氣中的新冠病毒,證實了人體呼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新冠病毒排放傳播的方式。要茂盛團隊人員在採集新冠患者呼出氣冷凝液研究發現早期新冠患者通過呼吸排放大量新冠病毒,每小時排放量高達幾百萬個。
  • 清華大學等團隊研究發現抗新冠病毒潛在藥物分子
    記者 | 界面健康3月31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了一項名為Orthogonal genome-wide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會感染宿主腸細胞
    新華社倫敦5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基於對腸類器官以及病患糞便樣本的分析發現,新冠病毒有可能會感染宿主的腸細胞,這表明除呼吸道之外,新冠病毒可能還存在其他的傳播途徑。
  • 中國團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在恆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這是首個公開報導的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研究員張嚴峻、科興控股尹衛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喜、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員李長貴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盧金星為通訊作者。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前期針對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他們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前沿性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經驗和積累,為他們針對新冠病毒快速開展研究,並取得重要突破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持。該成果使科研人員能夠在原子水平觀察與理解新冠病毒與受體的特異性相互作用,並發現新冠病毒在關鍵的受體結合胺基酸位點與SARS病毒大同小異。基於深入的對比分析,科研人員也發現了一些可能造成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傳播差異的胺基酸位點,以及導致針對SARS病毒的抗體不能夠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的胺基酸位點,後續科學驗證工作正在進行中。
  • 新冠病毒長這樣!我國科研人員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近日,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合作,揭示了全球首個解析真實新型冠狀病毒的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這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 透視新冠病毒「真身」
    當時,正值前方抗疫的關鍵時期,多方打探未果後,李賽向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求助,之後與正在前方抗疫的李蘭娟院士團隊取得聯繫。李蘭娟團隊依據李賽的需求,專門針對電鏡研究篩選出病毒樣本,將樣本濃縮1000至2000倍,並進行了嚴格的滅活處理。 在談「疫」色變的二三月份,即便是滅活病毒,進入校園也相當敏感。
  • 河南科研人員在新冠病毒研究中再獲重大進展!
    近日,河南大學抗體藥物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馬遠方教授團隊發表研究成果:基於納米硒法聯合檢測人體抗新冠病毒IgM和IgG抗體。迅速反應,組建以班子成員、支部委員及骨幹黨員為主的新冠病毒診斷應急攻關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