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電商,「吊牌」之路已到盡頭?

2021-01-08 騰訊網

讓南極電商閃崩的,或許不是什麼財務造假,而是它一直以來的貼牌模式。

作者:劉峰

來源:首席電商觀察(ID:EC-guancha)

剛剛進入到2021年,曾經的吊牌之「王」南極電商(002127.SZ)在四個交易日內股價便下挫25.7%,市值已蒸發超50億元。目前的南極電商市值僅為250億元,距離2020年年中的高點已經接近腰斬。

公司1月5日緊急召開視頻會議,隨後更公告擬斥資數億元回購股份,但仍然沒能「穩」住南極電商的股價。

從1月6日晚間南極電商披露的股東名單觀察,機構增減持各異,分歧不少。其中社保基金減持,但明星基金經理傅鵬博管理的睿遠成長價值卻逆勢出擊,新進成為第8大流通股東。與此同時,北向資金也有持續抄底。

還有私募基金在社交平臺為其站臺喊話,南極電商已成為近期市場中爭議較大的一家公司。

01 南極電商開年不利

2021年的第一輪寒潮,吹崩了做保暖內衣起家的南極電商。

從1月4日開市,到1月5日閉市,南極電商連續兩個交易日股票跌停,累積下跌18.93%。

這突如其來的跌停,讓人們將視線聚集到早先的造假傳聞中。

2020年,南極電商的市值從年初的200億元飆升至7月份的500多億。「毛利率高達91.58%堪比茅臺」、「電商巨頭」、「股價漲幅1.5倍」等標籤,讓南極電商一時炙手可熱。

但在股價暴漲的同時,質疑聲也出現了。

2020年6月底,市場關注到了南極電商存在的眾多疑云:多家南極人重量級店鋪不停更換經營者;公司上下遊供貨商、經銷商之間有難以解釋的資金往來,以及明顯的人事關聯等。

隨後半年,南極電商的股價便走上了下坡路。截止目前,其市值與2020年最高點相比,已經縮水將近一半。

最近,還有網友扒出了關於南極電商的一件往事。兩年前,某證券機構在路演時,談到了體外循環造假的識別,舉了一個例子——南極電商。據說,做這份路演PPT的分析師已經被調離了研究所。

可能有人不理解什麼是體外循環造假,在此解釋一下。

此處的「體」,是指會計主體,也就是公司。一般來說,公司的活動只要跟錢有關,都要記一筆帳,而體外循環,就是沒記帳。

舉個例子,A公司從事某設備的銷售生意,有一天,一位供應商跟A老闆說,自己手裡有一批貨,可以便宜賣給A公司,也能保證賺到錢,但是開不了發票。

A老闆覺得這筆生意可以做,花10萬塊進了供應商的貨,賣給客戶之後果然還賺了10萬。

但是,A老闆吩咐公司的會計,不要把這筆帳記在公司頭上,就當作他個人跟公司借了10萬,現在把這10萬還給公司,另外10萬則留在老闆的卡裡。

造假傳言愈演愈烈,為了穩住投資者的情緒,南極電商目前已經推出了回購計劃。也就是說,公司出資賣股民手中的股票,並且回購價要比1月5日的收盤價(11.09元)高35.25%。

很顯然,南極電商想用「財大氣粗」的回購來證明:公司沒有造假,帳面上也有足夠的現金流。

02 造假傳言的源頭:南極電商的吊牌生意

一般來說,資金體外循環這種造假方式,如果做得足夠乾淨,是很難被察覺的。

在數千家上市公司中,南極電商為何成為了被懷疑的對象?這一切,還要從公司的經營模式說起。

提起南極人,你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保暖內衣。

南極人成立於1997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內衣企業之一,保暖內衣就是由它首創。當初,南極人拿下諸多國家級殊榮,請天王劉德華代言,品牌知名度飆升。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南極人發現自產自銷風險太高,賺的錢太少,於是賣掉了所有工廠,砍掉了所有生產線,徹底走上了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

