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開海近二十天,老饕們憋了四個月的熱情一時噴薄而出,各大海鮮市場或碼頭人頭攢動。有些人由於對海鮮不太熟悉,在購買時可能會犯一些錯誤,前幾天有位朋友就被魚販子給忽悠了。她買的是「黃金鮁」,並不是普通的鮁魚。
圖一 藍點馬鮫
話說「鮁」字在古代更多被用作象聲或形容詞,如「鮁剌(讀作bà là)」,形容魚擺尾的聲音,「鮁」亦寫成「鱍」。陸遊詩曰「鱍剌河魴初出水」即用此意,與杜甫「船尾跳魚撥剌鳴」中的「拔剌」同。現在則轉而用於指代魚類,通常指鯖科馬鮫屬的種類,以藍點馬鮫/Scomberomorus niphonius為「鮁魚」之正朔。詳見。
圖二 沙氏刺鮁
鯖科馬鮫屬的種類都可以叫「鮁魚」,但該科有一個名字中有「鮁」字的沙氏刺鮁/Acanthocybium solandri,,俗稱馬友、午魚,並不被包含在日常語境的「鮁魚」之中。這種魚和馬鮫屬類似,南方有些漁民亦稱其為「馬鮫」,但此「馬鮫」只是贗品,肉質較粗糙,和真正的馬鮫魚不可同日而語。沙氏刺鮁只在南方海域出現,青島未見。
圖三 四指馬鮁
前幾天西海岸漁民捕獲一條少見的大魚,經業內人士初步鑑定,可能是四指馬鮁/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或近緣種),其胸鰭下方有4條游離鰭條,故名。這又是一種正名中有「鮁」字卻不屬於「鮁魚」的魚,並非主要經濟魚類,各海域捕獲數量不多,青島近海更是少見。據說肉質細嫩鮮美,遇到即是有緣,不妨買來五臟廟內超度。
圖四 鯕鰍幼魚
圖五 鯕鰍
還是轉到主題上來。開頭提到提到那位朋友,被無良攤販忽悠買了25元/斤的「黃金鮁」,就是圖三種長得長相奇葩的魚。這是「黃金鮁」嗎?當然不是。這種魚的正名為鯕鰍/Coryphaena hippurus ,突出特徵就是「方腦殼」,就像得了腦積水一樣,故又名「鬼頭刀」。小時候長得還挺清秀,越大越方,宛如智障,真正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圖六 沒死透的鯕鰍
鯕鰍是著名的難吃,「不好吃」的基因寫在每個細胞之中,就算「零落為泥碾作塵」,打成魚丸也改變不了其「泰瑞寶」的本質,因此極少有人鮮食,只配曬魚乾。該種的顏值生前死後截然不同,活著的時候色澤豔麗,集金黃、亮藍和翠綠於一身,死後迅速消退。剛掛掉的鯕鰍身上會有金黃色的遺蹟,但它不是「黃金鮁」,更不是鮁魚,膠東這邊可能更習慣稱之為「刀鮁」。
圖七 黃條鰤(中間那條大的)
那位朋友後來又買了8元/斤的「黃金鮁」,如上圖,這回終於買對了,價格也很合理。這種魚雖然被叫做「黃金鮁」,卻並不是鮁魚,而是鰺科鰤屬的黃條鰤/Seriola aureovittata(或近緣種),特點是身上有一條明顯的黃色縱帶,估計「黃金」二字就是擱這兒來的。鰤魚,愛吃日料的朋友一定不會覺得陌生,這可是高級刺身食材,咋淪落成八塊錢的垃圾魚了呢?問題出在處理方式上。
對付鰤魚是日韓的看家本領,我國南方漁民也有經驗。上船時還活蹦亂跳,如無活體運輸條件,可立即宰殺放血,然後低溫儲存,如此可最大程度上保持鰤魚的高貴品質。秋天的鰤魚脂膏豐腴,肉質甜美,賣四五十元一斤沒問題。北方漁民卻不會這套花活兒,拖網捕獲的鰤魚已經死翹翹了,放血無從談起,保鮮技術又不行,只能泯然眾魚。
從吃的角度出發,還是最推薦買「正宗」的鮁魚即藍點馬鮫,四指馬鮁也不錯,可惜不多見;處理不得當的「黃金鮁」不太好吃,但也勉強能入口,不失為廉價的蛋白質來源,「刀鮁」最好別買。不要聽見個「鮁」字就當成一個系列,須知「名相如,實不相如」的情況太多了。Ov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