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即是增加』——基因天然功能缺失突變也是一種適應策略

2020-08-22 BioArt植物

中科院植物所郭亞龍研究組發表「 『減少即是增加』——基因天然功能缺失突變也是一種適應策略」綜述文章


來源 | Mol Plant植物科學

編輯 |

基因的獲得和丟失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基因複製以及新基因產生對生物進化的重要意義被受關注。「減少即是增加(less is more)」假說提出,基因丟失也會對生物的生存及繁衍產生有利的影響。在自然群體中,基因的功能缺失變異(提前終止密碼子、移碼突變、剪切位點改變和起始密碼子丟失)會導致基因功能失活,是天然突變體(圖1)。


圖1. 基因功能缺失變異的類型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郭亞龍研究組在繼2019年5月發表了植物裡利用自然群體基因組開展功能缺失變異的研究論文 Adaptation and phenotypic diversification in Arabidopsis through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protein-coding genes 之後,於2020年8月13日,在Plant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Less is more, natural loss-of-function mutation is a strategy for adaptation 的綜述,對功能缺失變異的研究歷史、進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相關研究領域的影響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總結和思考。



功能缺失變異在各個物種的自然群體中普遍存在。天然功能缺失變異為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天然的突變體庫。而且,群體水平的功能缺失變異研究為必需基因(生物生存必需的基因)研究提供了研究體系。在群體水平,當某個基因在所有的個體中均沒有發生基因功能缺失突變,則說明該基因很可能對於生物的生存繁衍十分重要,是必需基因,發生變異後會產生不利的後果,帶有這種變異的個體隨後會被自然選擇清除掉。


在基因組中大部分的功能缺失突變是中性甚至有害的,然後也有一些缺失變異具有選擇優勢,對生物生存適應有利。特別是在群體擴張過程中,有些基因發生了功能缺失變異之後,可能會帶來有利的影響,並促進個體適應新生境(圖2)。


圖2. 功能缺失變異促進物種適應性


儘管功能缺失變異在不同物種中已取得一系列進展,但仍然存在許多缺陷或問題。第一,基因功能缺失變異研究仍然是基於一個參考基因組的鑑定,會產生參考基因組偏好性(漏掉了參考基因組中發生功能缺失變異的基因),而利用多套參考基因組(泛基因組)可以為功能缺失變異的鑑定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第二,在基因功能缺失變異發生之後,對相同代謝途徑中其他基因的影響如何並不清楚。當一個基因發生變異並失活之後,與該基因所處的相同功能途徑中其他基因也可能會隨即失活,可能會導致生物進化的不可逆性;另一方面,當功能重要基因發生了功能缺失變異之後,在環境壓力下,可能會發生回復突變,使基因恢復或者部分恢復原有功能。第三,有些必需基因發生功能缺失變異後,攜帶該突變體的個體仍能存活,其機制仍不清晰。第四,目前大多數功能缺失變異的研究聚焦於基因編碼區,而忽略了基因調控區的變異也能導致基因失活,調控區的研究應得到重視。第五,功能缺失變異對於作物的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但這方面的研究仍很不夠。


該綜述強調了功能缺失變異對於表型多態性和適應性的重要意義,並指出在快速的氣候變化過程中,功能缺失變異可能帶來有利影響,對於作物的育種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郭亞龍研究組特別研究助理徐永超博士為第一作者,郭亞龍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種子創新研究院的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0.100103

