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院新材料學院在原位探測鋰電池層狀材料製備過程結構演化的...

2021-01-10 北京大學新聞網

鋰離子電池(LIB)在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車等領域有著廣泛的用途。富Ni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由於能量密度高、成本低等特點,已成為最有應用前景的下一代LIB正極材料之一。然而,隨著層狀材料中Ni含量的增加,產生了許多相關的問題,如實際容量和理論容量相差大、熱穩定性低、循環穩定性差等。

在高Ni層狀材料中存在著獨特的Li/Ni無序的現象,即部分Li+離子佔據了過渡金屬(TM)層的3a位,而部分Ni2+離子佔據了Li層的3b位。Ni2+在Li層的存在會極大阻礙Li+離子的在充放電過程中的脫出和插入,從而降低材料的實際容量。因此,Li/Ni無序被認為是導致高Ni材料實際容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長久以來,Li/Ni無序在合成過程中何時發生,為什麼發生,這些疑問一直沒有得到解答。

近日,北京大學深研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和美國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王峰教授課題組合作,針對這些問題通過同步輻射X射線原位探測,對鋰電池富Ni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在整個合成過程中的結構演化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研究中,採用多種同步輻射技術,包括X射線衍射(XRD)、全散射(PDF)和吸收(XAS),在各種尺度下(長程和局域)對富Ni層狀材料LiNi0.77Co0.13Co0.10O2原位合成過程中的結構演化過程進行追蹤。

多模同步輻射X射線技術揭示高鎳材料在合成過程中的長程拓撲相轉變和局域多面體內的結構無序過程

團隊通過原位同步輻射XRD揭示了長程尺度上發生的從層狀前驅體氫氧化物Ni0.77Co0.13Co0.10(OH)2到層狀氧化物LiNi0.77Co0.13Co0.10O2的拓撲相轉變過程,以及相伴發生的先Li/Ni無序再Li/Ni有序的局域結構變化過程;原位PDF和原位XAS相結合將局域八面體內的Li/Ni無序過程與過渡金屬Ni/Co/Mn的氧化動力學關聯起來,揭示了NiO6八面體的對稱性破缺和重構是Li/Ni無序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這一原位實驗結果進一步被理論計算結果所驗證。這些發現揭示了高Ni層狀材料結構無序的合成起源,為合成過程中降低甚至消除結構無序提供了理論指導,有望顯著提升富鎳材料的實際容量及能量密度。該工作近日發表在化學和材料領域的國際知名雜誌《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DOI:10.1021/jacs.8b06150,影響因子為14.357)上。

該工作是在潘鋒教授、王峰教授、美國Argonne國家實驗室Khlil Amine教授和美國國家同步輻射光源NSLS II白健明教授的共同指導下,由博士後張明建及相關人員一起完成。

