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CO2電化學還原中Au的角色

2020-08-27 讀懂科學

電催化還原CO2(CO2RR)在能源催化領域已經火遍天際,總能霸榜各大科研類公眾號。那麼為什麼CO2RR能夠大火,從應用的角度來看,至少有兩個原因:1.反應條件溫和,一般常溫常壓就可以進行;2.所需電能可以從光伏發電、風電等難以併網的可再生電源獲取。這為未來的低碳社會提供了一個非常誘人的前景。但是CO2RR通常有兩個難點需要解決:1.目前大多數CO2RR都是在水相中進行,水的存在可以為CO2還原提供質子,正因如此,水的析氫反應(HER)也就成為CO2RR過程中最主要的競爭反應。如何抑制HER,提高CO2還原選擇性,成為CO2RR中的重要課題。2.目前CO2RR的過電位較高,如何減小過電位,增大電流密度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CO2RR面臨的另一項巨大挑戰。

Au是一種常用的電還原CO2合成CO的催化劑,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幾種提高Au在CO2RR中催化性能的方法,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發。

亞穩態Au納米顆粒

2012年,史丹福大學Kanan等人通過電氧化的方式在Au電極表面構築了厚度>1 μm的無定形Au氧化物層,在隨後的CO2RR過程中Au氧化物會被還原成單質Au,這種Oxide-Derived Au在極小的過電位(0.24 V)下就能得到很高的電流密度(2-4 mA cm-2)和非常高的CO選擇性(法拉第效率>96%);而普通多晶Au在相同的條件下,電流密度<20 μA cm-2,並且還原產物幾乎都是H2。

由於氧化處理能夠增加Au電極表面的粗糙度和比表面積,為了探求這種Oxide-Derived Au高活性背後的原因是否與此有關,研究人員合成了幾種高比表面積Au催化劑,如納米多孔Au、15 nm的Au納米顆粒作為對比。雖然這兩種催化劑能夠有效增加Au的比表面積,但是其性能遠不及Oxide-Derived Au,而且催化穩定性較差。所以單純增加粗糙度和比表面積並不能有效提高CO2RR性能。那麼有可能是Au形貌決定了CO2RR性能嗎?研究人員通過在140 °C真空條件下低溫熱處理Oxide-Derived Au電極,在通過電鏡和XRD確認了Au電極形貌和晶粒尺寸不變的前提下,發現這種經過熱處理的Oxide-Derived Au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電流密度,但是CO選擇性明顯下降。研究人員由此推斷這種催化劑的高活性可能來自於Oxide-Derived Au表面的亞穩態結構。通過對Tafel斜率的分析發現Oxide-Derived Au相對於多晶Au更容易吸附CO2

合理的Au納米顆粒尺寸

2013年,布朗大學SunPeterson討論了Au納米顆粒的尺寸對CO2RR的影響,他們合成了4、6、8、10 nm四種單分散Au納米顆粒,發現當Au尺寸在8 nm時,CO的法拉第效率最高,但是4 nm時CO的電流密度最大。如何來理解這個現象呢?研究人員通過DFT計算發現,CO2在Au(111)表面形成中間體COOH*需要的自由能較高,而Au(211)則低得多,而且在進一步形成CO*中間體後,容易脫附成為CO。對於有13個Au原子組成的Au13,雖然形成COOH*中間體的自由能更低,但是Au13和CO*吸附過強,不易脫附產生CO。從HER的角度去分析,Au(211)需要很高的自由能才能形成H*,所以Au(211)表面HER不容易發生,而Au13則相反,非常有利於析氫。研究人員由此推斷,納米顆粒的邊(edge)對CO的選擇性最好,而角(corner)則更容易析氫

對於不同的尺寸的納米顆粒,存在邊和角的比例不同,尺寸較小的納米顆粒邊和角的數量都多,這就造成了Au顆粒在4 nm(晶粒尺寸<4 nm)時,CO的電流密度最大,但CO選擇性並不高,因為析氫也增強了,而Au在8 nm(晶粒尺寸為4 nm)時,角的含量迅速下降,同時保證了一定數量邊的存在,所以達到了最優的CO選擇性和較好的電流密度

