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缺愛被家暴的她,如何走出心靈的創傷:有意識做自己的主人

2021-01-07 量子催眠案例庫

本文內容來自使用量子催眠技術所進行的催眠案例。對涉及來訪者隱私部分做了刪減,經來訪者允許發表,催眠中潛意識針對被催眠者的具體問題,給予其當下可以接受的最適合的回答。

01

面前的小妹,已是年輕的媽媽,看上去就像鄰家的妹妹一樣,她是一位自由職業者。

最近她接觸到的一位男士,在事業上給予她很多的幫助,他們之間的感情也超出一般關係,有了婚外情, 她為此很苦惱。家,對一個女人的意義不言而喻,可是她感覺又離不開這個給予她很多關心和思想上指導的男士,她不清楚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不知道該怎樣面對自己?

這種不想面對和逃離的感覺,原來她一直都有,隨著面談的展開,她描述從小生活在缺少愛和關心的環境裡,父親有嚴重暴力,不僅打三個孩子,還打母親,至今她還記得父親雙目圓睜、青筋暴露,舉著錘子般的手臂向她砸來的畫面。她的整個童年就在巨痛,膽怯,沒有安全感中度過。

成年後,她遠走他鄉,獨立生活,幾乎沒有回去過!

偶然的機會她看到我的催眠文案,恰巧又在同一個城市,毫不猶豫就預約了。她相信這樣的探索是真實的,可取的。

她的坦誠和信任,奠定了這次催眠的成功。

催眠中她遇到了充滿寓意的場景

她先是進入一個光圈(高緯度能量光),那裡有山、水、樹木,空氣清新,乾淨明亮,所有這一切被包圍在溫暖、柔和的光圈裡。她感覺自己在這裡被深深的療愈,身體和心靈被安詳的淨化著,非常的平和、美好。

(療愈內在創傷)

然後在時空中穿梭,她經過一片高高大樹的森林時,看到樹林裡有個巨大的白色手臂,又經過一個黑的看不見任何東西的地方,並向著有光的地方繼續行走,最終看到了田野、農民、整齊的房子,玩耍的孩子,心情也漸漸好起來。

(穿越恐懼)

最後,看到在一間掛著窗簾的小屋內,一個男性在打坐,妹妹說那就是自己,打坐的人身上有些地方是金黃色的光。

(如何做自己)

潛意識問答環節

(隱私部分已略去,挑選部分內容供閱讀)

父親暴力傾向,對她的影響較大,請問怎樣去除這種影響?

給她看到:走過手臂走過黑暗,永遠有光在前方。

自己要堅持走,放下過去的記憶,不要一直帶著,那只是記憶,記憶可以慢慢的放下。他(父親)也不知道怎樣去愛,他自己沒學會,但他心裡是有的,有對她的愛的。

對那位男性朋友,您有什麼看法?

他們曾經是一世的夫妻......(此處隱去情節。)

她可以慢慢離開,靠自己可以成長。他只是個助緣,最終靠自己。

請問潛意識能幫她建立安全感嗎?

她自身本來就有,只是還不穩定,她的內心還不能堅定,目前是在那個朋友那裡才有安全感。

她今世的丈夫自己都沒有安全感,不能給到她。

平常如何能和潛意識多連接?

就是放鬆、不要過多思慮,就可以連接到我。靜靜的時候就可以感應到,或者是畫面。

對於她個人修行方面能給些建議嗎?

覺察自己的內心,覺察到後,就知道要做什麼

當需要安靜的時候,慢慢的平靜,放鬆下來。

目前最需要的是提升自信和勇氣。

只要她安靜下來,靜下來就能獲得這種力量。

來做催眠對她的意義?

看到的所有畫面就是告訴她,是來體驗生活的。

這一世的辛苦是為了鍛鍊她內心,不要衝動,學會忍辱。

她學會了,學到很多,以後不會有很多牽絆影響她尋找自己的生活了。

看村子裡的場景是要告訴她什麼?

外面的世界要去看一看,之前看的太少,要多去外面走動,感受。

潛意識臨別的話:

要自信!要相信自己。你比以前好很多,不自信是以前壓抑的東西太多了,以後會改變。

催眠後

催眠後她的氣色非常好,整個人看上去煥然一新。

回到家她回聽了錄音,整個過程將她再次帶入平靜和安詳,特別是那溫潤的光圈,身和心再次得到深深的淨化和休養。

她仔細告訴我對每個畫面的感受,深深的安定在那裡,暫時還出不來。

我提醒她也要去關注畫面背後想傳遞給她的信息,她思考後回復如下:

一切都是暫時的,沒有永久,放下執著,向自己的目標前進,自己醒了才是真的醒了。

催眠師感悟:

她給我的回覆充滿了力量!那些感受只有親身體會過才能被觸動到。內在智慧激發出一個全新的個體。她已經有意識不再把自己交給任何人去設計和掌控,開始有意識做自己的主人,學會和自己相處,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這是成長的重要拐點!但這只是開始,一次催眠還不能解決終生的問題。就像我們健身,一到兩年的鍛鍊才能有好看的形體和肌肉,心靈也需要這樣的鍛鍊。至於如何鍛鍊,沒有特定的標準。萬千法門只看你走哪個門。找到那扇門,一門深入走下去。

所有的經歷都是幫助我們學習,幫助我們找到那扇門,這需要我們去察覺和感知。

審視自我,做自我的老師。

讓平凡的人生找到他應有的方向。

永遠不要放棄!

