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常講這樣一句話: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是地,想做成功事情,就要抓住大勢,這就是機遇。如果做事情拖拖拉拉,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再好的牌也會打糊了,自詡聰明的日本人就辦了這樣一件事。
這件事就是青函隧道的建設,耗資27億美元,耗時23年。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個島國,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的島嶼以及周邊若干小島組成。北海道是日本第二大島,地廣人稀,人口只有東京的一半,在寸土寸金的日本,這裡發展潛力巨大。
本州島,是日本最大的島嶼,擁有日本三大都市圈,即東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這裡人口密度極高,是世界上唯一擁有1億人口的海島。
如何促進北海道與本州島的平衡發展,發揮彼此優勢呢?日本人也是大費腦筋。在反覆論證之下,他們終於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做出了一項重大決定:建設青函海底隧道,連通本州與北海道。
青函海底隧道一邊是本州的青森,一邊是北海道的函館。
青森是本州島最北端縣廳所在地,市內的鐵路青森站是奧羽本線和東北本線終點站,亦是東北自動車道、國道4號及國道7號的終點站。
函館是北海道島西南部的濱海城市,有"日本的香港"之稱,每年都會迎來眾多的中國遊客,從函館山眺望到的都市夜景號稱世界第一。函館港,港內水深,是天然良港,北海道的門戶。
以前的時候,青森與函館隔著津輕海峽相望,海峽風大浪高,除了飛機,人流、物流均靠渡輪,非常不方便。建設青函隧道,將極大緩解交通壓力,這是民用方面的考慮。
另一方面,還有更深層次的打算。日本的北方四島的歸屬問題,二戰後一直懸而未決,一旦發生情況,津輕海峽被封鎖,北海道將成為孤島,守無可守,退無可退。而有了青函隧道的保障,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於是,反覆論證之下,1964年,青函海底隧道動工。這條大動脈由3條隧道組成,主隧道全長53.9公裡,其中海底部分23.3公裡,陸上部分本州一側為13.55公裡,北海道一側為17公裡,南起青森縣今別町濱名,北至北海道知內町湯裡。
當時的預算全部費用為8億3千萬美元。但是,施工難度超出了人們想像,幹到半截也不能停下來,當然日本也不差錢,預算反覆追加。在付出了27億美元,33名工人喪生,1300人傷殘的代價後,1988年,青函隧道正式通車,成為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創造了吉尼斯紀錄。隧道最大水深140米,最小覆蓋層厚100米。當年高倉健主演的電影《海峽》,就是描寫修建這個隧道的故事。
1988年3月13日清晨,首班電氣化列車滿載乘客從青森站和函館站相對發出,從此結束了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只靠海上運輸的歷史,整個通車時間僅用了30分鐘。當時使用的ED79型電力機車,專門用於牽引津輕海峽線的旅客列車和貨物列車。
隧道通車,本該是萬眾歡騰吧,但是,決策部門卻樂不起來。因為在60年代決策之初,鐵路是老大,鐵路運輸佔據大半壁江山,然而到了23年後的1988年,航空運輸已經成功取代了鐵路的核心位置。
另外,隨著形勢的發展,北海道也失去了當初的戰略價值,所以,花巨資建設的青函隧道,並沒達到當初的目的。無可奈何成為「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