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診出癌症該不該隱瞞?什麼是最好的選擇?醫生說出了一句話

2021-01-13 妙手醫生健康科普

「該不該向癌症患者隱瞞病情?」這是來自靈魂拷問,自從「癌症」一詞存在開始,就是一項艱難的選擇題。

如果家人被診斷出癌症,你會不會選擇隱瞞?

如果被診斷出癌症的是你,那麼你希望家人向你隱瞞嗎?

人們為什麼向親人隱瞞病情?

大多數人的回答可能是:「怕患者接受不了,影響心情,進而影響病情。」

在剛有「癌症」的年代,得了癌症,就相當於「判了死刑」。所以更多的家庭,選擇隱瞞病情。

那麼現在呢?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的改變,癌症患者增多的同時,治療的手段也在提升。

全國癌症報告

2015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數約為392.9萬例,平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近10多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

目前我國惡性腫瘤的5年相對生存率約為40.5%,與10年前相比,總體提高約10個百分點。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理性分析

現在的「癌症」大致可分為3種情況:

1.晚期,不可治癒,但能通過痛苦的治療延長壽命,或減輕痛苦縮短壽命;

2.早期,可治癒,代價是一些身體機能喪失(切除手術),或是金錢代價較大(靶向治療);

3.有希望治癒,代價是一些身體機能喪失,伴過程痛苦的治療,兼大量金錢損失,且有失敗風險。

從患者的角度出發:

首先,從人身權利考慮,病人對自己的病情有知情權;

其次,從人文角度來看,病人自身願望是否希望知道病情;

最後,從治療角度來看,病人是否有足夠的承受能力?

明確治療目的:

以保證病人晚年的生活質量為宗旨,還是以治癒為目標?

以保證病人晚年的生活質量為宗旨的話,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減輕病痛以完成最後的願望,還是希望生命更長久?

以治癒為目標的話,知道病情,配合治療更好?還是不知道病情,保持心情愉悅更重要?

怎樣才是最好的選擇?

一位偉大的醫生提出: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

當我們無法準確知道還有多少時日時,當我們想像自己擁有的時間比當下擁有的時間多得多的時候,往往每一個衝動都是戰鬥,於是,死的時候,血管裡留著化療藥物,喉頭插著管子,肉裡還有新的縫線…

心理學家指出,癌症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時,都要經歷五個過程:拒絕,憤怒,掙扎,沮喪,接受。既然是改變不了的事實,到最後也只能接受,只是需要一個過程。

然而一直隱瞞病情,對患者並不是好事,當有一天他突然知道自己是癌症晚期,沒有緩衝過程,非常容易立即崩潰。

如果讓他慢慢接納了這個事實,會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規劃剩下的時間!

該不該向癌症患者隱瞞病情?

首先收拾好自己的情緒,切忌掉入"我是為他好"的陷阱,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

注意過度,在對方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時候,不要一下子宣告「你得了癌症,活不了多久了」。

分析利弊,幫助患者理智面對,選擇最優的治療方案和生活方式,正確面對治癒或善終。

所以,該不該向癌症患者隱瞞病情呢?歡迎在評論區寫下你的答案。

參考文獻:

[1]《2019年全國癌症報告》 國家癌症中心 2019-1

[2]《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阿圖葛文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7

