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中國神話研究

2021-01-09 鳳凰網

劉錫誠

中國神話學是晚清末年現代思潮即民族主義、平民意識以及西學東漸的產物。沒有民族主義和平民意識這些思潮的崛起,就不會有西學東漸的出現,即使西學在部分知識分子中發酵,也難以引發天翻地覆的社會變革與思想革命。中國神話學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濫觴的。

增長人之興味,鼓動人之志氣

在中國的原始時代,先民原本有著豐富的神話,包括西方神話學家們所指稱的自然神話、人類起源神話等,並以口頭及其他方式和載體傳播。儘管這是一種假說,但這個假說已由近代以來的考古發掘和現存原始民族的文化調查得到了印證。但由於沒有文字可為記載和流傳的媒介,而物化了的考古文物又無法復原原來豐富的表現形態和思想,春秋時代及其後來的一些文學家、哲學家等根據當代或前代口頭流傳和記憶中的形態,保存下來了其中的一部分,即使這些並非完整的神話。

芬蘭民間文藝學家勞裡·航柯於20世紀70年代在《神話界定問題》一文中,在界定神話的四條標準——形式、內容、功能、語境時說,除了語言的表達形式外,神話還「通過其他類型的媒介而不是用敘述來傳遞」,如祈禱文或祭祀儀式等形式。他的這個觀點,即神話是有多種載體的,在我們審視華夏神話時,是可以接受的。在這方面,中國神話學史上的一些學者,如顧頡剛、鍾敬文等,都曾有所涉及,或做過一些研究,不過中國學者沒有上升為系統的理論而已。

歷代文獻典籍裡保留下來的中國神話,所以在晚清末年、民國初年被從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重新估量,完全是因為一部分從舊營壘裡衝殺出來的先進知識分子的民族主義和平民意識使然。蔣觀雲說:「一國之神話與一國之歷史,皆於人心上有莫大之影響。」「神話、歷史者,能造成一國之人才。」如此,「增長人之興味、鼓動人之志氣」的神話價值觀的出現和形成,把一向視神話為荒古之民的「怪力亂神」的舊案給推翻了,顯示了中國神話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以「現代性」學術品格與傳統決裂為本色。

始終存在著兩股並行的學術思潮

反觀百年中國神話學發展史,始終存在著兩股並行的學術思潮:一股思潮是西方傳來的人類學派神話學的理論和方法,一股思潮是以搜神述異傳統為主導的中國傳統神話理論和方法。在中國神話學的建設過程中,二者互為依存、互相交融、互相會通。

近年來有學者指出,中國神話學的研究要走出西方神話的陰影。這個論斷不無道理,西方神話學理論和方法的確給中國神話學的建立和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但還要看到,中華文化畢竟有自己堅固的系統,西方神話學並沒有全部佔領中國神話學的疆土。在移植或借用西方的理論與方法上,除了少數修養不足而生吞活剝者外,多數人只是將外國的理論與方法作為參照,以適用於並從而推動了中國神話的研究和中國神話學的建構,並逐漸本土化為自己的血肉。相反,中國神話學者在神話學研究上所作出的有價值的探索、經驗和貢獻,卻長期以來為西方神話學界視而不見。

百年中各個階段取得的成果

如果說,蔣觀雲於1903年在日本橫濱發表神話學專文《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夏曾佑於1905年在《中國歷史教科書》裡開闢《傳疑世代》專章講授中國古神話,在第一代學人手裡宣告了中國神話學的誕生,那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周作人、茅盾、鍾敬文等學人於中國神話學的初創期把西方神話學介紹到國內,繼而以顧頡剛、童書業等為代表的「古史辨」派就古史與神話的糾纏與剝離進行的大論戰,衛聚賢、白壽彝等的帝系神話研究,曾經在中國學壇上掀起了第一次神話研究的高潮,而在這個研究高潮中,中國神話學一下子提升到了一個眾所矚目的人文學科。

