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定量檢測基因表達跨代遺傳性

2020-08-01 BioArt

撰文 | 伊凱

責編 | 兮

由高通量技術獲得的全轉錄組基因表達譜是在分子層面定義細胞狀態的根本指標之一。通常,基因表達的測量同時受到空間和時間尺度的限制,前者表現在被測量目標一般為細胞集合而非單個細胞,而後者則表現為以單時間點的瞬時穩態推測系統的全貌。儘管單細胞測序技術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基因表達測量的空間限制,但時間尺度上的局限性仍受困於通量低、實驗材料稀缺及實驗步驟繁瑣等因素而難以突破。進一步地,考慮到不同生物過程的時間尺度具有極大的差異,完整而統一地對基因表達的動態特徵進行考察就顯得更為複雜。

不過,對於某些基因表達動態特徵相關的科學假設的驗證,卻並不需要直接觀測某一基因在時間尺度上的完整表達路徑。相反,僅僅依據巧妙的統計規律,對具有共同起始狀態的多個細胞集群在一定時間內動態演化後的終末狀態的分布特徵進行描繪,就能夠很好地推知基因表達遵循的變化邏輯。在這一點上,對基因表達的跨代(細胞分裂)遺傳穩定性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020年7月30日,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Arjun Raj課題組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Memory Sequencing Reveals Heritable Single-Cell Gene Expression Programs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 Cellular Behaviors的文章,揭示了普遍存在於細胞中的具有可穩定遺傳的表達模式的基因,以及這些基因在癌細胞產生化療抗性中的關鍵角色


Cell | 定量檢測基因表達跨代遺傳性


在該研究中,作者試圖回答的根本問題是,在不發生顯著狀態轉變(例如分化、癌變、凋亡等)的前提下,一個基因的表達水平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分裂前後的穩定性。在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問題與1943年由Luria和Delbruck完成的經典遺傳學實驗之間的內在聯繫後(在L-D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統計計算經由均質細菌群體分離而來的單克隆在含有噬菌體的培養基中生長後,產生的抗噬菌體克隆數目所形成的分布符合二項分布還是長尾分布, 來檢驗抗噬菌體突變體的出現是由於在培養時對噬菌體做出反應而產生,還是在培養前就已經發生了基因突變),作者以其策略為範本,設計了MemorySeq實驗來定量化測度基因表達的跨代遺傳穩定性。

在該實驗中,作者從均質的黑色素瘤細胞系中挑取了48個單克隆,獨立擴增至100000個子代細胞後,進行RNA-seq以測量全轉錄組的基因表達水平。這一實驗基於的邏輯是:對於表達模式遺傳穩定性低的基因來說,其激活與關閉的速率較細胞分裂速率快得多,很難將自身表達模式傳遞給子代細胞,因而不會導致上述某一個克隆中富集大量高表達該基因的細胞,最終表現為48個克隆中該基因的表達呈現為相對平均和穩定的分布。相反,如果某個基因的表達遺傳性很強,則很容易導致高表達該基因的細胞的大部分子代細胞均攜帶其表達特徵,而由於一個基因的激活和抑制在48個克隆中是隨機的,最終就會表現為少數克隆中這一基因表達極高,而大部分克隆中其表達則較低。


Cell | 定量檢測基因表達跨代遺傳性


基於MemorySeq實驗,作者找到了200多個跨克隆表達差異顯著高於背景值的基因,即在該細胞系中具有超越細胞分裂時間尺度的表達模式穩定遺傳的基因。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些基因的穩定遺傳性,作者以基因NGFR為例,利用時差顯微鏡觀測了來源於同一單克隆的不同子代細胞中的NGFR蛋白在基因偶然激活後的表達模式的持續性,發現其的確穩定跨越了多次細胞分裂。此外,作者還基於以空間接近程度推測遺傳先後順序的邏輯,設計了在培養皿中稀疏分布細胞單克隆,讓其充分增殖後利用RNA原位雜交技術測量一組基因的空間表達分布的實驗。結果發現,由MemorySeq識別的具有強遺傳性的基因的確具有顯著更好的局限性分布特徵。相反,表達模式不穩定的基因則更傾向於散布於整個空間範圍內。

