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來去」,前一個字是「發語詞」,表示發動那個隨後的動作,在這裡不算數的。整個來說,這個詞就只是「去 的意思而已。所謂「去買荼」,是去茶山或茶行,向茶農、精製廠或大中小經銷商買茶,而不是等人「來」你府上,把茶推銷給你。那些推銷者,賣的多半不是茶,而是「面子」。也有些面子是做給自己的,大爺有錢,只喝一斤好幾萬的特等獎比賽茶。這樣的豪客,其面子受茶葉罐子上的封條「加持」,令人肅然起敬,可惜我們尋常百姓難以聞問。我們只能規規矩矩的,從荷包裡掏出有限的預算,向專業種茶、制茶、賣茶的人家去問訊。至於怎麼出手呢?不外乎望聞問切、開湯衝泡。其中訣竅,且讓我們一一檢視
審視茶幹的三個步驟
其一,外形。未開湯之前的茶幹,一般未受專業訓練的消費者很難判斷優劣,幸好也少有人單單看一眼就出手的。不過,還是要先看。把茶幹捧在手上,對著明亮的光線檢視。無論條形或球形茶,顏色應鮮活,有砂綠白霜,像青蛙皮那樣才好。注意是否隱存紅邊,紅邊是發酵適度的訊號。
冬茶顏色翠綠,春茶則墨綠,可略辨別產季。如果茶幹灰暗枯黃,當然免了;最要注意的是那些顆粒微小,油亮如珠,白梗綠葉猶存者,那是萎凋不足的嫩芽典型的外貌。這種茶泡起來帶青味,稍微浸泡就流於苦澀傷胃。
檢視茶幹的同時,還要注意「手感」。球形茶手握柔軟,是乾燥不足,當然不足取;拿在手上抖動要覺得有點份量,太輕者滋味淡薄,太重者易苦澀。條形包種茶如果葉尖有刺手感,是茶菁太嫩或退菁不足,造成「積水」的跡象,喝起來會苦澀
再把茶幹捧著,埋頭貼緊著聞,連續深吸三次。如果香氣持續,甚至愈來愈強勁,便是好茶;較「次」者,吸第二口氣時就會露出馬腳,或者顯不出香氣,甚至流出菁氣和雜味,當然就不要了。
小撮茶葉白瓷衝泡
其次,開湯衝泡,這是試茶最要緊的步驟。賣家通常抓一大把茶葉,把小茶壺塞得滿滿,這時要眼明手快地制止。「啊,老闆,你的茶那麼好,只要一小撮就很好喝;不要放那麼多,我們會不好意思。」我們只要一隻瓷杯,3克茶葉,兌150毫升滾燙的開水就夠了。
不要急著喝,且等5分鐘。然後向老闆借支小湯匙,撥開茶葉,看湯色如何。如果混濁,就是炒菁不足;淡薄,則因嫩採和發酵不足;若炒得過火,葉片焦黃碎裂,同樣不足取。好茶的茶湯,湯色明亮濃稠,隨品種和製程不同,由淡黃、蜜黃到金黃,都顯得鮮豔可愛。
把湯匙拿起來聞,注意不要有草菁味,即使茶湯冷卻,一股香氣依然緊咬湯匙不放;把茶湯舀進杯子裡喝,仔細分辨老闆提醒你注意的「清香」,是不是萎凋不足的草菁味。草菁味是當前烏龍茶製程不夠嚴謹所造成的,有草菁味的茶,一旦增大投葉量,再稍加久浸,必然流於苦澀,湯色馬上變深。
買茶的時候,做上述的動作,茶行大概就不會把你當作「盤仔」。總之要明白告訴老闆,不要多投葉、少量水、快倒茶相反的,要求他用磁杯、少投葉、多衝水、長浸泡。這一來茶葉的優缺點便充分呈現,一覽無遺矣。
歡迎大家關注【百家號/茶田吾舍工作室】,我們一起品茶、論茶、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