相關焦點

  • 適應人類宿主,新冠病毒在早期進化中發生長片段基因缺失突變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作為一種RNA病毒,其基因組具有相當高的突變率。研究SARS-CoV-2的基因組突變,對病毒的溯源、檢測和防控等工作具有積極性意義。此項研究發現了SARS-CoV-2基因組中一個長達382nt的缺失突變,幾乎覆蓋了整個ORF8的同時還刪除了ORF8轉錄調控序列(TRS),從而增強了下遊N端基因的轉錄,這很可能是SARS-CoV-2適應人類宿主的結果。
  • 折磨霍金多年的「漸凍症」,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基因突變對這種疾病有...
    ALS是一種脊髓疾病,它可以由運動神經元(脊髓內驅動運動的神經細胞)中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的積累引發。 人類的TBK1基因是已經發現的與ALS相關或導致ALS的25多個基因之一。TBK1在多種細胞功能中發揮核心作用,包括自噬,這是一個去除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受損的細胞碎片和細菌病原體的過程。
  • 剛哥關於TP53基因的突變與缺失的幾問幾答
    其稱為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與致癌基因完全對立,致癌基因過度表達會引發癌症,抑癌基因則在停止表達時會引發癌症。2、TP53基因的功能是什麼?       生物體的抗癌機制有許多種,最著名的一種叫作「隔離」機制一一即當細胞發育分裂到某個時期時,這些細胞就會被隔離起來,直到有需要時才會被放出來。
  • 關於TP53基因突變和缺失,您需要知道的......
    TP53突變主要分為功能缺失和功能獲得兩種類型,功能缺失型是指突變使TP53整個腫瘤抑制功能全部缺失,突變蛋白與野生蛋白組成異源二聚體,從而阻滯野生TP53功能,功能獲得型指突變賦予TP53蛋白新的構象改變,允許它與下遊效應蛋白進行不同的相互作用或結合全新的DNA靶序列從而獲得新的功能[2, 3]。
  • 第五節 基因突變
    第五節 基因突變   1.突變 突變(mutation)是指遺傳物質發生的可遺傳的變異。廣義的突變可以分兩類:①染色體畸變(chromosome aberration),即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改變;②基因突變(gene mutation)。狹義的突變,即一般所指的突變僅指基因突變。
  • 高中必考知識點之基因突變
    可遺傳的變異: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DNA分子中鹼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變。(多害少益)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DNA複製時。由於自然界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基因突變還可以自發產生。因此,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具有隨機性)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不定向性)戰地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 種子在太空會發生基因突變,人類卻沒事,難道我們適應太空生活?
    難道人類更加適應太空生活?實際上並非如此,進入太空的種子會被誘發進行基因突變或者變異,當種子被種植長大,開花結果後就會體現出突變後基因的性狀,這個性狀對於人類來說有好有壞。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把一堆西紅柿的種子送上太空,那麼每顆種子發生的基因突變可能都不相同,有的讓西紅柿變得越來越甜,但是個頭卻變小了。而有的個頭非常大,但是不夠甜。
  • 誘導這種基因突變能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卻增加精神病風險
    但rs4702基因發生突變卻可以大大抑制病毒的複製。rs4702基因控制著弗林蛋白酶(furin)的產生--弗林是一種對許多蛋白質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的酶。據研究人員稱,這種基因不僅存在於大腦中,也存在於肺和腸細胞中。他們認為,Sars-CoV-2病毒「劫持」了弗林,啟動了一系列結合機制,最終導致病毒包膜或最外層與宿主細胞膜融合。
  • PNAS:CHD4基因突變如何導致先天性心臟畸形
