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未完成的手稿,是馬克思主義形成階段的重要著作。人與自然的關係,是這部著作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馬克思在手稿中寫道,「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人應當和自然和諧相處,而不要恣意破壞自然,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馬克思認為,自然界對於人類而言具有客觀實在性,與人類存在著雙向互動性,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環境保護」如何第一次進入人們視野
曾幾何時,在人們的生活中,流行著「向大自然開戰」的口號。在這種口號下,大自然成為人們徵服與控制的對象,而非保護並與之和諧相處的對象。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樣的口號被一位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勇敢地打破了。她寫了一本名叫《寂靜的春天》的書,第一次對這個「向大自然開戰」命題的正確性提出了質疑。她向讀者提出:在今後春天到來的時候,人類可能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我們將聽不到鳥兒的歌聲。
她繼而講述了農藥的使用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水、土壤,那些致命的微量毒素,是如何通過生物鏈被一級一級放大,最後到達人體。她又講述了化學工業引發的公共健康問題,潛伏在我們身邊真正的最大的危險,是一種由現代生活方式引起的,由我們自己引入人類世界的致命危機。她預言了很多現代病的根源,並指出:任何單獨意義上的汙染的低量排放,對人來說,都是極其有害的。
《寂靜的春天》告訴人們:我們不僅被一種毒素所包圍,還被一群來歷不明的毒素所包圍。每一類毒素的來源都聲稱自己是微量的,但所有的微量匯聚在一起,就成為過載的危險數量。這本書出版後很快引起轟動,第一年銷售了50萬冊,引起了全世界有識之士的關注。「環境保護」這四個字,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出現在各種國際會議上。她不屈不撓的鬥爭得到了美國民眾和社會的認同,並引起了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的關注。經過總統顧問委員會的調查,1963年,美國政府認同了書中的觀點。1963年,她被邀請參加美國總統的聽證會並作證。在會議上,卡遜要求政府制定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新政策。2000年,卡遜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0人之一,《寂靜的春天》獲20世紀100篇最佳新聞作品第二名。
人類正吞食環境汙染帶來的惡果
那麼,時至今日,卡遜的警告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答案是肯定的,眼下就有一個例證。蜻蜓,是一種古老的生物,它從幼蟲開始就是自然界中各種害蟲的天敵。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十多年前下雨前後會有很多蜻蜓,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在農村和城市裡,蜻蜓越來越少見。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人類的行為傷害和破壞了蜻蜓的生存環境。蜻蜓的幼蟲叫「水蠍子」,是一種高蛋白的水產品。如今,「油炸水蠍子」「油炸蜻蜓串」「烤蜻蜓」,這些花樣百出的蜻蜓大餐,成了不少餐館的「招牌菜」。於是,有人發現了其中的商機,漁民們把它捕捉上岸,放到水產品市場裡出售。此外,農民噴灑農藥、工廠汙水排放也影響了蜻蜓的繁殖和生長。還有一些「水蠍子」因失去水源,尚未變成蜻蜓時就被乾死。這只是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帶來不幸的一個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環境汙染日益加劇,帶來的危害不勝枚舉。
紐西蘭素有「世界上最後一片淨土」的美譽,可是現在對於當地漁民來說,把魚和塑料垃圾一起打撈上來,已是家常便飯。在英國紐卡斯爾的海邊,人們曾發現一頭奄奄一息的海豹,它小時候鑽進了一個塑料打包環中,長大之後塑料環越卡越緊,最終直接勒進了它的肉裡,只能坐以待斃。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南冰洋島嶼上的海鳥信天翁,也不能倖免於難。一隻信天翁因吃了一根塑料牙籤,被戳破了胃而死去。2019年2月,在挪威的西部海岸上,人們發現一頭鯨魚擱淺。當人們剝開鯨魚的肚子,發現它的胃裡被整整30個大塑膠袋塞滿,同時還有一根長達9米的繩,一團超過30平方米的塑料布。鯨魚胃裡的塑膠袋,可以鋪滿整整一面甲板。
據美國《時代》周刊網站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喝塑料瓶裝水可能會同時攝入塑料微粒。塑料瓶中的塑料微粒從哪裡來的?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塑料汙染一部分來自塑料包裝,一部分來自灌裝水本身。因為在全世界的海洋、河流和土地中,每日每時每分每秒都傾倒入了大量塑料垃圾。各種塑料垃圾,在進入海洋之後最終分解成塑料微粒,人類通過這樣的循環,吞食自己製造的塑料垃圾。
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海鮮愛好者每年可能吃下最多達11000顆的塑料微粒。根據這個數據,愛吃海鮮的人士,不妨自測一下:今年我吃了多少塑料顆粒?愛叫外賣的白領們,也不妨自測一下:今年我吃了多少塑料顆粒?外賣的塑料包裝被丟棄後,通過多個環節的循環,又回到人們的胃裡。明乎此,我們必須意識到,對塑料製品汙染真的不能再掉以輕心了。大自然正通過這種方式,向人類發出嚴正警告:請不要再向我們的胃裡傾倒塑料垃圾了!
如何不讓春天歸於寂靜?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這是馬克思環境保護思想的萌芽。馬克思在強調「人化自然」的過程中,始終承認「自在自然」的優先性:「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費爾巴哈)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沒有了。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保持著。」
資本主義制度造成了人類與自然之間、以及人類社會內部正常的新陳代謝關係的斷裂,而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則是恢復和維持新陳代謝的必要條件,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實現人類社會內部「和解」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解」的最終答案。人類與自然之間如何「和解」?一下子不用塑料製品,不大容易做到,但從小事做起,則是可行的。例如,去超市不用塑膠袋,喝飲料不用塑料吸管,減少丟棄塑料垃圾等,都是舉手之勞。
2018年,英國女王頒布「限塑令」,要求在王室的地盤上,全面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和塑料瓶。新措施還規定,在白金漢宮、溫莎城堡以及荷裡路德宮內,只允許餐飲人員使用瓷盤子、玻璃製品或可回收的紙杯。2019年1月,倫敦一家報紙開展了「最後一根吸管」(雙關語是「最後一根稻草」)的宣傳活動,酒吧和夜店表示不再提供塑料吸管,而以紙質吸管代替。同時,英國政府還制定了一份《綠色未來:英國改善環境25年規劃》,規劃中包括引入「塑料瓶回收機」,即顧客在購買飲料時會被收取一小筆定金,當飲料喝完,將塑料瓶退回到機器時,定金就會返還給顧客。
上海從2019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展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活動,旨在把放錯了位置的資源變成人們的財富,這同時也是保護環境的一個重要措施。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6266噸/日,溼垃圾分出量9796噸/日,有害垃圾分出量3.1噸/日,分別同比增長89.2%、58.9%和18倍。可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一年多來,上海全民參與、全程發力,取得明顯成效。
阿根廷詩人索利納斯最近寫了一首題為《光明之歌》的詩,詩末有這樣幾句:「小鳥在我們的頭頂,高唱希望之歌,使勁亮開嗓子,把光明傳播到城市的上空,照耀我們活下去。」 如果我們堅持做好保護環境的各項工作,那麼幾十年後,人類的春天將不會寂靜,蜜蜂和蝴蝶將會繼續跳舞,鳥兒們將繼續使勁亮開嗓子唱歌,唱響一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光明奏鳴曲。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