到了40年代,特別是在抗日的大後方——大西南,學人們走出書齋來到了少數民族聚居或雜居的地區,一時間,湧現出了聞一多等一大批傾心於神話研究的學人,神話學界群星燦爛。他們一方面承繼了前賢們的研究傳統,另一方面對南方諸少數民族的活態神話進行實地調查、搜集和研究,拓展了神話的疆域和神話的構成,催生了中國神話和中國神話學的多元構成以及多學科研究格局的形成。中國神話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50年代至60年代,由於社會政治等原因,中國神話學的研究一度萎縮到了幾近單一的社會政治研究。經歷過10年「文革」之後,從1978年起,中國神話學研究重新起跑,到上世紀末的20年間,逐步把間斷了10多年的中國神話學學術傳統銜接起來,並提升為百年來最活躍、最有成績的一個時期。在此期間,陸續成長起來了一大批中青年的神話學者,他們借鑑和吸收各種外來的當代學說和理念,對中國神話和神話學進行了多學科全方位的探討研究。他們對不同地區、不同語系的少數民族神話的發現、採集、研究,不僅填補了中國古神話系統構成中的某些缺失,而且推動了中國神話學從文本研究到田野研究的過渡或兼容。當然也要看到,中國神話研究中的一些難題和懸案,如神話的歷史化問題,還遠未取得令人滿意的結論甚至較大的進展。

在百年中國神話學的歷史發展中,居住在臺灣、香港的神話學者們的學術貢獻,是不能忽略的。近50年來臺灣和香港的神話學研究表現出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學理的連貫性的延續,他們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填補了大陸學者「文革」10年被迫停止工作的那段空白;二是他們以開放的心態和理念面對世界,更多地吸收了國際神話學的一些新的理論和方法。他們在典籍神話和原住民神話的研究方面,以現代的學術理念、紮實的考據、微觀的闡發,對中國神話學的建構和提升貢獻良多。

對於中國神話學來說,20世紀是其學科建設從草創到初步建成的重要時期。在這百年中,我們基本上擺脫了跟在外國人後面蹣跚學步的階段,初步建成了自己的神話學學科體系,並在一些包括古神話「復原」、創世神話闡釋等重要神話學問題上,取得了值得驕傲的成就。我相信,21世紀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中國的神話和神話學必將取得更加驕人的成績和更大的影響。

(本文為新近出版的《中國神話學百年文論選》的序,有刪節,作者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相關焦點