    下一代測序與基因編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心臟病學領域的不斷突破。先前的研究發現,最常見的出生缺陷類型——心臟缺陷可由CHD4基因突變引起。近日,來自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CHD4突變如何導致心臟缺陷的關鍵分子細節。
  • 科學家發現ALOX15基因功能缺失突變可預防鼻息肉和慢性鼻竇炎
    1月14日,冰島大學、deCODE genetics/Amgen Inc.科研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A loss-of-function variant in ALOX15 protects against nasal polyps and chronic rhinosinusitis」的文章,發現ALOX15基因功能缺失突變可預防鼻息肉和慢性鼻竇炎
  • 胚胎基因突變有哪些可通過PGD診斷嗎
    點突變有兩種類型: 錯義突變 這種突變是一種核苷酸的變化,導致基因製造的蛋白質中的一種胺基酸替換為另一種胺基酸。這種突變可能對表達產物沒有影響,也可能會帶來好處,但多數 帶來有害的或致死的效應。
  • 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突變的致病機制
    該研究發現SLC16A11基因編碼區的2型糖尿病易感突變會產生功能獲得性突變蛋白,導致肝臟脂滴不正常積累增多,進而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該研究結果對之前報導的認為此類易感突變導致蛋白功能缺失的研究結論提出了質疑。
  • 美媒:或源於基因特定突變或缺失
    雖然疼痛可能不像心臟病或糖尿病那樣被視為一種傳統疾病,但起作用的是同一套因素。人的一生中經歷的所有疼痛的背景都是使人們對疼痛或較敏感或較不敏感的那些基因。但人們的心理和身體狀態、此前的痛苦和創傷性的經歷以及環境都會調整人們的反應。報導稱,如果能更好地了解在各種情況下是什麼讓個體對疼痛或較敏感或較不敏感,那麼人們離研發個性化疼痛治療手段並用其減少人們的痛苦就近了許多。
  • 基因編輯釀酒酵母深度解析-源井生物
    磷酸甘油酸突變酶敲除突變體釀酒酵母:生長調查和轉錄組分析釀酒酵母是能夠通過糖的異生作用來激活的,使其新陳代謝可以適應不同碳源的生長,並轉變為C2或C3碳源(乙醇,乙酸鹽或甘油)的非發酵生長。研究人員研究了編碼磷酸甘油酸突變酶的糖酵解和糖異生基因GPM1缺失的反應。
  • B肝前S基因突變,印尼科學家發現,增加HCC風險因素
    ,印尼科學家發現,增加HCC風險因素在本研究中,印尼研究人員認為,按照以往觀察HBV的前S基因突變在HBV相關HCC的存在起到重要作用。前S2起始密碼子突變,與肝細胞癌風險顯著相關(OR=2.47;95%CI:1.15-5.27;P=0.02;隨機效應模型)。簡單的講,這項由印尼研究人員共同研究並發表的研究結果是,B肝病毒的preS缺失(all,preS1和preS2)和preS2起始密碼子突變,可能導致B肝相關肝細胞癌的風險增加。
  • 研究人員利用CRX基因顯性突變患者的細胞測試基因增強療法
    2021   01   28美國國立眼科研究所(NEI)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有前途的基因治療策略,用於治療一種罕見的疾病
  • 基因編輯嬰兒攜帶的CCR5-∆32突變...
    2019年6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名中國科學家在去年出生的一對雙胞胎嬰兒中試圖引入的一種基因突變在表面上有助於這兩名嬰兒抵抗HIV病毒感染,但這也會與生命後期的死亡率增加21%存在關聯性。
  • 結直腸癌患者常有的基因突變,你存在嗎?
    APC的突變被認為是在腺瘤初步形成中關鍵因素,缺乏功能性APC蛋白會導致細胞分裂增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種結腸內膜中會產生成百上千腺瘤的疾病,通常伴隨可遺傳的APC突變。除了在個體的生長和發育過程中出現偶發突變外,還有一種叫做Li-Fraumeni的症候群,即癌症家族症候群與之相關。
  • 針對點突變的激酶抑制劑的開發策略
    對FDA批准的SMKIs的分析表明,目前僅有6例註冊用於治療由激酶點突變引起的臨床獲得性耐藥的癌症。事實上,靶點突變引起的對SMKIs的獲得性耐藥性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範例,也是癌症治療中的一個主要臨床挑戰。本文綜述了某些能夠克服獲得性耐藥的靶點突變的SMKIs的藥物化學修飾策略,以啟發新型抗耐藥性藥物的研發。
  • 趨化因子受體CCR5基因缺失突變與森林腦炎
    首頁 » 趨化因子受體CCR5基因缺失突變與森林腦炎 趨化因子受體CCR5基因缺失突變與森林腦炎 來源:醫學空間 2008-01-25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