[3]《論死亡和瀕臨死亡》 羅斯 廣東經濟出版社 2005-5

相關焦點

  • 該不該向癌症病人隱瞞病情
    該不該向癌症患者隱瞞病情?這是丁香醫生最近發起的一個話題討論。調查發現,對於患者家屬來說,只有1/3的人會告訴患者病情;而當問到患者時,幾乎百分之百的人都想知道真相。 長久以來,該不該向癌症患者隱瞞病情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
  • 癌症患者該不該選擇化療?化療有沒有副作用?醫生如實相告
    癌症至今未被攻克,治療癌症的主要就兩個,一個是化療一個是手術。很多人會受到電視劇和小說的影響,一想到化療就是癌症晚期,腦海中立馬浮現脫髮、噁心反胃等畫面,於是很多人都比較牴觸化療。那麼癌症患者需要接受化療嗎?醫生告訴大家,癌症患者該不該選擇化療不能一概而論,應該根據情況來定。
  • 初中政治選擇題:醫生向癌症患者隱瞞病情,是對還是不對?
    一位醫生向癌症患者隱瞞了病情,這位醫生的做法:A不對;B對。發小的女兒選了A,發小拿這道題考我,我也選了A。但正確答案是B,因為這是「善意的謊言」。我在網上搜了下,對答案的解釋是這樣的: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需要「善意的謊言」,出於安慰,鼓勵、幫助他人的目的,將一些方面的事實加以掩飾,那是與人為善的行為。
  • 長期不發燒、不感冒的人,容易得癌症?醫生不隱瞞,告訴你真相
    對於有的人來說,覺得經常感冒發燒不是一件好事是自己體質太差了,免疫力比較弱,但也有的人會說,雖然經常感冒發燒,但都是小病,不是有句話說,小病不斷,大病不來。反而是那些長期不感冒也不發燒的人,其實更容易生病,容易得癌症,所以感冒發燒也不算是一件壞事。感冒、發燒很少的人,真的容易得癌症嗎?醫生不隱瞞,告訴你真相,下面跟大家具體介紹一下,看完後希望大家正確地看待。
  • 為什麼沒查出癌症前人還沒事,確診後人卻突然不行了?醫生說出大實話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說起癌症都會感覺到非常的害怕,並且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身體患上癌症 而且這主要還是和人的心理有關,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之後,患者會下意識把自己放在「不治之症」人群的位置上
  • 五大類癌症免費篩查,重慶啟動癌症早診早治項目
    該項目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牽頭,是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項目通過對肺癌、結直腸癌、上消化道癌、乳腺癌和肝癌五大常見癌症開展危險因素調查和高危人群評估、癌症篩查和衛生經濟學評估工作,以發現早期癌症和癌前病變,實施幹預措施,達到降低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延長患者生存和減輕癌症負擔為目的。
  • 博爾誠:全球首創基因甲基化胃癌早診產品獲批,掀起癌症早診創新革命
    1994年,他與合作夥伴一同在美創立了BioChain Institute,累計研發出逾5000款產品,為全球各大診斷公司和藥企提供發現早期癌症診斷標誌物的技術和產品,幫助其發現藥物靶點,為全球首款基於EGFR基因突變的液態活檢產品的開發提供核心原料和技術服務,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 得了癌症怎麼辦——撞上的兔子和痛苦的選擇
    有時小諾也在想,假如有一千億分之一的可能,小諾終於也得了個癌症玩玩,小諾肯定比大人物更加惱火,因為小諾又要選擇了!不僅要選擇戰鬥還是繳械,單是選是兵器估計就能把小諾難住。但不怕的,小諾自已做醫療行業的,一是小諾自已就眼明手快知道該杵在哪,二是小諾的醫生也不敢亂向小諾忽悠。
  • 癌症轉移會有什麼症狀表現?醫生的答案來了
    有人問,癌症轉移會有什麼症狀表現? 簡單地一句話回答就是:各種可能的症狀都可能。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癌症可能轉移到全身各個可能的部位(只要這個部位有可能發生癌症,那它就可能發生轉移,當然這是理論上的,事實上,有的部位極少成為轉移的部位。
  • 化療到底該不該做?醫生解答
    到醫院門口的時候,看見母親坐在病房門口的椅子上在抹眼淚,她說:「你爸剛做過化療,全身都很疼,誰也不想見。」小名透過窗戶看見被子下面的父親縮在床上不斷地發抖,眼淚瞬間就從他的臉頰上流了下來。其實父親已經用過止疼藥了,可還是會感到非常疼痛。母親說:「你爸還是很堅強的,到現在都沒流過一滴眼淚,隔壁床昨天沒挺住,人都沒了。」得癌後,為何有人一化療就沒了?化療到底該不該做?