也就是說,南極人早就不生產產品了,你買到的南極人,都是由其授權的合作工廠生產的。

2015年,南極人改名「南極電商」,借殼新民科技上市。

靠著吊牌生意,南極電商活得風生水起,2015年和2016年毛利率分別為72%和87%,淨利率更是高達44%和58%。

從2016年到2019年,南極人的營業收入翻了8倍,達到39億元,其中,品牌授權收入翻了3倍,高達13億元,品牌授權的毛利更是達到了駭人聽聞的93%。

這超高的增速、逆天的毛利率,成為了南極電商的重要疑點。

但品牌授權收入光明正大地擺著,毛利率高,也是情有可原。

我們再來看看南極電商的營業收入。

資料表明,南極電商會根據不同產品、不同經銷商收取不同的授權費,而這個授權費,主要按照經銷商賣出產品所實現的營業收入來計算,大概在3%-6%之間。

在這種模式下,南極電商授權的經銷商越多,產品賣得越多,南極電商賺得就越多。

如果你在電商平臺搜過南極人,你就會發現,從保暖內衣到鞋包,從電動牙刷到保險柜,萬物皆可南極人。

截止2019年年底,公司合作供應商總數為 1113 家,合作經銷商總數為 4513家,授權店鋪 5800 家,較往年均大幅增長。

因此,南極人的營業收入增長快,同樣是有理可循。

說南極電商財務造假,尚無確鑿證據。

03 南極電商的躺賺,行不通了

在這次閃崩之前,「跌」是南極電商的常態,在筆者看來,這兩天只是跌得猛了點。

讓南極電商閃崩的,或許不是什麼財務造假,而是它一直以來的貼牌模式。

南極電商之所以能夠靠賣吊牌賺錢,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消費者的購物心態:同樣的商品,一個掛著南極人吊牌,另一個無品牌,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南極人。

這也是經銷商們願意花錢買南極人吊牌的原因。

為了把南極人這個牌子做大做響,南極人還斥重金贊助天貓雙十一晚會、投放高鐵廣告,在形象升級、跨界營銷等方面持續投入。

然而,南極人廣告做得響噹噹,商品質量卻讓人心慌慌。

南極人對經銷商的粗放式管理,讓商品的質量越來越差,口碑也是越來越差。

《南方周末》曾做過統計,2018年1年內,南極人的蠶絲被、內衣、童裝、捲髮器、按摩棒等產品,總共登上國家質監部門及消費者協會黑名單14次,幾乎每個月都上黑榜。

那時,人們已經意識到了南極人存在的質量問題,如今,隨著眾多媒體對南極人的輪番曝光,南極人的貼牌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人知曉,並且深受消費者詬病,以至於很多人一看到南極人,腦袋裡就浮現出「假貨」兩個字。