  • 華爾街神話羅傑斯: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 - 中國在線
    在會上,他提醒投資者不要輕易將自己手中的人民幣賣掉,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羅傑斯在對話媒體時說,始於美國、很多國家跟進的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帶來了人為的貨幣流動性問題,經濟問題將越來越嚴重。目前英國、日本都已經出現這方面的種種問題而一旦這種流動性停止,將對投資者帶來一定的傷害。但他強調,他擁有的人民幣將幫助他避免受到傷害,他勸人們「不要賣掉你手中的人民幣」。
  • 20世紀以來中國史家對東亞實錄研究的學術路徑
    摘  要: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對東亞實錄的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20世紀前半葉東亞實錄研究的發端階段,是由於中國學者關注女真與明朝關係,而取材於鄰國朝鮮的實錄以輯錄其史料;二是20世紀後半葉東亞實錄研究的增廣加深階段,除了繼續輯錄其史料外,開始重視研究《李朝實錄》和《大南實錄》文本;三是21世紀前17年東亞實錄研究的迅速發展階段
  • 川美人如何創造20世紀後半葉中國美術史「神話」?藝術家高小華這麼說
    他強調,正是這樣一群看似「懶散」、步調常常不能一致的川美人,卻創造了20世紀後半葉中國美術史的「神話」——從上世紀後文革時期的「傷痕美術」、「鄉土繪畫」、到85新潮,再到當代藝術……,「半壁江山」的川美同仁一路走來從未缺席,亦讓四川美院幾代人打造的這塊金字招牌至今都閃閃發亮!
  • 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類型研究
    日本學者高木敏雄《比較神話學》(1904)認定中國盤古神話是古印度創世神話流播中國的衍生物,這一觀點雖有爭議卻在一定時期內被國內外神話學界廣泛接受,國外不少學者認為上古華夏是幾個古老文明民族中唯一沒有創世神話的。但近30年來學界的研究揭示,華夏民族上古本有多個創世神話,只是後世碎片化和歷史化了。
  • 21世紀中國田徑偉大時刻,蘇炳添9秒91第三,榜首堪稱中國神話!
    21世紀中國田徑偉大時刻,蘇炳添9秒91第三,榜首堪稱中國神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緊張刺激的體育賽事無疑給我們平淡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份別樣的色彩,競技體育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激情和喜悅,體育能讓我們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精彩。
  • 「中國沒有創世神話」就是一種神話
    唯一能解釋在學術界的「中國沒有創世神話」這一刻板印象和中文文獻中有關創世神話的豐富記載之間的如此明顯衝突,就是如下結論:這些證據之所以被忽視,是因為它們和將中國作為「別處」[或他者]的神話學視野相衝突。這裡必須要強調的是,「中國沒有創世神話」這一觀點,是中西比較研究中最糟糕的謬誤之一。比較世界文化並非意味著要找出一些所謂的西方世界的本質,然後再去查看這一本質是否也存在於其他文化中。
  • 《克蘇魯神話》: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恐怖小說體系
    ★ 史蒂芬•金稱他為「20世紀古典恐怖小說最偉大作家」★ 恐怖的神祇、詭異的秘密、渺小的人類……激起人性深處對未知與黑暗的恐懼,感受與邪惡共舞的靈魂戰慄!「克蘇魯神話體系」創造者,作家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美國恐怖、科幻與奇幻小說家,尤以怪奇小說著稱,與愛倫·坡、安布魯斯·布爾斯並稱「美國三大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稱他為「20世紀古典恐怖小說最偉大作家」。竹子、玖羽,資深克蘇魯中毒譯者,長期鑽研「克蘇魯神話」體系,在克蘇魯翻譯、交流論壇影響深遠。
  • 中國古典文學在俄羅斯的譯介與研究
    內容摘要:20世紀60年代,蘇聯漢學家開始對中國古代散文進行翻譯與研究。20世紀,蘇聯形成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派。經過一代又一代漢學家的努力,中國古典文學已被俄語讀者熟知,成為俄羅斯漢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國王的兩個身體」:20世紀學術史上的一個神話
    《國王的兩個身體:中世紀政治神學研究》,作者:(德)恩斯特·康託洛維茨;譯者:徐震宇;版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六點圖書 2018年1月王恆(西南政法大學):近代早期英格蘭國家理論的特定密碼康託洛維茨的《國王的兩個身體》造就了20世紀學術史上的一個神話。
  • 20世紀90年代國內毛澤東思想研究回顧
    該書既從總體上說明了「兩論」是中國現代社會革命經驗的總結,也考察了「兩論」20世紀50年代初重新發表的原因和所做的修改,並且探討了「兩論」和馬列著作、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自然科學、軍事辯證法的關係,和蘇聯、中國30年代哲學教科書的關係以及和蘇聯30年代哲學論戰的關係等。可以說,該書是90年代對「兩論」研究的代表作。
  • 話說世界系列:20世紀的神話,愛因斯坦