案例來源:園青

QHHT量子催眠一階段操作者

坐標:南京

- END -

相關焦點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從此以後,年幼的她時刻要關注媽媽的情緒,生怕一個不小心惹怒了媽媽,她就成了沒人要的孤兒。讀書後,小玲成了同學裡最會察言觀色的人,她小心翼翼跟每個同學維持關係,放棄自己的喜好,迎合同學,主動幫助同學做很多事情,打水,打飯,打掃宿舍衛生。忙著其他人的事情,卻無法專注在自己的學業上,最終高考失利,和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
  • 用愛撫慰創傷的心靈
    災害無情,人間有愛,無數事實證明,災害過去了,在重建支離破碎的家園中,心靈的重建更為緊迫。    近期來,繼四川茂縣山體垮塌災害之後,南方多地暴雨洪災接踵而至。大批的村莊毀於一旦,許多受災群眾流離失所,飽受著生與死的考驗。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2、坦誠面對創傷才能找到最好的自己《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中,不僅列出了原生家庭創傷的分類,比如說軀體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情感虐待又分為情感忽視、情感控制、情感勒索。不管是普通人,還是有所成就的人,很多人都無法完全對原生家庭的創傷釋懷。
  • 少女遭家暴致殘,被長期家暴長大的女孩或將性格扭曲並影響下一代
    誠然不是,因為朵朵除了腦部受傷,她的全身多處軟組織也有損傷,臀部,大腿內側,還有會陰等多處都有皮膚破潰感染。醫院懷疑另有隱情,於是報了警,在警方的調查下,朵朵繼母最終承認了她的惡行,經常對朵朵進行家暴,並用指甲掐傷她的會陰和大腿。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她曾問母親,我們家什麼教育都有,為什麼沒有性教育?母親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子嗎?對於性教育持這種態度的母親,思琪也無法去開口傾訴她的痛苦。可憐的思琪迫使自己愛上這個大她37歲的油膩男人,以合理化他們之間的關係,也說服自己活下去。
  • 以赫本為例,談談童年創傷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也會以赫本為例聯繫現實,進一步分析如何更好的分析自己的童年創傷,以及我們自己應該如何走出童年的創傷。一、造成童年創傷的原因:父親的離去、戰爭帶來的飢餓和恐懼,童年創傷讓她的內外兩重世界都感到不安全在美國情緒健康教育專家約翰.布雷蕭著的《別永遠傷在童年——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一書,作者對童年創傷有過十分系統的研究。
  • 自卑心理的形成與自我超越-走出心靈陰霾重見光明世界!
    正是因為這些自我思維局限,導致了思想觀念和意識行為的錯誤,認知錯誤,進而形成了心理上的非正常狀態。而要想改變,只有從內在進行自我突破。那麼我們如何從內在進行自我突破,超越自我,喚醒心靈內在力量呢? 下面我們做一個闡述:
  • Papi醬旗下知名博主宇芽被家暴:家暴男是怎樣造就的?
    作者:自己過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調整情緒和親子關係,關注我就對啦~11月25日是聯合國制定的「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國際日」,也被稱為「反家暴日」,papi醬旗下扮妝博主宇芽選擇了在這一天公布被家暴。
  • 遭遇家暴應該怎麼辦?不要妥協退讓!學會有效處理
    但是在小萍心裡,家裡的氣氛讓她感到冰冷,也對婚姻感到失望。她試圖改變這樣的情況,然而丈夫總是對她不理不睬,讓她感到壓抑。小萍在陽臺上養了很多花,這能讓她心情感到放鬆。趙剛明明知道小萍喜歡花,卻故意把即將開放的花苞剪掉。小萍情緒崩潰,婚姻成了她的精神牢籠,身心受到巨大傷害。這樣的婚姻生活持續六年。最終,小萍在律師建議下起訴離婚,走出了這段陰暗的生活。
  • 貓咪有顆「玻璃心」,這3件事容易對它造成心靈創傷,你得多疼貓
    所以呀,咱們在養貓的時候,可別讓貓咪遭遇到那些給它們帶來強烈的恐懼和痛苦的經歷,這勢必會給它們造成心理創傷,很容易在將來出現一些不好的反應。像如下這三種事,就容易給貓咪的心靈造成創傷,鏟屎官們可別再去損壞它們的「玻璃心」啦。
  • 解離的發生與創傷的治癒
