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晚期智人開始嘗試著農耕和飼養馴化動物,人類的文明,也開始出現了最早期的萌芽。當然,從古至今,雖然人類吃的肉類大部分都是家養的牲畜,可是,仍然有很多人圖新鮮,會去捕獵一些野生動物來吃,比方說野雞、野豬等等。可是,有一個問題卻非常的令人不解,人類吃的肉類,來源都是草食性動物,換句話來說,人類似乎從不吃肉食性動物,難道是肉食性動物的肉不好吃嗎?
這裡,我們就需要從大自然的食物鏈來講起了。我們都知道,在自然界中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這是什麼概念呢?簡單來說,就是生物和生物之間,一直都存在著能量轉化和物質變換的鏈索關係。舉個例子來說,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來成長;之後,草食性動物將植物吃掉用來補充能量;肉食性動物又將草食性動物吃掉,來維持自己的生命。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食物鏈是一環套一環的,每一個生物,都有可能成為其它生物的食物,同時也通過捕獵其它生物來滿足自己的成長所需。可以說,動植物之間互相依存,非常的錯綜複雜,也正是這些看似複雜的背後,才共同維持著地球上生態的平衡,維持著大自然的穩定,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地球的生態平衡都會被打破。
如果生態平衡被打破會發生什麼問題?一些動物不按照自然規律快速的繁殖、數量增加,另一些動物不按照自然規律快速的滅絕,這就導致食物鏈需要重塑了,比方說如今在人類的活動下,很多本不該滅絕的動物都消失了,原本以它們為食的生物因為缺少了生物的來源,不得不逼迫自己朝著另一個方向演化,如果演化失敗,就只能從地球上消失。
下面,讓我們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人類雖然是食物鏈的頂端,我們吃草食性動物,我們同樣也會吃大量的植物,當然,對於很多雜食性動物來說,它們的食譜也與人類一樣,非常的複雜。不過,在大自然中,食物鏈中還存在著熵增原理,這是什麼概念呢?
為大家直白的解釋一下,比方說如果草食性動物本身含有毒素,草食性動物吃掉後,它們的身體內也會積攢毒素,而這些毒素到了肉食性動物的身體裡,也會成倍的增加,如果人類吃肉食性動物,就代表我們會攝入更多的毒素,顯然,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當然,還有一點是,相比馴化草食性動物,將它們變成家畜,馴化肉食性動物,是非常困難,而且幾乎不可能辦到的事情,因為本身在遠古時期,原始人也經常會淪為肉食性動物的食物,很多原始人白天外出採集野果等,途中被野獸吃到,就再也回不來了。相比性格溫順的草食性動物,它們好捕捉,好馴化,顯然,人類的祖先也不傻,他們當然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的,你讓他們去追趕老虎馴化,顯然他們也不敢。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