構建金屬-金屬氧化物界面

2017年,大連化物所包信和院士課題組報導了一種Au−CeOx催化劑。通過構建Au和CeOx界面,來增強CO2在界面處的吸附,從而提高CO選擇性和降低反應過電位。研究人員通過對比實驗發現,CeOx/C本身對CO2幾乎不存在催化活性,而Au/C對CO的法拉第效率在各個電位下均未超過60%。當使用具有金屬/金屬氧化物界面的Au-CeOx/C時,CO法拉第效率、電流密度都有明顯提升。探究其背後的原因,研究人員通過CO2-TPD測試發現,Au和CeOx界面的存在不僅提高了CO2的吸附量,而且CO2吸附強度也有一定增加。通過原位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手段,他們直接觀測到了CO2在界面處更容易發生吸附。DFT計算結果顯示,相對於單純的Au(111),COOH*更容易在Ce氧化物存在的Au(111)表面形成。


原文連結:

1. Y. Chen, C. W. Li and M. W. Kanan, J Am Chem Soc, 2012, 134, 19969-19972.

2. W. Zhu, R. Michalsky, O. Metin, H. Lv, S. Guo, C. J. Wright, X. Sun, A. A. Peterson and S. Sun,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6833-16836.

3. D. Gao, Y. Zhang, Z. Zhou, F. Cai, X. Zhao, W. Huang, Y. Li, J. Zhu, P. Liu, F. Yang, G. Wang and X. Bao, J Am Chem Soc, 2017, 139, 5652-5655.

參考科學溫故社!

