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南極人」這個商標,在大家的印象中就是一家賣內衣的。其實不然,我們通過淘寶搜索會發現南極人的牌子還包括泡腳桶、暖寶寶等物品,商標使用範圍多到無法想像。大量的商品,都是打著南極人的商標在出售商品,讓人不禁懷疑除了內衣商標,其他商標大概是假的。
但其實,這些商標都是真的。
南極人現在是將商標賣出去,並不負責生產商品。換句話說,南極人現在的大部分盈利全靠出賣商標。南極人這家公司成立於1997年,最初的主營業務是出售保暖內衣,當時的南極人憑藉內衣取得了國內最早生產內衣公司之一的標籤,如今已經過去了22年的時間,南極人的業務範圍越做越大,涉足鞋類、戶外、家電等9大品類,南極人商標使用範圍大幅度提升。
雖然南極人的牌子越來越響,但卻不是像其他商標一樣流芳百世,美名永傳,原因是南極人在2008年之後,就已經轉變了自己的經營模式,迅速而果斷地把自己建立的11年流水線砍掉,從此不再生產產品,而是專心打造自己的品牌,利用品牌效應,創造一條品牌溢價道路,搖身一變吊牌廠家。
在現存的服裝行業中,吊牌與貼牌成為了主流趨勢。
「吊牌產品」就代表著生產商生產、生產商售賣、授權商提供商標;「貼牌產品」則是自己的品牌、自己賣、其他生產商負責生產,就比如蘋果公司的產品,就是蘋果提供自己的品牌,讓富士康等公司生產,蘋果公司沒有自己的工廠。
兩種不同的模式,各有利弊。但是相比於貼牌,顯然吊牌產品的經營模式更加粗暴,牟取暴利的手法更加直接。「吊牌授權商」不需要提供售後等服務,只需要將自己的商標提供給有需求的生產商,坐等拿錢就好。
因此,南極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選擇這種快速打法也就情有可原了。
從2008年以後,南極人憑藉自己的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等許多光環,吸引眾多商家前來合作。2010年,南極人公司實現了轉型,正式開啟電商服務;此後南極人公司一方面打造產品生態鏈;一方面又積極收購新的品牌,利用網際網路渠道向客戶提供營銷服務。
在網際網路快速普及的時代,南極人早就將自己的「老本行」拋在腦後。面對慕名前來的合作商,南極人公司可謂來者不拒。
2019年4月26日,南極電商發布了2018年年報,總營收33.53億元,淨利潤8.87億元。這其中,品牌綜合服務業務營收9億元,毛利率高達94.11%;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總營收3385.55萬,毛利率高達96.52%。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項業務佔總利潤比例高達76.14%,南極電商的超過四分之三的利潤是要依靠品牌服務業務的支持。
南極人的品牌服務業務到底是什麼?
南極電商的公告中給出了解釋。簡言之就是授權與產業鏈服務——從研發生產到客服包裝、質量把控再到廣告營銷,南極電商為授權供應商與經銷商提供了專業的一條龍服務。南極人提供服務,必然不能夠白提供,需要回報。
一般而言,供應商會拿出相當於GMV(相關電商平臺的成交金額)的3%-6%左右作為服務費。按照南極電商2018年的年報數據,我們估計南極電商去年的品牌服務費在6億元-12億元區間。
俗話說:「樹大招風」。南極人秉持著來者是客的態度,讓南極人的營收業績步步高升,同時也讓南極人品牌負面新聞接踵而至。
直至2018年年底,南極電商的經銷商店鋪多達5535家,覆蓋天貓、淘寶、京東、蘇寧、唯品會、拼多多等多個大眾熟知的電商平臺。南極人雖然與眾多經銷商和供應商合作,但是南極人的資格審查卻不嚴格,導致南極人口碑逐年下滑。
從2018年年初至今,南極人至少14次被相關部門拉進黑名單。原因則是很多無牌商品質量不合格,但是貼上了南極人的商標,變成了名牌產品。產品的利潤瞬間上漲,對供應商而言,是一件獲取巨額利潤的好事,對消費者而言,卻是受到了欺騙,三無產品的安全性誰來負責?
所以,從短期來看,南極人的「吊牌」商業模式很成功;但是從長期考慮,這種賺錢方式必然會讓南極人的品牌透支,也會讓許多使用南極人商標合格商家被迫退出市場,進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整個市場最終留下的只是那些不合格生廠商。屆時,南極人的商譽價值也將一落千丈。
根據2018年南極電商公告,未來將持續豐富品牌矩陣的內涵,包括保持現有品牌數量的同時適當增加適合公司運營的品牌,橫向和縱向豐富產品類目內涵,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性價比。可以看出南極電商想要擴寬產品範圍,但是南極電商並沒有提及提高合作商準入門檻、終止不良商家合作協議等措施。在保暖內衣出現問題後,南極電商如果仍然沒有大的改變,那麼南極電商想要持續通過出售「吊牌」提高淨利潤,就會難上加難。
因此,作為消費者,在以後購買南極人商品時,最好不要盲目,而是要通過好評率、同行業評價等方式,提高甄別能力,切忌看到南極人的商標就認為值得信賴,否則使用之後,可能麻煩不斷。
圖片來源:(百度、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