    希望今天你看過之後,能夠認知童年創傷的影響,客觀看待精神疾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創傷,理解身邊人的行為。創傷,無論是來自童年還是成年後的,都應該積極的治療。男主角張宰烈是一個有著嚴重心理創傷的人,他的創傷來自於童年的不幸經歷,在心理學中創傷被劃分為兩類,1型和2型,即單純型創傷和複合型創傷,而張宰烈正是在複合型創傷反覆發生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孩子,他自幼與自己的母親遭受著繼父的毒打,善良軟弱的張宰烈不知如何還手,只能拼命的跑出家門,頭也不回的拼命的跑,直到有一天無處可逃躲到了村子裡的公側糞坑裡,低頭卻看到了早已躲在這裡的母親,這導致成年後他一直無法在床上入睡要睡廁所
  • 家暴不只是「家事」,報警之外,還能做些什麼?
    同年3月,他們接到了多位被家暴者的求助,意識到家暴問題的嚴重性,決定推出「萬家無暴」項目,項目的核心是公安局、婦聯、其他政府部門以及社會組織的聯動。 多年下來,萬飛深有感觸,即使《反家庭暴力法》已經推行了4年多,很多受害人並不知道這部法律,更不用說以此維護自己的權益。很多警察也依然認為家暴是家務事,不想過多牽扯其中。
  • 拒絕順從型人格,教育女兒遠離家暴
    之前曾經看到過一個訪談新聞,在這個訪談新聞中有一位女孩小梅,她談了8個男朋友,可是毫無例外每個男朋友都曾經家暴過她。所以後來她只好接受父母安排的對象結婚,可誰知道這竟然又是一個家暴男,有一次這個男人竟然硬生生的將她的鼻子咬掉。
  • 2個小朋友的腦部CT掃描圖,你猜哪個是被家暴過?
    2個小朋友的腦部CT掃描圖,你猜哪個是被家暴過? 下面這張圖,顯示的是兩個三歲孩子的腦部CT掃描結果。可以發現,左邊的大腦在大小上,要明顯大於右邊。
  • 《我們都不應該討論愛情》:愛情於家暴,如墨滴入水
    未展示直觀的暴力,用固拍與手持攝影帶來的沉重、寫實的鏡頭風格,無技巧顯得使畫面表達更有力量。影片在家暴受害者的角度描述了家暴:她知道他是愛她的,她以為他只是一時生氣控制不住。她以為只點傷害,這在愛情裡不算什麼,她以為自己可以忽略他的暴力。影片隱去了家暴時的場景,第一次,明龍很緊張阿乃,家暴之後陪她去醫院,阿乃也沒放在心上,可以在診室裡向明龍撒嬌。
  • 被丈夫家暴砍殺女子姐姐發聲:僅面部就有19個傷,男方家暴後總是...
    1月8日,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女子小芳遭遇了最後一次家暴:丈夫餘虎持鐵斧將她砍倒在家門口附近。這次家暴奪走了她的生命。1月11日,她因傷勢過重在醫院離世。小芳對自己的死亡是有預見的。闞女士姐姐稱,妹妹遭到家暴起訴離婚後雙方關係愈發緊張,妹妹甚至提前寫了遺書。案發前1周,闞女士在家中發現一把斧頭,沒想到,自己最終正是倒在丈夫的斧頭之下。
  • 如何控制情緒,做自己大腦的主人?我是這樣理解的
    假如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不是就可以避免產生不利於自己的反應?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它有一個大前提,即我有權利思考,並選擇讓什麼事物進入我的腦中,就算有什麼事物強行闖進你的大腦,你也有權力把它放到一邊不管,因為這可以表明是你在主導著你的大腦,你的精神,你的意識。
  • 兩代受家暴婦女的生命史:習得性無助or社會支持系統失效?
    本文彌補國內家庭暴力研究缺乏對受暴婦女進行代際比較的研究空白, 運用生命史訪談方法和倖存者理論視角, 對比了10位中老年和青年兩代受暴婦女, 探索兩代受暴婦女在暴力解讀和應對中的差異, 試圖發現她們如何爭取生存, 積極應對, 走出 (或留在) 暴力關係。
  • 《走出非洲》: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非洲
    《走出非洲》改編卡倫·布裡克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講述了凱倫為了得到一個男爵夫人的稱號而遠嫁肯亞,後來她跟英國探險家丹尼斯產生感情的故事。1986年,影片獲得第5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第4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等獎項。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非洲,那是我們靈魂休憩的地方。青山翠谷,銀河掛川,飛馳而過的身影是鷹的靈魂,休憩之處卻是獅子的溫柔。
  • 做自己的心靈引路者——四種方法自我減壓
    這些現象都可以理解,失去親人的苦楚,當然如刀絞般折磨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中華民族的親情體現,正因為大家親如手足,才會如此的悲痛。然而,飯還得吃,事還得做,日子還得過。在此,不妨以幾種方式進行自我調節。 一、最好哭出來 看到某些鏡頭,聽到某些故事的時候,當你感到激動或悲痛,請一定要讓自己哭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