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框架會是啥樣子:先取決於感知,其次是邏輯,最後才是系統

2020-12-04 認知框架

一個事物,你自己心中有要有一個框架來支持它,框架是在你心中,那麼你這樣去看一個事物,其實就是從整體去看事物,你看事物之時,不僅看到了事物的各個部分,還看到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繫!

一個事物,比如是你熟悉的一張椅子,你看這張椅子之時,心中有一個框架來支持它,椅腳-椅面-靠背,你不僅看到了椅腳-椅面-靠背,還看到了它們之間的關係。

不止如此,一個事物總是處於一定的環境之中,比如這張椅子總是要處於一定的環境之中,這張椅子放在哪裡呢,是擺在家裡,還是商店裡;地面是啥樣的呢,是泥地還是磚地還是木板;是誰坐在這張椅子上呢,是老人、年輕人還是小孩子呢?

你心中不僅要有一個框架來組織這張椅子,你心中還要有一個更大的框架,把周圍的環境也一併組織到框架之中。

採取了一個框架去思考事物,你的注意力,不要只在事物自身,如果注意力中集中在事物自身,就狹窄了,容易造成管窺,就好如對一張椅子的看及觀察,你的注意力不能局限於」椅子「自身,還要思考跟椅子相關的事物!

相關焦點

  • 從0到1構建邏輯框架,再到批判性思維框架,這是框架的生長!
    從0到1,從無到有,從複雜的邏輯學之中建立一個邏輯框架,這個邏輯框架具有很大的延展性。今天我們試著把批判性思維也整合進到這個邏輯框架!邏輯思維框架與批判性思維框架,合二為一的一個框架。邏輯思維與批判性思維,個人覺得有先後之序。
  • 啥是假設呢?在邏輯論證或邏輯推理的全局思考中去探討假設!
    在談假設之前,在這裡先給大家拋出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如下:啥是假設呢?思考時你會有意識地做出假設嗎?不懂得什麼做出假設?你能區分假設的類型嗎,能區分這兩種類型的假設嗎?啥是Assumption 和Hypothesis?能區分有意識的假設與無意識的假設?不懂得假設在邏輯思維框架裡是什麼運作的?不懂得什麼是備擇假設:可替代性假設,典型的表現就是一根筋的思維。
  • 認知、邏輯、思維、系統思考能力如何提升?(下)
    你會發現:每個人就像汽車裡的配件一樣,每天到點就開始運作,和其他配件一起運作下讓汽車前進,讓這個社會正常運轉著。我們就像遊戲人物一樣,到每個階段就做該做的事,與遊戲不同的是,遊戲只要你熟練就能通關,但現實不會。在說系統思考前,先普及一下什麼是系統,系統無處不在,路上的汽車、大街上的奶茶店、高樓大廈的辦公室,都是一個個的系統。系統是一堆相互連接的要素(實體)構成的整體,為了一個目標/功能前進。
  • 在思維中認知事物在行動中感知事物,知行合一,才能覺知活出自我
    在意識療法自我心理療愈體系裡就揭露了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自己身體的感知系統。所以每天都是依靠頭腦過往的經驗習慣,渾渾噩噩的生活,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明天也不過是昨天的複製,同時由於他們的意識經年不變,對於感知的麻木,他們需要更強烈的感官刺激來喚醒自己的感知,酗酒抽菸追劇是這個群體的普遍側寫!
  • 金字塔原理之解決問題的邏輯,如何使用框架分析
    如果在你的工作和學習中有寫研究報告的任務時,需要先界定和分析問題,再將解決方案寫出來與人交流,你會發現本篇值得一讀。本篇介紹了如何在解決問題過程的不同階段,使用多種框架組織分析過程,使你的思路實際上進行了預先組織,從而可以更方便地應用金字塔原理。這類文章通常需要回答以下3個最常見問題之一。
  • 玩轉邏輯思維,框架的分類思考,來解讀MECE!
    今天談一談框架,從啥開始談呢,當然要從大家都熟悉的地方開始談,大家都上過學,一定是在一個班級裡上學。這個班級呢,有很多學生組成了這個班級。現在要從這個班級來談「框架」。談框架之前,其實要想好人的目的,這個框架是為啥目的服務的呢。
  • 金字塔原理:3大邏輯主脈,搭建基本框架,秀出你的文字風採
    而我那時,正用稚嫩的童音念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腦海裡總會閃過父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樣子。這篇作文,我同時又把雷陣雨的情景寫在了冬天,幾乎用盡了所有描寫風雪、雷電和暴雨的詞彙: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下著鵝毛大雪,刺骨的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刮一樣。爸爸為了能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在這樣的天氣下,還得去野外勞作,去給麥子施肥。
  • 用美的心靈去感知美的事物,尋找生命的快樂
    除了這些還可以識別的事物,只要是我們認為美的就可以,在我們看到美景時,這些風景有多麼的美妙,在看到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通過心靈去感知,去分享這份美。心靈美 亦稱「精神美」「內心美」「靈魂美」。孔子提出「裡仁為美」,墨子認為「務善則美」,孟子認為「充實善信」是美德之人,只有善的、誠實的、有學問的人,心靈才是美的。心靈美包括氣質、容忍、寬恕、接納等的美德,而該美德是與愛心分不開的。心靈美是真、善、美的統一,知、意、情的統一。它是行為美、語言美、儀表美的內在依據,並通過具體的感性形態而被我們們所感知。
  • 框架法學習示例:如何從邏輯學之中設計出一個簡單的框架!
    個人採取框架法來學習,並以如何學習邏輯學,作了一個完整的示例,這個示例呢,其實涉及到個人的另一個專欄:從0到1設計一個簡單的邏輯框架!學習邏輯學,最後輸出什麼呢,輸出一個框架,這個框架長成啥樣子呢,看下圖:從0到設計一個簡單的框架,只是使用「建構符合認知機制的學習方法論」中的一部分方法,那就是框架法!設計一個框架來組織邏輯學所涉及的各個概念!
