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南極電商閃崩的,或許不是什麼財務造假,而是它一直以來的貼牌模式。
作者:劉峰
來源:首席電商觀察(ID:EC-guancha)
剛剛進入到2021年,曾經的吊牌之「王」南極電商(002127.SZ)在四個交易日內股價便下挫25.7%,市值已蒸發超50億元。目前的南極電商市值僅為250億元,距離2020年年中的高點已經接近腰斬。
公司1月5日緊急召開視頻會議,隨後更公告擬斥資數億元回購股份,但仍然沒能「穩」住南極電商的股價。
從1月6日晚間南極電商披露的股東名單觀察,機構增減持各異,分歧不少。其中社保基金減持,但明星基金經理傅鵬博管理的睿遠成長價值卻逆勢出擊,新進成為第8大流通股東。與此同時,北向資金也有持續抄底。
還有私募基金在社交平臺為其站臺喊話,南極電商已成為近期市場中爭議較大的一家公司。
01 南極電商開年不利
2021年的第一輪寒潮,吹崩了做保暖內衣起家的南極電商。
從1月4日開市,到1月5日閉市,南極電商連續兩個交易日股票跌停,累積下跌18.93%。
這突如其來的跌停,讓人們將視線聚集到早先的造假傳聞中。
2020年,南極電商的市值從年初的200億元飆升至7月份的500多億。「毛利率高達91.58%堪比茅臺」、「電商巨頭」、「股價漲幅1.5倍」等標籤,讓南極電商一時炙手可熱。
但在股價暴漲的同時,質疑聲也出現了。
2020年6月底,市場關注到了南極電商存在的眾多疑云:多家南極人重量級店鋪不停更換經營者;公司上下遊供貨商、經銷商之間有難以解釋的資金往來,以及明顯的人事關聯等。
隨後半年,南極電商的股價便走上了下坡路。截止目前,其市值與2020年最高點相比,已經縮水將近一半。
最近,還有網友扒出了關於南極電商的一件往事。兩年前,某證券機構在路演時,談到了體外循環造假的識別,舉了一個例子——南極電商。據說,做這份路演PPT的分析師已經被調離了研究所。
可能有人不理解什麼是體外循環造假,在此解釋一下。
此處的「體」,是指會計主體,也就是公司。一般來說,公司的活動只要跟錢有關,都要記一筆帳,而體外循環,就是沒記帳。
舉個例子,A公司從事某設備的銷售生意,有一天,一位供應商跟A老闆說,自己手裡有一批貨,可以便宜賣給A公司,也能保證賺到錢,但是開不了發票。
A老闆覺得這筆生意可以做,花10萬塊進了供應商的貨,賣給客戶之後果然還賺了10萬。
但是,A老闆吩咐公司的會計,不要把這筆帳記在公司頭上,就當作他個人跟公司借了10萬,現在把這10萬還給公司,另外10萬則留在老闆的卡裡。
造假傳言愈演愈烈,為了穩住投資者的情緒,南極電商目前已經推出了回購計劃。也就是說,公司出資賣股民手中的股票,並且回購價要比1月5日的收盤價(11.09元)高35.25%。
很顯然,南極電商想用「財大氣粗」的回購來證明:公司沒有造假,帳面上也有足夠的現金流。
02 造假傳言的源頭:南極電商的吊牌生意
一般來說,資金體外循環這種造假方式,如果做得足夠乾淨,是很難被察覺的。
在數千家上市公司中,南極電商為何成為了被懷疑的對象?這一切,還要從公司的經營模式說起。
提起南極人,你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保暖內衣。
南極人成立於1997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內衣企業之一,保暖內衣就是由它首創。當初,南極人拿下諸多國家級殊榮,請天王劉德華代言,品牌知名度飆升。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南極人發現自產自銷風險太高,賺的錢太少,於是賣掉了所有工廠,砍掉了所有生產線,徹底走上了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
也就是說,南極人早就不生產產品了,你買到的南極人,都是由其授權的合作工廠生產的。
2015年,南極人改名「南極電商」,借殼新民科技上市。
靠著吊牌生意,南極電商活得風生水起,2015年和2016年毛利率分別為72%和87%,淨利率更是高達44%和58%。
從2016年到2019年,南極人的營業收入翻了8倍,達到39億元,其中,品牌授權收入翻了3倍,高達13億元,品牌授權的毛利更是達到了駭人聽聞的93%。
這超高的增速、逆天的毛利率,成為了南極電商的重要疑點。
但品牌授權收入光明正大地擺著,毛利率高,也是情有可原。
我們再來看看南極電商的營業收入。
資料表明,南極電商會根據不同產品、不同經銷商收取不同的授權費,而這個授權費,主要按照經銷商賣出產品所實現的營業收入來計算,大概在3%-6%之間。
在這種模式下,南極電商授權的經銷商越多,產品賣得越多,南極電商賺得就越多。
如果你在電商平臺搜過南極人,你就會發現,從保暖內衣到鞋包,從電動牙刷到保險柜,萬物皆可南極人。
截止2019年年底,公司合作供應商總數為 1113 家,合作經銷商總數為 4513家,授權店鋪 5800 家,較往年均大幅增長。
因此,南極人的營業收入增長快,同樣是有理可循。
說南極電商財務造假,尚無確鑿證據。
03 南極電商的躺賺,行不通了
在這次閃崩之前,「跌」是南極電商的常態,在筆者看來,這兩天只是跌得猛了點。
讓南極電商閃崩的,或許不是什麼財務造假,而是它一直以來的貼牌模式。
南極電商之所以能夠靠賣吊牌賺錢,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消費者的購物心態:同樣的商品,一個掛著南極人吊牌,另一個無品牌,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南極人。
這也是經銷商們願意花錢買南極人吊牌的原因。
為了把南極人這個牌子做大做響,南極人還斥重金贊助天貓雙十一晚會、投放高鐵廣告,在形象升級、跨界營銷等方面持續投入。
然而,南極人廣告做得響噹噹,商品質量卻讓人心慌慌。
南極人對經銷商的粗放式管理,讓商品的質量越來越差,口碑也是越來越差。
《南方周末》曾做過統計,2018年1年內,南極人的蠶絲被、內衣、童裝、捲髮器、按摩棒等產品,總共登上國家質監部門及消費者協會黑名單14次,幾乎每個月都上黑榜。
那時,人們已經意識到了南極人存在的質量問題,如今,隨著眾多媒體對南極人的輪番曝光,南極人的貼牌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人知曉,並且深受消費者詬病,以至於很多人一看到南極人,腦袋裡就浮現出「假貨」兩個字。
當消費者不買南極人的帳,經銷商們自然也不會買南極人的帳。
南極人的品牌紅利,快被消耗完了。
消費者的智商稅,收不動了。
南極人的躺賺,也行不通了。
這個冬天,你可能買了南極人的保暖內衣和羽絨被,或許質量還不錯,但如果你買了南極電商的股票,就要小心了,因為誰也不知道,只賣吊牌的南極電商還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