最後,作者基於前期研究結果及邏輯推理,認為表達模式的穩定遺傳可能代表了細胞群體演化出具有全新狀態的亞群的一種重要途徑,因此具有這一特徵的基因很可能在癌細胞產生耐藥性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基於此,作者利用MemorySeq篩選了一種乳腺癌細胞系中潛在的穩定遺傳基因,在找到其中一個靶標CA9後,將細胞群體基於該基因的表達水平進行了分選,並驗證了CA9高表達在癌細胞形成抗藥性中的顯著效應。


總之,這一研究基於精妙的實驗設計和豐富的個例驗證,揭示了一項基本而關鍵的生物學過程,即基因表達跨越細胞分裂代際的穩定遺傳性,並且與癌細胞耐藥性的產生這一具體生物學應用場景進行了充分聯繫。儘管該研究已經展現了這一生物現象的普遍科學意義和極高的應用價值,但其產生和維持的分子機制,以及在更廣闊的生物環境中的復現性,還尚不明確,因此也是未來重要的探索方向。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7.003

相關焦點

  • 新測序方式可檢測單細胞中持續的基因表達譜
    新測序方式可檢測單細胞中持續的基因表達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14:32:06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rjun Raj團隊利用MemorySeq揭示了與不同細胞行為相關的可遺傳性單細胞基因表達程序
  • 螢光定量PCR技術原理,螢光定量PCR的應用有哪些?-菲優特檢測
    螢光定量PCR的應用分子生物學研究1.核酸定量分析。 對傳染性疾病進行定量定性分析,病原微生物或病毒含量的檢測 , 比如近期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 轉基因動植物基因拷貝數的檢測,RNAi 基因失活率的檢測等。2.基因表達差異分析。
  • 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原標題: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我國開展兒童遺傳病的研究正是最好的時候,由於基因測序技術蓬勃發展,為新生兒遺傳病的檢測提供了簡便有效的手段」。日前,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發育與疾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點實驗室的王慧君副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告訴記者。
  • 中因科技:推動遺傳性眼病基因檢測的發展
    據統計當前威脅兒童和青少年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為眼部遺傳病, 約佔所有致盲因素的50%, 眼部遺傳病佔所有已知的遺傳性疾病種的10%~15%。在基因研究日益成為我國眼科界的熱門課題的今天, 北京中因科技基因檢測技術, 已能實現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的相關致病基因研究, 成為了當下眼科疾病治療與預防的大趨勢。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這一切,都決定了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是目前最為有效的病因學分析方法之一。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被檢者的DNA,確認與耳聾相關的基因是否存在缺陷,從而為耳聾的臨床診斷提供依據。另外,耳聾基因能檢測也可用於耳聾發病風險的評估,鑑別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進行產前診斷或預後判斷。基因檢測比傳統檢查擁有更高的準確性、更遠的前瞻性,它首次使人們面對耳聾從只能患病後被動治療,而轉為可以提前主動的預防和幹預。
  • Cell|跨代傳遞的組蛋白H4K16乙醯化決定未來基因激活
    月4日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Intergenerationally Maintained Histone H4 Lysine 16 Acetylation Is Instructive for Future Gene Activation的研究,表明H4K16ac通過母源生殖細胞進行跨代傳遞
  • Cell:挑戰常規!揭示表觀遺傳記憶跨代傳遞新機制
    但是我們證實存在一種主動過程調節著表觀遺傳反應的跨代遺傳。」應激代際傳遞研究人員一直著重關注應激、創傷和其他環境暴露的影響如何在幾年內傳遞給下一代。小RNA分子---調節基因表達的短RNA序列---是參與調控這種遺傳的關鍵因子之一。
  • 兩篇Cell聚焦利用MPRA方法高通量檢測影響基因表達的DNA變異
    大規模分析作為基因組學工具箱的一個重要部分,報告基因檢測有助有助科學家們篩選GWAS數據以便找出真正地影響基因表達或功能的變異。研究人員從可能是增強子的序列中獲取DNA片段,在質粒中將它與一種報告基因偶聯在一起,其中報告基因提供一個信號讀出值(如螢光素酶基因),然後將這種質粒導入到細胞中。
  • Cell:重磅!史上首次定量檢測完整的人類蛋白質組
    2016年8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和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人類SRMAtlas(Human SRMAtlas),即靶向識別和可重複地定量預測的人類蛋白質組中所有蛋白質的高度特異性質譜檢測方法彙編目錄,包括許多剪接變異體、非同義突變和翻譯後修飾。