文章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8b06150

編輯:山石


相關焦點

  • 北航:電化學原位自重構誘導製備銅鐵礦類似物作為析氧反應催化劑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批准號:51532001,51861130360)等資助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郭林教授和物理學院劉利民教授研究團隊報導了一種類銅鐵礦結構材料的設計合成及電催化特性。相關工作以「電化學原位自重構誘導製備銅鐵礦類似物作為析氧反應催化劑(Achieving Delafossite Analog by in-situ Electrochemical Self-Reconstruction as An Oxygen-evolving Catalyst)」為題,於近日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 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發現自旋電子超交換相互作用如何調控鋰電池...
    【成果簡介】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三元層狀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之間「自旋電子超交換」作用。【圖文導讀】圖1 鋰電池三元層狀正極材料結構(a)鋰電池三元層狀正極材料結構
  • 三維石墨烯材料的製備及微觀結構
    三維石墨烯材料的製備及微觀結構然而,目前幾乎所有高彈性材料的彈性及力學性能都會受到溫度影響,無法在外太空等深低溫環境下保持材料的優良性能。   近日,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永勝團隊聯合美國萊斯大學研獲了一種新型三維石墨烯材料,該材料可在4K(約-269℃)深低溫到1273K(約1000℃)高溫區間保持良好的穩定性和高彈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進展》。
  • AM:電化學剝離層狀材料:快速高效製備二維材料的新方法
    隨著石墨烯研究的崛起,各種二維材料(包括過渡金屬硫化物,黑磷以及碳化鈦等)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傳感器,催化劑,能量存儲,以及多功能電學器件中。然而,這些新技術能否得到深度推廣,取決於能否大批量,低成本地獲取符合應用需求的二維材料。
  • 鋰電池新型材料有哪些?
    1、鋰電池新型材料之新型高熵儲能材料由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提出的一種適合儲能應用的新型高熵材料,研究人員以多陽離子過渡金屬基高熵氧化物為前體,LiF或NaCl為反應物,用簡易機械化學方法,製備多陰離子和多陽離子化合物,從而生成鋰化或鈉化材料,成功合成一種具有巖石鹽結構的氟氧基正極活性材料,適用於下一代鋰電池應用。
  • 北京大學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 研究領域取得系列...
    早日入駐化學加,更多優質客戶到你家 導讀 近期,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電池材料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新材料學院潘鋒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文闡述鋰電池材料充...
    目前高容量正極材料是過渡金屬氧化物型,其穩定性主要歸因於體相結構穩定性和界面化學穩定性,這些正極材料的過渡金屬離子都被發現在充放電過程中存在明顯的溶解現象,隨後在電解液中遷移,最後沉積在負極,這會引起電池容量衰減,但其機理並不很清楚,需要運用現代大科學裝置原位地對充放電過程中物質結構演化、過渡金屬溶解與循環穩定性相關性進行深入的研究。
  • 深研院新材料學院潘鋒和吳忠振團隊發現新一代無機超疏水材料
    然而,超疏水性能的實現大多需要微納結構及低表面能有機材料的修飾,因此其力學、耐高溫、抗老化等方面的性能較差。相比於有機材料,無機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因此開發無機超疏水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與應用價值。
  • 原位構建有序結構的SEI層用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打開APP 原位構建有序結構的SEI層用於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小材科研 發表於 2020-12-23 17:19:07 可攜式智能器件與長續航電動汽車的發展對可充電的二次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王得麗團隊:PtCu納米框架結構有序化過程的原位電鏡表徵
    過去十年的研究表明,結構、形貌調控可有利於優化貴金屬基催化劑的原子利用率以及催化性能,如納米花狀、立方體、棒狀、線狀和框架結構等均顯示出優異的性能,特別是框架結構具有較大的可接觸面積和最大化的Pt利用率,是較為理想的ORR催化材料,引起了廣泛關注。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
    因此,尋找並製備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合適帶隙及環境穩定性的二維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近兩年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彭海琳教授課題組和合作者首次發現並製備了一類同時滿足上述特點的全新二維半導體晶片材料(硒氧化鉍,Bi2O2Se),在高速低功耗器件、量子輸運器件、超快高敏紅外光探測等方面展現出優異性能(Nature Nanotech. 2017, 12, 530; Nano Lett. 2017, 17
  • 第一屆儲能材料國際研討會在清華深研院舉辦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第一屆儲能材料國際研討會在清華深研院舉辦&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11月19日~21日,第一屆儲能材料國際研討會在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成功舉辦。
  • 上科大:鈣鈦礦薄膜的製備和原位表徵再獲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教授課題組在鈣鈦礦薄膜的製備和原位表徵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創新性地使用丁胺氣體對三維鈣鈦礦薄膜進行表面處理,獲得二維三維複合結構的鈣鈦礦薄膜;同時利用同步輻射原位X射線表面掠入射衍射技術深入研究了表面二維材料的結構、成分和生長機理;通過將結構優化的二維三維複合鈣鈦礦薄膜應用於光伏器件中,獲得了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回看上線:正級材料+固態電池線上沙龍
    從2021年2月5日開始,材料人將推出一系列的線上線下交流沙龍——鴻研沙龍,首個系列是新能源。
  •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13 上海高等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同時,多種原位表徵證明其優異的活性歸因於多孔材料載體表面的雙金屬Pd-Rh 納米糰簇結構。
  • 化學學院彭海琳課題組成功解析超高遷移率層狀Bi2O2Se半導體的電子...
    在眾多候選溝道材料中,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因其超薄平面結構可有效抑制短溝道效應,被認為是構筑後矽時代納電子器件和數字集成電路的理想溝道材料。然而,現有被廣泛研究的二維材料在具有其固有優勢的同時也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點。比如石墨烯沒有帶隙、過渡金屬硫化k物遷移率偏低、黑磷在環境中不穩定。因此,尋找並製備同時具有高遷移率、合適帶隙及環境穩定性的二維材料,一直是重大挑戰。
  • 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
    報告題目: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報告人:高銳 院士時間:2017年4月6日 上午9:30地點:地質宮449主辦單位: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報告人簡介: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巖石圈研究中心主任。
  • 清華AM綜述:鋰電池原位表徵的五個關鍵技術
    這可以通過原位表徵技術得以實現,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電池反應過程中的電極材料的結構轉變,氧化還原過程,固液界面形成,副反應的發生和鋰離子傳輸特性等信息有所反應。這篇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近期原位表徵技術在研究鋰電池方面的進展,包括結構穩定性,動力學過程,化學環境改變和形貌轉變等。這篇文章著重介紹的原位表徵技術包括:X 射線,電子,中子,光譜和掃描探針技術。
  • 南大繆峰合作團隊:層狀材料的應力調控為低功耗磁存儲提供新思路
    鐵磁材料具有非易失性的磁性狀態,是用來實現信息存儲的理想載體。通過外場對其進行調控,並實現可控的磁性狀態變化,是磁存儲器件工作的物理基礎。在眾多外場調控手段中,應變調控可以在較大範圍內改變材料的晶格結構,有望為實現新機制磁存儲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