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破解兩種嗜熱型真菌基因組

2021-01-15 科學網

 

使用生物燃料替代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想法,看上去很美,但落實起來困難很多。其中重要挑戰之一是,至今沒有找到經濟的生物燃料製造方法。

 

從植物中提取生物燃料是當前的熱門領域。一些國家已經把生物燃料的產量寫入國策,比如美國政府決定,在2022年前美國生物燃料的年產量要達到360億加侖(約1.36億立方米)。

 

轉化纖維素,需要生物催化劑——酶來幫忙,酶的來源是真菌。但問題是,目前所使用的真菌的活躍溫度在40攝氏度至50攝氏度之間。在這個溫度區間,轉化效率不高,結果是生物燃料的成本居高不下。

 

為此,不少國家的政府和公司正在聯合開展一場科研競賽,研究嗜熱型真菌和其所產生的酶,以求儘快開闢一條高效製造生物燃料的道路。

 

據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報導,由丹麥諾維信公司科學家蘭迪·貝爾卡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近日破解了兩種重要嗜熱型真菌的基因組,為未來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這兩種真菌分別名為「太瑞斯梭孢殼黴」和「耐熱性毀絲黴」,其所產生的酶的活躍溫度在70攝氏度至80攝氏度之間。基因測序結果表明,這兩種真菌分別含有3870萬和3690萬個鹼基對。

 

貝爾卡說:「這些嗜熱真菌是提煉生物燃料的最佳場所,它們可以替代煉油廠,製造人類所需的燃料。」(來源:新華社 張小軍)

 