當消費者不買南極人的帳,經銷商們自然也不會買南極人的帳。

南極人的品牌紅利,快被消耗完了。

消費者的智商稅,收不動了。

南極人的躺賺,也行不通了。

這個冬天,你可能買了南極人的保暖內衣和羽絨被,或許質量還不錯,但如果你買了南極電商的股票,就要小心了,因為誰也不知道,只賣吊牌的南極電商還能走多遠。

相關焦點

  • 「吊牌廠」南極電商的崩潰:完美的公司都值得懷疑?
    2020年7月10日,南極電商創下歷史最高價24.41元。從2013年上漲到2020年的最高點,股價漲了31倍,走出了將近7年的上漲行情。 但是盛極而衰,從最高點開始,南極電商開始飛流直下,到1月6日收盤於10.37元,僅僅半年時間就跌了58%,無數追高投資者被套在山頂上。
  • 超5億大手筆回購難擋股價下跌 「吊牌之王」南極電商陷造假疑雲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超5億大手筆回購難擋股價下跌 「吊牌之王」南極電商陷造假疑雲 繼新年頭兩個交易日連續跌停後,第三個交易日,即1月6日,南極電商跌幅放緩,下跌6.49%,收於10.37元。1月5日晚間,已連續跌停兩天的南極電商緊急拋出不低於5億元、不超過7億元的回購計劃。
  • 南極電商的AB面
    值得監管層關注的是,在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前,董事長張玉祥在電話會議裡竟然提前向機構透露回購的消息,這是否已涉嫌信息披露違規?  鎂光燈再度聚焦到南極電商的業務上。在服裝服飾行業,南極電商的「AB面」尤為扎眼。
  • 電商買南極人、恆源祥更便宜?小心別買了吊牌貨!
    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家熟知的南極人、恆源祥等保暖內衣品牌,多數為吊牌貨,品牌方自己可能根本不生產這些商品。所以,不只是床墊,你還可能看到南極人賣童裝和兒童車。你的內衣只是吊牌貨?現在90後的養生老人,哪個不是早早就把秋衣秋褲都給買上了?
  • 南極人轉變南極電商,品牌情懷還能賣多久?
    提及南極人,絕大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內衣、襪子,而事實上,如今在電商平臺上的專賣店像是一個雜貨鋪,不僅出售保暖內衣、羽絨服、光腿神器......連按摩椅、電動牙刷、床單被罩這樣的產品都被擺上了貨架。有媒體報導,南極人早已不生產保暖內衣,變成了售賣「吊牌」的品牌運營平臺。南極人品牌運營方南極電商也早就對外回應:確實已經沒有工廠了,但授權銷售也是一種正常商業模式。
  • 「吊牌之王「閃崩,造假質疑再發酵,南極電商急推5億回購方案
    近來,南極電商的消息面並無異常,連續2日閃崩大跌,令很多市場參與人士一頭霧水。在尋找跌停原因時,不少人將視線聚焦到早先的造假質疑中。造假疑雲再來財務造假一說究竟出自何處?幾年前,某券商發布的一份上市公司體外循環造假案例的研究報告指出,體外循環公司常見的特點包括:淨利率超高、無明顯競爭對手、資產非常輕、高增速、高市盈率,並引用某電商的財務數據作為案例。
  • 市值蒸發逾80億 南極電商跌跌不休
    來源:金融投資報新年伊始,在上證指數大刀闊斧站上3500點時,做吊牌生意的南極電商(002127)股價卻與之背道而馳。盤面顯示,南極電商股價在本周一和周二連續跌停。1月5日晚間,公司緊急推出5億元回購計劃,但市場似乎並不買帳,1月6日股價依然大跌6.49%,收於10.37元。
  • 南極電商的AB面-上市公司-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值得監管層關注的是,在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前,董事長張玉祥在電話會議裡竟然提前向機構透露回購的消息,這是否已涉嫌信息披露違規?  鎂光燈再度聚焦到南極電商的業務上。在服裝服飾行業,南極電商的「AB面」尤為扎眼。
  • 中國消費者被「騙」多年,原廠早已停產,靠賣吊牌年賺13億
    又到一年「寒冬」,相信北方的小夥伴少不了要給自己買幾套保暖內衣。說起保暖內衣,相信像南極人、恆源祥都是很多小夥伴的首選。近些年來,南極人採取「賣吊牌」的方式,一直以來被外界所詬病。但是從2020年雙十一的戰績來看,南極人多年布局網際網路電商轉型之路走得似乎「還不錯」。
  • 都是研報惹的禍「至暗時刻」的南極電商還能「翻身」嗎?
    文|馬櫻來源|博望財經三九已至,國內迎來近50年來最冷的冬天。不過,在股民眼裡,與A股上市公司南極電商飛流直下的股價相比,零下幾十度都不算事。2021年開年伊始,短短4個交易日內,南極電商股價便下挫25.73%。這讓持有這隻股票的投資者,心中的寒氣比室外的天氣更涼。伴隨著股價下跌,南極電商業績造假的傳聞再度在市場上流行。