    本文已經獲得話說世界公號授權發布本內容即將在201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話說世界》20卷叢書1999年末,為紀念剛剛過去的一個世紀,美國《時代》雜誌公布了從100名候選人中評選出的「世紀風雲人物」。最後勝出的既不是政壇明星,也是文體明星,而是一位一貫深居簡出的物理學家,這個人就是艾伯特·愛因斯坦。
  • 推薦|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庫:《卡爾·馬克思的哲學與神話》
    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於中國,以寬廣的世界眼光,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意義、世界意義、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庫」擬將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經典著作和高端的研究成果匯集起來,以理論性、綜合性、前沿性為選編特點,進行系統、規模地引進和收錄,力爭實現此研究領域的寬覆蓋。
  • 譚佳:神話中國和中國神話學的反思與開拓
    在相繼完成《斷裂中的神聖重構》《神話與古史》和《比較神話學在中國》(反思部分)三本著作後,結合對中國現代神話學術史和先秦文化的探索,尤其對中國文明起源特色的理解,我愈發確定:原來,這批學者不約而同地在深入反思中國現代神話學術史的建構,檢視它的基本定義、經典命題和研究範式,從而提出系列革新性命題和研究路徑。
  • 重新解讀中國神話:神話是文化和文學的源頭
    西學東漸背景下,日本學界用漢字「神話」兩字翻譯了英語「myth」。1902年,一批留日學生將神話這個詞引進漢語,開啟本土學人的中國神話學研究之門。此後的百年間,神話學研究在中國歷經多次格局轉變。  進入21世紀,作為文化重要資本的神話重新成為學術研究與文化產業關注的重點,甚至引發了全球性的文化尋根潮流。中國的神話學者亦開始反思,用新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來對待被稱為人類精神本源的神話。我提出用大傳統與小傳統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神話系統。
  • 21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運動員:姚明上榜,林丹倒數,榜首創造神話
    21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運動員:李娜上榜,林丹倒數,榜首創造神話體育讓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精彩,在日常生活中,熱血激情的體育賽事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別樣的色彩,而競技體育也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喜悅和感動。
  • 《中國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比較研究》簡介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 第四批成果文庫(2009—2010) 《中國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比較研究》簡介   2011年05月13日16:14
  • 重讀神話從袁珂到《捉妖記》 揭秘中國神話故事起源
    在他離世十多年後,後浪出版公司和袁珂先生的獨子袁思成取得聯繫,持續出版袁珂全集,其中還包括一本以前從未付梓的小書《中國民間傳說》。這是袁珂先生集中講述中國民間傳說的唯—著作,共二十篇,皆取材自魏晉筆記小說,將原本的隻言片語擴充為完整有趣的故事。在自敘中,袁珂先生寫道,之所以編選這本冊子,是因為這些後起的傳說無法被寫進之前出版的《中國古代神話》,他感到十分遺憾。至此,袁珂先生的作品終於完整了。
  • 分期與斷限:20世紀中國歷史撰述中的「古史」表述
    20世紀初,梁啓超發表《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倡導「史界革命」,標誌著「新史學」思潮的出現,中國史學由此逐漸開始了近代轉型之路。在對歷史加以分期時,呈現出對「古史」的多方面表述以及關於「古代史」的不同界說。有關「古史分期」問題的探討和學術回顧,既存研究成果已較為豐富。①本文主要從歷史書寫(敘述)的角度,探討20世紀中國歷史撰述中「古史」的不同表述及內在原因,以就教於方家。
  • 中國古代神話與氣候
    其中突出的一個特點是中國古代神話裡充滿著戰勝自然的想像與願望,這突出地反映在水與火這兩個問題上。水與火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兩種自然物質與能源,因此也是各民族的重要神話來源。  許多民族古代都有洪水的傳說,但唯獨中國才有治水的傳說。
  • 傅謹教授《20世紀中國戲劇史》英文版第一卷出版問世
    《20世紀中國戲劇史》總計120萬字,將20世紀中國戲劇以1949年為節點分上、下兩段,從1900年「庚子事變」導致的戲劇藝術變革至2000年先鋒戲劇《切·格瓦拉》,重新描述整個20世紀中國戲劇歷史的改變變遷與演進歷程。史料詳實、論述縝密、文風平實流暢。不同於一般從「觀念史、作品史」角度研究戲劇,本書的視野更為宏闊,將中國戲劇置於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進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