相關焦點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來自多倫多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型的全基因組關聯性研究,他們利用多個癌症研究機構所開發的基因分型平臺鑑別出了肺癌的新型易感性位點。Evolution上的一項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對10株白腐真菌和褐腐真菌進行全基因組測序闡明了真菌中和木質纖維素分解相關的酶類起源的時間軸。
  • 關於真菌基因組分析
    1:關於真菌基因組次級代謝分析可以使用SMURF和AntiSMASH,基因組注釋使用MAKER,
  • 天津工生所絲狀真菌戊糖代謝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目前,相關葡萄糖和木糖代謝的研究已有較多的報導,但是對阿拉伯糖代謝及調控的研究卻很少,特別是從功能基因組學水平研究微生物對阿拉伯糖的代謝。   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田朝光研究組利用功能基因組學技術,分析了模式真菌粗糙脈孢菌對L-阿拉伯糖的響應,並比較了其在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上的轉錄組。
  • 青島能源所等在嗜熱菌微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問題的解答對於生命起源研究、極端生物資源的挖掘、工業微生物的馴化等均具重要的意義。部分嗜熱菌具有耐高溫、高效降解纖維素、共利用五碳糖六碳糖等生理特性,在整合生物加工技術(Consolidated BioProcessing;CBP)等纖維素燃料技術路線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 基因敲除真菌編輯服務
    據估計,大約30%的新興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因此需要新的策略來改善其管理。 CRISPR-Cas9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包括基因敲除,敲入,點突變等)(聚簇規則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相關蛋白9)使研究人員能夠更精確地修飾基因組序列的方式。 CRISPR-Cas的使用不僅提供了執行基因組功能分析的省時方法,而且還提供了新的真菌基因型,可用作植物病原體和觸發植物防禦反應的潛在競爭者。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地衣型真菌系統學研究方面獲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研究組近些年從中國熱帶地區採集了大量地衣標本,通過結合表型和基因型進行綜合研究,發現了從海南島採集的隸屬於葉上衣目的新種Tenuitholiascus porinoides,其雙層囊壁不會形成小室結構,並且在某些生長發育階段,子囊呈現單層壁。已有研究表明,在地衣型真菌中子囊頂器的結構是攜帶重要遺傳信息的分類學特徵,通常用於高階的分類單元。
  • 世界第一一萬種原生動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10,000原生動物基因組計劃(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10,000個代表性原生動物基因組圖譜,建立大規模原生動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原生動物是生命的五大王國之一(植物王國、真菌王國、動物王國、原生動物王國和莫內拉王國)。它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
  • 魏江春院士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PNAS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BioArt植物 今天來源 | 中科院微生物所網站地衣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進化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
  • ...Product Reports》綜述真菌沉默基因簇激活策略研究進展
    近年來基因組測序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分子遺傳學操作技術的成熟為發掘新的真菌天然產物創造了條件。通過對真菌基因組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超過90%次級代謝生物合成的基因簇在常規培養條件下是「沉默」的,表明基因組中隱藏著大量的結構新穎的化合物寶藏。因此,基於海量的真菌基因組數據,如何挖掘發現真菌中新的活性天然產物便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 羊肚菌的交配型基因和有性生殖研究取得新進展
    羊肚菌交配型基因的系統發育分析及子囊孢子中核的DAPI染色(圖1)、在子實體中交配型基因的分布類型(圖2)和生活史輪廓(圖3)真菌有性生殖的關鍵調控因子是交配型位點(mating-type locus,MAT),因此交配型位點基因是食用菌研究的重要分子標記。
  • 癲癇的基因檢測和蛋白質組學研究
    基因突變既與良性家族性新生兒嬰兒驚厥(BFNIS)有關,也與Dravet症候群發病有關,BFNIS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疾病,Dravet症候群治療困難預後差,這兩種疾病無論是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及預後都千差萬別,以目前的遺傳學知識無法解釋同一基因如何引起的截然不同的臨床表型。
  • ISME:嗜熱嗜酸菌的地球生物學反饋和進化
    然後,作者使用公開可獲得的已實現培養或未培養的不同分類學單元的基因組進行了系統進化分析,研究了嗜熱嗜酸菌的進化史。為了更好地理解導致的耐酸性的適應性增加的原因,作者使用比較基因組學來確定區別於其更高一級譜系其他成員新補充的蛋白。最後,作者在地質時間中大氣氧氣變化的背景下分析了這些結果,以評估以下假設:嗜熱嗜酸菌及其引起的酸化生境是新近分化產生的。
  • 生命的祖先是超級嗜熱菌嗎?
    能耐50℃以上高溫的稱為「嗜熱菌」,少數能耐80℃以上高溫的稱為「超級嗜熱菌」。而細菌一般在水上煮一煮就很容易殺死。LUCA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這是生命起源的重大問題。許多生物學家相信,它應該生活在海底熱液噴口的高溫酷熱環境,那裡的溫度超過50℃,甚至達到100℃。由於年代久遠,LUCA不可能保存下標本。LUCA之所以被認為耐高溫,是由它的基因組提供線索的。
  • 研究揭示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呂雪峰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組長期從事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尤其是在土麴黴工業生產衣康酸和他汀類藥物方面做了大量應用導向的代謝工程研究工作(Microb Cell Fact.2014a, 2014b;Metab Eng.2017;Biotechnol J.2018;ACS Synth Biol.2019)。
  • 郭惠珊研究員主導的「土傳病原真菌的強致病性研究」入選2020中國...
    《進展》共發布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涵蓋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替加環素新型耐藥基因、非洲豬瘟病毒結構解析、土傳病真菌和農業氮素管理等研究領域,將有力促進相關應用技術研究,進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生物安全、「舌尖上」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 《核酸研究》發表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重要進展
    10月29日,《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Research)》gcType是由我國牽頭的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的重要成果。2018年,微生物所牽頭組織發起了全球模式微生物基因組測序計劃,從全球微生物資源保藏中心選擇目前未進行測序的模式微生物菌株(包括細菌、古菌和可培養真菌),預計5年內完成超過10,000種的細菌、真菌、古菌模式菌株基因組測序,建立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組測序合作網絡,現已有來自美國的ATCC、日本JCM
  • 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嗜熱菌ATP酶結構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7:07 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Leonid A.
  • 研究開發用於基因組比對和分型的HISAT系列軟體
    研究開發用於基因組比對和分型的HISAT系列軟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6 20:30:04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Daehwan Kim研究團隊提出一種快速精確的運算程序名為
  • 嗜熱棲熱菌Argonaute在DNA複製中具有功能
    嗜熱棲熱菌Argonaute在DNA複製中具有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4:41:04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Phillip D.
  • 基因編輯——破解上帝的密碼
    隨後,細菌會將獲取的病毒序列整合到自己基因組內的一個特定位點——CRISPR位點,從而獲取對病毒的抗性。什麼意思呢?病毒想要把基因整合到細菌的基因組,而此時,細菌先發制人,先獲取這段病毒基因序列,將其整合到自己想要整合的位點,掌握主動權。之後再來想辦法來對付這段病毒基因。目前已經發現了三種不同的CRISPR機制,研究最廣泛的是第二類CRISPR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