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

2020-12-05 騰訊網

為何德軍在寒冬中不砍伐蘇聯廣袤的森林,之後燒掉取暖呢?

一、軍隊過於龐大,樹木不夠燒

入侵蘇聯的德國大軍並不是一支幾萬人的小部隊而是一致數百萬的龐大軍隊,這麼大的一支軍隊,他每天需要的物資肯定是海量的。如果軍隊一邊打仗一邊還要自己準備物資,那軍隊的戰鬥力一定會大大削弱。即使部隊砍伐樹木進行取暖,那麼需要砍伐的樹木將會是海量的。如果德軍每人每天燒0.1立方米的木材取暖,那麼數百萬大軍在整個冬季消耗的木材量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將會達到幾千萬立方米的木材,就算把莫斯科周圍的森林砍光了,也是湊不夠的。

而且,蘇軍為了主動給德軍製造後勤壓力,實行了焦土抗戰政策,大軍在後撤時,燒光了幾乎所有能夠燒的東西,不要說給德軍留下森林了,就是連一根柴棍也被燒成了灰。

就算前期的部隊找到了一小部分乾柴,可是後面的部隊就再也沒有乾柴可用了。這麼大規模的戰役,德軍數百萬大軍不可能僅僅依靠那些少得可憐的樹木。

再者,德軍是去打仗的,不是去一起取暖的,在取完暖後,德軍還是要繼續打仗,不可能一邊打仗一邊取暖,打一會仗就又開始冷了,所以燒樹木取暖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解決德軍取暖問題的核心是如何儘快拿到厚厚的過冬軍大衣,在當時的情況下,讓德軍士兵穿上過冬大衣才是當務之急。

二、樹木潮溼,不易點燃

在蘇聯的冬天大雪飛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有時候蘇聯的大雪能夠沒過人的膝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樹木可供採伐,可是卻很難點燃。我們知道想讓木頭燃燒起來需要有條件,要達到他的著火點,那麼就需要足夠的助燃物。在莫斯科城下的德軍數量極其龐大,哪裡有如此之多的乾柴讓他們引燃樹木呢?

德軍在冷的是在無法忍受時會通過油料直接引燃樹木進行取暖,可是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我們知道油料在戰場上是極其寶貴的物資,沒有他,坦克就無法開動,大炮和汽車就成了擺設。在無法得到及時補充的情況下,大規模使用油料用於取暖,無疑是直接認輸戰爭。

三、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不允許德軍燒樹取暖

德軍士兵在作戰時是不可能進行生火取暖的,只有在雙方不打仗的情況下,德軍才能生火取暖,但是這樣只能幫助他們挨過一小段時期,並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德軍大規模點火,這就可能暴露德軍的兵力部署,更有甚者,如果蘇軍炮兵部隊根據生火點對德軍進行炮擊,這樣的話,德軍就太難受了,想取個暖,結果命都丟了。

戰場的殘酷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當時的德軍深知如果自己無法在最寒冷的深冬到來之前攻克莫斯科的話,那麼他們的結局將會非常的慘。於是,德軍的各級指揮官拼命地指揮他們的士兵不斷地向蘇軍陣地發起著猛攻,一刻也不敢停下。對於蘇軍來講,莫斯科是自己祖國的首都,他們的身後就是蘇軍元首史達林,他們無路可退,只能拼死一戰。所以德軍推進的極其艱難,結果便是,在蘇聯最為寒冷的深冬到來之際,德軍仍然無法突破蘇軍的銅牆鐵壁般的防禦,儘管,德軍一度推進到前沿士兵能夠看到克裡姆林宮的塔尖,但是,也僅僅是到了這裡,從此之後,德軍再也無法前進一步了。最終德軍失敗了,數萬名德軍士兵被凍死在了蘇聯。