  • A股電商龍頭連續大跌,南極電商怎麼了?
    進入2021年以來A股走勢長虹,但另人費解的是電商龍頭南極電商股價幾度遭遇閃崩,走勢異常奇怪。與火紅大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月12日,南極電商再次遭遇跌停,開盤不久就直接下挫10.04%並持續到收盤,股價也觸及了9.23元的近期新低。僅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就已經下跌了32.18%。
  • 買東西要小心 這些品牌原廠早關閉 只賣吊牌 不少人還被蒙在鼓裡
    其實,這是因為有不少品牌早就已經關閉了自己的工廠,只出售吊牌,所以我們購買到的很多產品並不是出自原廠。這是因為我們現在所購買到的南極人保暖內衣,根本就不只是南極人原廠生產的產品,只是貼牌的。 據悉,南極電商旗下全品牌授權生產商一共達到800多家、授權經銷商達到3000多家、授權商鋪達到4442家。隨著授權的商鋪以及經銷商越來越多,南極人產品質量問題也經常被消費者吐槽,多次登上產品抽檢不合格黑榜,從內衣、童裝到棉服等都上過質檢黑名單。
  • 南極人:我們不生產保暖內衣,我們只做吊牌批發商
    說到保暖內衣,南極人的那句廣告詞「南極人不怕冷」,恐怕影響著很多人的選擇。輕資產,是南極電商一個顯著特徵。無論是紙尿褲、甩脂機,還是玻璃杯、汽車坐墊,南極人都有正品吊牌出售。如果願意開闢新類目,吊牌價格還能再優惠。僅僅依靠「南極人」商標品牌服務費,2017年南極電商創造了5.3114億利潤。
  • 早已停產的「南極人」每年躺收13億,只賣吊牌!
    這也是創始人張玉祥最初決定採用工廠聯合體模式的根本原因,跟隨恆源祥,開始了品牌授權之路。從2008年開始,南極人開始陸續關閉工廠。2012年,南極人徹底放棄線下實體零售渠道。2015年,「南極人」改名為「南極電商」。
  • 竟靠賣「吊牌」
    2019年4月26日,南極電商發布了2018年年報,總營收33.53億元,淨利潤8.87億元。這其中,品牌綜合服務業務營收9億元,毛利率高達94.11%;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總營收3385.55萬,毛利率高達96.52%。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項業務佔總利潤比例高達76.14%,南極電商的超過四分之三的利潤是要依靠品牌服務業務的支持。
  • 卡帝樂:昔日三大「鱷魚」之一,被南極人收購後,淪落賣吊牌為生
    南極人更名為「南極電商」。從此之後不再自己生產,徹底走上了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到了近兩年,甚至連產品質量也幾乎不過問,只賣吊牌。所以現在南極人的產品品質越來越差,售價也越來越低。被南極人收購之後的卡帝樂鱷魚,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
  • 南極人:不好意思,我們只賣吊牌
    據其2017年年報,僅靠商標品牌服務費2017年南極電商創造了5.3114億利潤。南極電商只負責品牌運營,總市值只有180多億元,和茅臺7300多億,以及阿里、騰訊萬億市值比起來,連零頭都算不上。但是,南極電商的銷售淨利潤率超過茅臺,淨利潤增長勢頭比阿里、騰訊還猛。
  • 南極人賣吊牌年賺13億元,網友:難怪……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南極人」會發現這經營範圍也太廣了吧從最早的內衣到>「賣商標」年收入13億 南極人一共授權了多少家店鋪呢南極電商近期發布去年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合作供應商總數為1113家,其中主要合作供應商約500家;合作經銷商總數為
  • 只有吊牌是真的!你買的保暖內衣質量怎麼樣?
    「南極人」「恆源祥」是大家耳熟能詳保暖服裝品牌可是打開電商平臺你會發現這個吊牌怎麼賣呢?僅靠商標品牌服務費2017年南極電商創造了>不合格產品黑名單從蠶絲被、內衣、棉服、童裝、衝鋒衣到電推剪進行的國檢有媒體就曾爆料南極電商對產品品控要求不高
  • 南極人名存實亡,不生產產品只賣吊牌,一套商標標費僅5元
    「南極人」品牌的擁有者是上市公司南極電商。但它並不只賣保暖內衣。其實,南極電商還生產家紡、服飾、箱包、戶外、居家日用、個人護理等許多品類。擁有南極人、卡帝樂鱷魚、精典泰迪、PONY等一系列品牌。 南極人不生產內衣了,只是內衣的搬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