  • 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在《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中,保羅紀錄了自己是如何棄文從醫,包括自己小時候以及上學時的回憶;探索著人性、生死,以及醫療的感悟,包括醫生的職責所在;以及自己一直追求的人生意義,特別是在被診斷出肺癌晚期後,癌症患者和醫生的雙重身份,讓他對人生意義感悟更深。在讀這本書時,我們不會感覺到保羅對疾病的故意誇大和故作堅強,但也不是避而不談和逃避。
  • 查出肺癌該不該跟患者本人說?
    快報訊(記者 劉峻)查出「第一奪命癌」的肺癌,該不該直接告訴患者本人?在談癌色變的當下,這的確是個難題。11月28日,在江蘇省人民醫院腫瘤內科「盧醫生肺癌之家新書發布會」上,江蘇省人民醫院腫瘤內科盧凱華教授告訴大家,面對這樣的糾結,和患者說必要的實話才能獲得更好的療效。
  • 一位美國醫生的書帶給人們的思考: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
    這是美國醫生阿圖·葛文德所寫的《最好的告別》序言裡的一句話,殘酷而又真實。阿圖·葛文德是何許人也?他是哈佛公共健康學院教授,哈佛醫學院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紐約客》等雜誌的醫學專欄作家。還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影響歐巴馬醫改政策的關鍵人物,《時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中唯一的醫生,還被譽為是最會寫作的醫生。
  • HIV門診真實故事:隱瞞?坦白?有些事一個人扛不下來|第醫線
    劉旻還記得第一次看病時自己對醫生說的話,「我這個病,你接納我,我很感激;不接納我,也沒關係。」「愛滋病是病,不是罪。」市公衛中心醫務部主任、感染與免疫科主任醫師沈銀忠「糾正」並告訴他,愛滋病不是「絕症」,長期抗病毒治療,實際上就是慢性病,預期壽命和其他慢性病相當。
  • 醫生:根本不存在抗癌神藥
    ,一般都夾雜有虛證在裡面,是非常複雜的,所以這張方子是絕對不夠用的,即便是對熱毒有一定的功效,但是因為藥量偏輕,基本也起不到什麼較大的作用。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管建華,65歲,因結腸癌晚期發生轉移沒法做手術,家人在一位「神醫」的推薦下使用了「特效藥」,但是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發嚴重,經家人朋友勸說,又回到醫院介紹正規化療,可一個化療療程都沒結束,管建華和家人還是不死心,再次聽信偏方,這次上天沒有眷顧他,此時的他已經出現嚴重的營養不良以及腫瘤擴散、器官衰竭等問題,最終離開了人世。
  • 為什麼孕婦產檢時醫生不讓家屬陪同?不是刻意隱瞞,這3點很關鍵
    但很多孕婦會發現,在進行有些產檢項目時,醫生會拒絕家屬一起陪同。難道是要刻意隱瞞什麼嗎?這讓很多人都感到不解。其實醫生並不是要隱瞞大家什麼,而是要考慮一些很關鍵的因素,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孕婦產檢時不讓家屬陪同,多半出於3點考慮:1、醫生能安心工作很多的家屬都會覺得醫生主要的工作就是來觀察胎兒的生長情況,這雖然是正確的,但是儀器中也有很多不一樣的數據。
  • 醫生怎麼給家人買體檢?她說這點很關鍵
    噗噗管和常衛清陽性 敲醒健康警鐘 張叔叔的女兒是醫生,健康意識很高,覺得到了「到一定年齡,該查就得查。」尤其是腸道這一塊。因為醫學界的普通共識就是,40歲以後,最好都做個腸鏡早篩。
  • 患病老人不想拖累家人慾自殺:對於重症患者,家人如何救治和對待
    說實話,當這個事件經新聞媒體報導出來時,看得我是心裡沉甸甸的,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這就是我們當代的千千萬萬的中國父母的縮影啊!他們一輩子省吃儉用,辛苦操勞,為著家庭和兒女們任勞任怨,無怨無悔的付出,到自己老了、病了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從今往後該如何的去善待自己,心裡想著念著的卻還是我們這些兒女們。
  • 貴州: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啟動 五種常見癌可獲免費篩查
    央廣網貴陽11月11日消息(記者陳屹)11月10日,2020年貴州省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啟動。從當日開始,符合條件的貴陽市居民可免費篩查肺癌、乳腺癌、肝癌、大腸癌、上消化道癌(食管癌和胃癌)5種常見癌症風險。
  • 如果你是醫生,願意給愛滋病感染者做手術嗎?
    害怕說出實情後未婚妻「來醫院鬧」,陳子陽選擇了保密。「如果有感染愛滋病的可能,誰敢和你一起生活,誰敢找你看病?」在他看來,愛滋病是個巨大的汙名,在最終檢查結果出來前,他不打算向任何人透露。全文5685字,閱讀約需11分鐘▲世界愛滋病日到來之際,地壇醫院在門診樓掛起條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