綜上,燃燒樹木取暖的方法在真實的戰場上根本行不通,關鍵的問題便是可供德軍取暖的物資太少,德軍在最關鍵的冬季來臨之前沒有拿到他們迫切需要的過冬棉衣。所以,在這種沒有取暖物資的情況之下,即便是燃燒樹木、燃燒寶貴的油料,也都只是一時的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核心的關鍵問題!德軍統帥部對於閃電戰的盲目自信以及戰前的準備不足、低估蘇軍的實力都是戰敗於莫斯科城下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德軍士兵在莫斯科成片成片凍死,他們為什麼卻不去搶劫蘇聯人
    當時德國率先對蘇聯發動了戰爭,但後來在進攻莫斯科的時候,10萬餘德軍被凍死,那在一場戰爭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德軍也因此士氣大振,認為自己就是無敵的,所以也並沒有將蘇聯放在眼裡,但他們卻忽略了蘇聯的天氣。
  • 蘇聯零下40度的天氣,德軍身上穿的什麼?最終凍死十幾萬人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是以摧枯拉朽的勢頭推進,將蘇軍逼迫防守在莫斯科,在此情況下,1941年史達林冒著可能被轟炸的風險,在紅場舉行了一次獨具風格的閱兵式,藉此來調動士兵的積極性。也許是上帝眷顧這片土地,當蘇聯士兵從紅場出發奔赴前線的時候,天公作美下起了大雪。
  • 二戰時德軍一件棉衣都沒有,在莫斯科成片凍死,為什麼不搶蘇聯人
    ,而對岸也只有英國軍隊在負隅頑抗,而更為惡劣的是,希特勒見拿英國不下,竟擅自做主決定撕毀痛史達林籤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調轉槍口直指蘇聯。,而蘇聯也確實拿出了一百二十分的勇氣與德軍對抗,最後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了,希特勒在莫斯科啃了幾口西伯利亞的雪後就倉皇敗逃。
  • 在希特勒進攻蘇聯時,前線氣溫零下40度,德軍還穿著秋褲作戰
    德軍在1941年進攻蘇聯時,充滿了希特勒個人精神中濃厚的賭徒心理,他在戰前並不是沒有擔憂蘇聯的冬天,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前車之鑑,但他一意孤行,夢想通過閃電戰提早結束戰鬥,然後在冬季將領地固守,這樣整個蘇聯的精華區域都將淪陷,那些組織起來的軍隊要麼投降,要麼在遠東等待來年春天,要麼凍死在西伯利亞的寒風中。
  • 蘇聯天氣那麼冷,德軍為什麼還傻愣愣的,穿了單衣就上戰場?
    1941年,德國出動大軍以及飛機坦克開始對蘇聯突然發起了猛攻,為了這次襲擊,德國在暗地裡偷偷的準備了一年多,這就是德國人的巴巴羅薩計劃。蘇聯人根本就沒有防備,等到史達林反應過來,蘇聯的邊境已經被攻破,德國的飛機正在狂轟濫炸,蘇聯已經失去了招架之力。隨著基輔被德國佔領,列寧格勒也被圍攻,德國的軍隊已經打到了莫斯科。蘇聯的失敗已經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 蘇聯衛國戰爭:德軍突襲挑起戰爭 經歷5大著名戰役
    德軍突襲挑起戰爭 紅軍浴血奮戰保衛家國  蘇聯衛國戰爭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反抗納粹德國及其歐洲盟國侵略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開始到1945年5月德國投降為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 德軍包圍莫斯科勝利在望,為何卻突然潰敗?蘇聯靠天氣反敗為勝
    後來德軍又想趁著在嚴寒來臨之際,再攻破莫斯科,因為莫斯科不但糧食儲備十分豐厚,還是重要的交通軍事要塞。德軍面對這巨大的誘惑一路北上,一共殲滅了蘇聯130多萬人。雖然基輔城曠日持久的戰爭,讓蘇聯紅軍損失慘重,但這也為蘇聯紅軍的勝利埋下了伏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德軍打開了通往莫斯科城的門戶,於10月初德國大軍兵臨城下。距離莫斯科郊區只有幾十公裡,克裡姆林宮近在咫尺。
  • 企鵝抱團取暖時,最外層的難道不會被凍死嗎?
    很多人估計會覺得,那最外圍的一圈企鵝也太可憐了,大半個身子都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它們會不會被凍死呢?當然不會了。大多數情況下,成年企鵝有厚厚的脂肪、緊密的羽毛作為護盾,即便在最外層也不太可能被凍死,然而對於剛出生的小企鵝來說就不一定了,一些體格不佳的小企鵝可能無法度過寒冷的冬天。
  • 蘇聯解體時,俄羅斯為什麼不允許車臣獨立?
    然而到了十九世紀,局勢有了新的變化,因為俄羅斯人來了。 俄國依靠先進的火器擊敗了奧斯曼帝國,同時也將高加索山地上的車臣納入自己的版圖。但沙俄貴族們的統治簡單且粗暴,久經壓榨的車臣人顯然不太樂意做沙皇的忠實臣民,所以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進入二十世紀,沙俄在日俄戰爭當中戰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對西南邊疆的控制力,同時也刺激了車臣激進分子的獨立神經。
  • 農村俗語「凍死莫烤燈頭火,窮死莫登親朋門」,啥意思?