  • 螢光定量PCR的原理及應用
    相對定量的目的是測定目的基因在兩個或多個樣本中的含量的相對比例,而不需要知道它們在每個樣本中的拷貝數。ct值誠然可以被利用來計算這兩種定量結果,但是絕對定量實驗必須使用已知拷貝數的絕對標準品,必須做標準曲線。相對定量可以做標準曲線,也可以不做標準曲線。絕對標準品製作困難難以獲取,實驗室基本都是選擇相對定量的方法來計算相對基因表達量。
  • 基因表達、男女有別:Science、Cell等發布15篇人類遺傳最新成果
    在Science雜誌發表的其他四篇論文中,研究人員還分別探討了性別對人體組織基因表達的影響、跨組織基因表達的細胞類型特異性遺傳調控、人類組織中端粒長度的決定因素,以及在人類組織中轉錄組特徵中發現的功能性稀有遺傳變異。
  • 《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統一規範 填補空白——《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國家標準解讀□ 本報記者 楊 蕾5月14日,我國第一部關於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的國家標準——《基於微陣列晶片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方法》正式發布
  • J Thorac Oncol:檢測肺癌ALK基因重組的新方法——定量RT-PCR
    2014年2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用於檢測非小細胞肺癌中ALK重排的新技術,其比當前可用的技術更敏感,更容易執行。這項技術可以幫助提高對非小細胞肺癌ALK的檢測,檢測ALK對於確定晚期NSCLC患者中誰最有可能從靶向治療ALK抑制劑受益很重要。
  • Cell | 線蟲小RNA跨代遺傳的性狀分離機制
    在這一個體的多個等基因子一代(在實驗中定義為親代P0)中,所有個體體內的GFP表達均被有效抑制。作者隨機選取了四個P0個體,在其F1和F2子代個體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形狀分離,而在F3代中不同P0個體的後代產生了完全的性狀分離:源自同一P0個體的F3代個體的GFP表達或全部受到抑制或全部不受dsRNA影響(圖1A)。此後作者改進了導入dsRNA的條件,從幼蟲時期而非成蟲後開始導入。
  • 實時螢光定量PCR技術的應用領域
    該技術不僅實現了對DNA/RNA模板的定量,而且具有靈敏度和特異性高、能實現多重反應、自動化程度高、無汙染、實時和準確等特點,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分子生物學研究和醫學研究等領域。1. 分子生物學研究⑴ 基因表達研究:細胞因子是一種調節蛋白,它對免疫反應、炎症反應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包括對淋巴細胞激活、增生、分化、存活和凋亡的調節。
  • 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已獲實際應用
    本報長春1月24日訊(曉諸 記者石明山)記者從日前在長春召開的吉林省首屆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研討會上獲悉,我國遺傳性耳聾基因晶片檢測技術獲得新突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聾病分子診斷研究所聯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發出了最新的臨床基因檢測技術
  • scRNA-seq數據差異基因表達分析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scRNA-seq數據差異基因表達分析的有效方法有哪些?多模態性:單細胞基因表達是一個隨機過程,因此其表達值存在高度變異性。換句話說,表達水平與細胞亞型和細胞在整個細胞周期中的狀態有關。因此,細胞之間的生物學差異,如不同的細胞類型、不同的mRNA含量和不同的細胞狀態,導致基因表達值的多模態和異質性。
  • 基因到底能延續多少代?我們身上還有祖先多少基因?
    這些基因可以追溯到多少代之前?即便是那些遺傳給我們基因片段的祖先,每個人所貢獻的也只是很小的一點比例。遺傳是門很神奇的學問,即使歲月已經衝淡了老祖先的基因。但是,我們身上攜帶著近幾代家族長輩的基因是不能否定的。既然有基因的存在,基因中攜帶的遺傳片段就會代代相傳,其中遺傳性疾病便是其中之一!
  • 乾貨分享 | 螢光定量PCR要點解析
    3.1內參基因通常它們在各組織和細胞中的表達相對恆定,在檢測基因的表達水平變化時常用它來做參照物。內參基因通常是持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因為其表達水平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小,而且在個體各個生長階段的幾乎全部組織中持續表達變化很小。
  • 差異基因表達分析(上)
    廣義概念的定量PCR技術是指以外參或內參為標準,通過對PCR終產物的分析或PCR過程的監測,進行PCR起始模板量的定量。狹義概念的定量PCR技術(嚴格意義的定量PCR技術)是指用外標法(螢光雜交探針保證特異性)通過監測PCR過程(監測擴增效率)達到精確定量起始模板數的目的,同時以內對照有效排除假陰性結果(擴增效率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