  • 什麼是感知?你有感知嗎?
    什麼是感知?感知即我們對外界或者內界信息的感覺和知覺。那麼,你有感知嗎?也許,我們往往會附和著表達對外界信息的感知,但未必真的有感知。但是對於沒有見過沒有吃過柚子的人而言,是無法感知到的?什麼是柚子?什麼是苦柚?苦柚有多苦?直到多年以後,才知道苦柚原來這麼苦,柚子原來這麼好吃。小時候,寫作文時,往往會寫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但是經常看到的不是這樣子的。但是寫作文時,如果不寫飄揚,好像犯了錯似的,讓人甚至疑惑感知是否有問題,讓人疑惑大家為什麼都如此寫。
  • 職業教育數據治理的基本邏輯與行動框架
    15-0025-07  一、引言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尤其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突飛猛進,作為新興事物的大數據已不再是簡單的「大的數據」或「數據很大」,而是演變為集技術、工具、能力、系統、理念、方法、資源等多種屬性於一體的新科技複合體。
  • 邏輯才是哲學的本質
    羅素的邏輯主義方案為20世紀以來分析哲學的轉型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典範,對邏輯經驗主義元哲學的構建影響深遠。確切地說,邏輯實證主義並不是一個哲學流派,而是一種哲學思潮或哲學運動。以羅素和維根斯坦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強調知識的經驗性,認為哲學並不是一套精緻的知識系統,而是一種經由邏輯分析來檢視和判斷命題系統有無價值和真偽的活動。「哲學就是對包含著描述的命題的分析。」
  • 掌握它的底層邏輯你就會了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在現有答案中去挖掘答案深層次的底層邏輯,在了解事物底層邏輯之後,就會發現事物的變化都遵循著底層邏輯,例如:能量守恆,萬有引力。面對底層邏輯,我們理解起來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底層邏輯就好比一個公司的願景,它將是這個公司前進方向和價值體現,只有我們需要不停的逼迫自己去思考,不停的槓自己,最終提煉出它的底層邏輯,那時咱們將會通向羅馬。
  • 不直接從框架、假設樹、MECE入手,迂迴到屬性、概念、定義、內涵
    不直接從框架、假設樹、MECE入手,框架、假設樹、MECE其實就是直接面對「邏輯的應用了」,而要了解啥是「框架、假設樹、MECE」,要迂迴到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以迂為直,看似繞了一條很長的彎路「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其實對於這條彎路來說,卻直達「框架、
  • 《時間的秩序》: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取決於我們的視角
    他告訴我們,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取決於我們的視角。01、時間的顛覆作者說,運動的物體比靜止的物體經歷更短的時間段:鐘錶會記錄更少的時間,植物會長得更慢,年輕人做白日夢的時間更少。對運動的物體而言,時間會收縮。
  • 36氪領讀|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
    由此,我得出了「底層邏輯」在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層。(二)簡潔:「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大道至簡」說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往往都是極其簡潔的。(三)動力來源:底層邏輯是各種現象出現的動力來源。
  • 邏輯的力量(深度好文)
    《幾何原本》之所以會如此重要,是因為它是一個完整的形式邏輯體系。古希臘的先哲一直對邏輯有深入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形式邏輯的演繹層面以及形式邏輯和真實世界到底有何關聯的探討。歐幾裡德以天才的構思,總結了古希臘人的思維框架,即合理的假設——縝密的演繹——結論。這樣一套思維模式絕然不同於中國的陰陽哲學思維模式。
  • 2018考研高數邏輯框架梳理:多元函數微積分學
    ­  數學複習一定要注重基礎,第一輪基礎複習要把握好公式理論,掌握科目知識點邏輯框架。作為佔比最大的高數,難度也不小,考生一定要奠好基。新東方在線整合分享高數各部分知識點邏輯框架圖,大家先來整體把握。下面是多元函數微積分學部分邏輯框架圖。
  • 可數與不可數:邏輯與語法的糾葛
    現實事物在可數性程度上存在中間地帶,是個連續統,在此連續統上可析出4種情況:(1)可數事物(筆、包);(2)隱性可數事物(家具、石頭);(3)可數與不可數兩可的事物(麵包、雲);(4)不可數事物(水、霧)。處於兩極的可數事物與不可數事物比較好理解,這裡考察一下處於中間過渡帶的兩類。先說第(2)類。
  • 怎樣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自下而上提煉框架
    其次,在明確了相關事件背後的趨勢或模式之後,你需要進一步分析、梳理這些趨勢或模式背後的因果關係。也就是有哪些影響因素,它們之間存在哪些相互關聯和反饋作用,以及它們的成長路徑、變化態勢。這些東西我們稱為「系統的結構」,它們是理解系統會發生什麼以及為什麼發生這些事情的關鍵,讓我們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