    這兩天我有空也就和他們一起湊熱鬧,聽他們講農村的俗語,說農村的家長裡短,十分有趣。隔壁的老大爺說了一句農村俗語,「凍死莫靠燈頭火,窮時莫登親朋門」。我不知道這句俗語所有的是什麼意思的時候,詢問他。他說的津津樂道,非常有道理,我受到了啟發,非常感動。~~「凍死沒烤燈頭火」人到冷的時候,身上多穿幾件衣服,可以很好的保暖,避免人被寒冬凍傷。這是最準確的防寒方法。
  • 原來在南極,每年也有不少企鵝會被凍死
    但你們知道嗎,在南極,每年都會有不少企鵝被凍死。幾名南極科考工作人員,在冰雪覆蓋的南極大陸上,撿到了企鵝被凍僵的屍體。從體型來看,還是非常小的企鵝寶寶,體型幾乎就比工作人員的手掌大一點點。兩個工作人員的手上都拿著企鵝寶寶被凍成了冰塊的身體,已經仿佛石頭一樣堅硬。從他們的表情能看出來,非常的惋惜與難過。
  • 為何古人寧可凍死,也不願挖地洞抵禦寒冷?答案來了!
    現今,還會有凍死的人嗎?不敢說百分百沒有,但絕對是很少很少見了,而在古時,可能是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的。 但是,問題也就來了,為何古人在寒冷冬天即便凍死,也不挖地洞生存起來呢?是因為懶嗎?可別說「懶」這個字了!「懶」好像是當今人們的專屬吧(狗頭保命),古人是非常勤快的,為何?沒有過多娛樂方式,每天下下田,幹活也成了樂趣嘛!
  • 德軍已佔領廠房大門,蘇聯裝甲車卻仍在廠房生產線上生產!
    並命令他火速飛往史達林格勒,在那裡組織局部反攻,牽制住德軍的預備隊,不讓他們投入對史達林格勒的進攻。  9月3日清晨,朱可夫接到史達林的電報,電報中稱史達林格勒最遲不超過明天就可能被攻佔,要迅速組織反攻。  9月5日拂曉,蘇軍組織了反攻,但德國航空兵掌握著制空權,蘇軍的反攻收效不大。  9月10日,德軍的先頭部隊進入史達林格勒的市區。
  • 抱團取暖的企鵝最外層會被凍死嗎?
    抱團取暖的企鵝最外層會被凍死嗎? 在寒冷的季節裡,野生動物們既沒有秋褲,更沒有取暖器,它們都是怎麼過冬的呢?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這種動物界普遍存在的取暖方式——抱團取暖。
  • 希特勒的這一決策,導致德軍在蘇聯被打敗
    二戰中,南斯拉夫只是一個小國家,但就是這個小國家,讓希特勒暴跳如雷,左右為難,並最終導致了德軍在蘇聯戰場的失敗。那麼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呢?當時,納粹德國已經擊敗法國,準備進攻蘇聯,戰略家希特勒決定先掃清東歐各國,為進攻做準備。
  • 二戰不缺石油的德國有多可怕?哪怕美英幫助蘇聯,都無濟於事!
    二戰當中的德國在歐洲戰場當中,可謂是所向披靡,不管是法國還是波蘭都不是德軍的對手。哪怕是英國都只能在德軍的攻勢下瑟瑟發抖,然而德國卻在跟蘇聯的對戰當中,暴露出自己「底蘊」不足的缺點。德國的石油資源,並不足以支持它長時間的作戰,這也使得希特勒產生跟蘇聯交手的決定。
  • 蘇聯早期坦克巨無霸,KV系列重型坦克,如何對德軍展開逆襲?
    如果要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巴巴羅薩行動,人們通常想到的是德國裝甲洪流對蘇軍展開兇猛的進攻。在德軍強大的坦克攻勢下,蘇軍節節敗退,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在坦克戰中,如果沒有德國空軍的支援,那麼德軍往往不佔優勢。其中最讓德軍感到恐怖的,莫過於那些來自蘇聯的KV-1重型坦克。
  • 巴普洛夫大樓上,蘇軍只有23人,為何德軍無論如何攻不下來
    史達林格勒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但是伏爾加運河上的重要城市,也是蘇聯南方的交通樞紐。它連接著蘇聯的重要產糧區和產油區,是蘇聯戰略物資的中轉站。一旦德國佔領了史達林格勒,必將切斷蘇聯的戰略供給。因此,蘇德雙方圍繞著史達林格勒,進行了殊死搏鬥。整個戰役持續199天,蘇德雙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 古代窮人無法禦寒,為何寧願凍死街頭,沒人動手挖地窖來取暖?
    古代最苦的就是生活在最底層的那些人了,不管是哪個朝代,戰亂也好,饑荒也罷,對於上層人士來說影響幾乎沒有,苦的當然只有靠土地生活的窮人,雖然整個社會還是靠著這些人養活,但吃不飽穿不暖才是這些人的常態。其他的季節還好說一些,因為天寒地凍死的窮苦百姓可不在少數,那時候的冬天可比現在冷的太多了,保暖措施也非常的單一,有錢人家穿棉衣燒木炭,窮苦人家只能靠單薄的衣服硬挺,實在熬不住,燒點雜質的木炭來取暖。
  • 如果二戰德軍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會不會改變二戰的走向?
    如果二戰德軍一直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很有可能會改變二戰的走向。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這是當時德軍已經做了,但一直沒做徹底並堅持下去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德國空軍「腿短」造成的。由於德軍缺乏遠程重型轟炸機,使他們想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的願望,始終無法得以實現。而德國當時之所以沒有遠程重型轟炸機,與其國力、戰爭理念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