相關焦點

  • 超臨界co2萃取淺談冷凝壓力控制及其控制元件
    超臨界co2萃取淺談冷凝壓力控制及其控制元件 ,「12vugqc」超臨界co2萃取,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無錫冠亞從事超臨界co2萃取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企業。
  • 清華陸奇課題組:CO2與O2共電解提升CO2電化學還原活性
    該工作將電化學測試與原位光譜、理論計算相結合,證實了氧還原反應引入了電極表面羥基(surface hydroxyl group),並闡明了表面羥基對於二氧化碳還原反應的促進作用的機理。背景介紹工業的快速發展與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導致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正在逐年上升,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等。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為乙烯、乙醇等化學品也作為一種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儲存能量的方法成為了研究的熱點。
  • SCMs|氮摻雜碳納米管陣列用於電化學還原CO2製備CO/H2
    通過電化學還原的方法將CO2轉化為合成氣,不僅能夠減少大氣中的CO2含量,同時還能緩解能源危機。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廉價高效的電催化劑來實現可控比例CO/H2的合成。近日,天津大學張兵教授和史豔梅博士等人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發表研究論文,發展了一種簡易的等離子體處理策略,利用氮摻雜碳納米管陣列(N-dop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CNTA)作為電催化劑,通過電化學CO2-H2O還原製備CO/H2比例可控的合成氣。
  • CO2陰極還原和甲醇陽極氧化同步進行實現甲酸的電化學合成
    CO2陰極還原和甲醇陽極氧化同步進行實現甲酸的電化學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1:47:41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施劍林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通過電催化,同時進行二氧化碳還原和甲醇氧化以製取甲酸的方法
  • 快速原位合成In-MOF電極用於電化學CO2還原生成甲酸
    MOF的孔道非常有利於CO2分子的吸附,在電化學還原CO2領域有巨大潛力。但是MOF作為電極材料也存在諸多問題:第一,MOF的導電性較差,MOF和基底之間有較大界面電阻。第二,MOF中的金屬離子在負電位下極易被還原成金屬單質。第三,配位飽和的MOF催化能力較弱。
  • 華科錢立華教授:納米多孔金的電化學製備與CO2還原時的活性恢復
    同時,由於納米多孔金屬表面具有大量的表面缺陷(臺階/扭結,平臺,晶格缺陷等),使其對CO, CH3OH, C2H5OH氧化以及氧還原反應都具有較高的催化活性。在脫合金過程中通過控制實驗參數,可以對納米多孔金屬的結構(孔徑/韌帶尺寸,表面應變,晶面結構等)進行精確的調控。研究的核心問題:納米多孔金屬高催化活性的來源B.
  • 鹼式碳酸鉛作為電化學穩定的活性相用於電催化CO2還原製備甲酸鹽
    XPS也有類似的結果,同時也證實了配合物TA-Pb在電還原條件下的解離(圖2e、f)。電化學原位拉曼光譜證明了在-0.92 V下,TA-Pb逐漸發生解離,同時伴隨著碳酸鉛的生成(圖2g)。從電位依賴的電化學原位紅外光譜中,可以在1360 cm-1找到代表*HCOO的吸附中間態,並隨電位的增加而增強,證明甲酸的產生是經由*HCOO產生的(圖2h)。
  •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研究中取得...
    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研究中取得突破清華新聞網7月29日電 近日,化工系工業催化中心陸奇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了題為《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製備甲烷的計算及實驗研究》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 JACS:CO2還原和HER,必有一戰!
    電化學CO2還原為CO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要實現經濟的電化學CO2還原為CO,同時實現高法拉第效率和高能源效率至關重要。考慮到酸性電解質在電化學CO2還原中的優勢,在低pH的電解液中實現高CO生成的法拉第效率具有重要意義。近日,荷蘭萊頓大學Marc T. M. Koper報導了弱酸性條件下在金電極上的電化學CO2還原。
  • 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包信和院士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我國科學家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中取得進展。該研究實現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新策略。
  • 分子工程調控強氧化物-載體相互作用實現高效穩定的電化學CO2還原
    Sn基催化劑CO2RR現狀利用可再生電力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成有價值的燃料和化學品是二氧化碳循環利用的一種新興技術。圖4b中的電化學阻抗譜(EIS)清楚地表明,SnO2/NSC的界面電荷轉移電阻(Rct)最低。基於這些結果,SMOSI的存在使得摻雜碳上的SnO2表面帶負電荷,這有利於CO2•-中間體的穩定,從而增強了CO2RR的整體催化活性。
  • 電影中的神還原角色
    \小編過得有些心累因為昨天的推送被人舉報了實在不太懂舉報人是怎樣的心理還想看昨日推送的小夥伴請後臺輸入關鍵詞「瘋馬秀」查看\電影裡有很多角色是有真人原型的,尤其是傳記電影等,更需要演員越像真人越好。每次看電影看到那些神還原的角色,我都會為之一振:我kao!也太像了吧?
  • Small:導電Ni-酞菁COF用於電化學CO2還原
    將CO2電還原為增值化學品(例如CO)是實現碳中性能量循環的一種有前途的方法,但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戰,包括低電流密度。具有豐富可及活性單位點的共價有機骨架(COF)可以在均相和異相電催化之間建立橋梁,但低電導率限制了它們在CO2還原反應(CO2RR)中的應用。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在溫和的條件下將電化學CO2還原反應(CO2RR)與可再生電源結合在一起,將是一種具有應用前景的策略,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也產生具有附加值的燃料和化學品。在各種CO2RR路徑所產生的產物中,例如C1(CO,甲酸,甲烷等),C2(乙烯,乙醇等),或C3(正丙醇等),將CO2轉化為CO由於其具有相對較高的選擇性和大電流密度,以及從液態水中容易分離出來,因此是最有前景的應用之一。
  • Scripps研究所合作報導電化學的酮和烯烴的還原偶聯反應
    此外,它還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和多種材料中。酮與強親核劑(如RMgX或RLi)的加成反應是製備叔醇的教科書式方法。然而由于格氏試劑的化學選擇性較低,酮底物上的其他官能團通常需要使用保護基,這間接導致合成效率降低(Figure 1B)。
  • 黃昱Nature Catalysis:電化學CO2還原制乙烯
    Goddard III, Yu Huang(黃昱)通訊單位: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DOI:10.1038/s41929-020-00504-x背景介紹電化學CO2還原製備高附加值化學產品不僅能減少CO2排放造成的危害,還能產生可再生能源。
  • 機械-電化學模型還原「機械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性能的影響
    由於鋰離子電池是一個封閉的體系,我們難以對正負極材料嵌鋰過程中的反應進行直接的觀測,因此建模也就成了了解鋰離子電池內部反應機理最為有效的方式。一般來說,這樣的建模需要包含兩部分:1)電化學模型,模擬活性物質在充放電過程中的反應機理;2)機械模型,模擬活性物質在嵌鋰後的形變情況。
  • 超臨界co2流體電機風扇位置
    超臨界co2流體電機風扇位置 ,「12vugqc」   超臨界co2流體,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無錫冠亞從事超臨界co2流體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企業。
  • :過渡金屬氮化物在電化學能源中的應用
    圖11. TMNs基電催化劑在OER中的電化學性能。圖13. 在過去的幾年中,研究者們探索出了不同的具有金屬特性和新穎性能的過渡金屬氮化物,其作為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化應用的電極材料具有較大的潛力。雖然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過渡金屬氮化物在電化學能量儲存與轉化應用中已經展示出了許多優勢,然而還有許多挑戰與可能亟待研究人員探究。從合成的角度,目前合成的方法在普適性方面仍然無法令人滿意。此外, 關於2D過渡金屬氮化物的缺陷和電子結構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匱乏。考慮到通過傳統的方法探索改進的方式或探索新的過渡金屬氮化物會比較困難。在未來,理論計算在合成與改進方法上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