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前幾天加入一個自媒體學習群,裡面就有一位朋友在抱怨,說已經堅持了兩個月了,寫了三十篇文章了,還不給他給原創,很是不平。也認為平臺沒有給他推薦,很不公平,因為他認為他寫的很棒。
我看了後,忍不住就想提醒他一下,就留言了。我說:「我從2017年就做自媒體,寫了有近一百篇文章了,上個月才轉正,這個月才轉原創,我這個月一個月內發了近百篇文章,還有不少上萬閱讀的,上千留言的,我也才轉了優質和達人。」
後面,就再也沒有看到這位朋友說話了。
總之,我是想告訴他,作為我們普通人,要把自媒體做起來,真的不容易。另外,作為平臺,要給你推薦、轉原創給收益,也需要一個理由,就是你的文章、人氣能夠給平臺帶來收益,不然平臺給你收益就是虧損的。所以,我認為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提升自己的文章質量、數量、人氣,提升我們帳號的價值,心態放好,不要想著平臺不公平,因為平臺也想賺錢盈利啊,如果你能夠給平臺帶來人氣、流量,平臺肯定當年是個「寶」,等到那時候,如果平臺還不重視你,我想另外的平臺肯定張開雙臂歡迎你加盟。
所以,我想說的就是,先沉下心,創作,創作,再創作!不斷抓熱點,抓痛點,想想怎樣的文章、視頻才更吸引人,更能夠帶來流量和人氣。這才是主要的!
今天,我在這裡講幾個心理學效應,對於做自媒體也罷、還是職場中的朋友,還是很有用的,因為做任何事情之前,心態和思路太重要了。不然很難成功!
第一、鏈狀效應:離抱怨遠一點,想嘆氣的時候就微笑
有人又說這是雞湯的說法了。如果你一開始就這樣的心態,那真沒辦法,只能任由你獨自抱怨哀嘆了。後面的內容真的不用看了。右上角有個叉叉,點了就行。
總之,一個人一定要懂得規則,在自然界有生存法則,身在職場就應該懂得職場的一些規則,而做自媒體,也應該懂得自媒體的規則。若是不懂規則,只是埋怨現在的媒體界如何如何,你的文章如何經典卻不推等,這是沒用的,一個普通人沒有辦法改變一個行業,如果你是很牛的人,我想你肯定也不會為這個來埋怨。
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一點好處都沒有,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還會讓別人看低你,平臺也會看低你。如果實在覺得自己的文風等創作不適合平臺,那就輕輕地來,悄悄地走進行了。大度一些!
而鏈狀效應,講述的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過多地接近這些抱怨者,你也可能成為這樣的抱怨者。謹記!
第二、互惠效應和換位思考定律。
互惠效益:比如我們做自媒體,我們和平臺是互惠互利的,我們能夠創作出好的作品,能夠吸引人,有亮點,平臺才願意推薦,以此來獲取流量、廣告費。平臺也只有維護好更多有創造力的自媒體人,才能引來更多的流量,讓人氣更旺。
換位思考定律:就是需要站在平臺的角度來想想,他要把推薦、廣告收益給一個作者,那這個作者需要帶來的價值肯定要更高,因為平臺除了給作者廣告收益外,還要支付運營費、各種成本等。所以,平臺更希望能夠有新聞價值、信息價值的作品湧現出來。
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創作,平臺每天都在觀察每一個作者的狀態,然後給推薦,因為這是平臺最專業、最主要的工作。即使我們懷疑平臺不夠專業、不夠公正,那麼,難道我們個人就肯定一直比大數據系統更專業?
我們都知道現在平臺的算法都是比較科學的,基本上給用戶推薦的都是他們經常看的東西,喜歡看的東西,所以,平臺是從總體上來分析判斷的,當然你可能寫了幾篇很棒的作品,但由於你的帳號還沒有做活,平臺還需要評估你這個人的長效性等。當然,平臺也有失誤之處,誰都有,但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去埋怨太多,與其埋怨,不如行動,多創作,創作質量高一些的作品。
其實我之前對自媒體平臺也是頗有微詞,覺得推薦的都是大V,都是一些媚俗的新聞等,但後來想明白了,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規則,無須抱怨。行業也是隨著市場和客戶的需求發展的,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你想做自媒體,只有去適應,然後去盡力改變。我那時候也想過放棄,也埋怨過,但後來也想明白了,所以今天寫這篇文章,實際上也是在分析自己做自媒體的心路歷程。
而且我覺得這段心路歷程中,心態理念太重要了!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鏈狀效應,不要埋怨嘆氣,微笑對待;不要總是想自己,學會換位思考,想著做自媒體實際上就是和平臺互惠互利,但這種關係的建立,需要一個建立和維持的時間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