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生物燃料替代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想法,看上去很美,但落實起來困難很多。其中重要挑戰之一是,至今沒有找到經濟的生物燃料製造方法。
從植物中提取生物燃料是當前的熱門領域。一些國家已經把生物燃料的產量寫入國策,比如美國政府決定,在2022年前美國生物燃料的年產量要達到360億加侖(約1.36億立方米)。
轉化纖維素,需要生物催化劑——酶來幫忙,酶的來源是真菌。但問題是,目前所使用的真菌的活躍溫度在40攝氏度至50攝氏度之間。在這個溫度區間,轉化效率不高,結果是生物燃料的成本居高不下。
為此,不少國家的政府和公司正在聯合開展一場科研競賽,研究嗜熱型真菌和其所產生的酶,以求儘快開闢一條高效製造生物燃料的道路。
據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報導,由丹麥諾維信公司科學家蘭迪·貝爾卡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近日破解了兩種重要嗜熱型真菌的基因組,為未來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這兩種真菌分別名為「太瑞斯梭孢殼黴」和「耐熱性毀絲黴」,其所產生的酶的活躍溫度在70攝氏度至80攝氏度之間。基因測序結果表明,這兩種真菌分別含有3870萬和3690萬個鹼基對。
貝爾卡說:「這些嗜熱真菌是提煉生物燃料的最佳場所,它們可以替代煉油廠,製造人類所需的燃料。」(來源:新華社 張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