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類似藥 形相似 質不同丨跨領域多學科專家共話藥物規範...

2021-01-09 生物谷

合理使用抗腫瘤藥物,延長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成為醫師與藥師面臨的共同話題。由中國藥理學會開展的「腫瘤藥物合理用藥全國巡講第二期」於2020年5月26日下午順利召開。各位學術專家相約一起,進行學習與交流,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技術水平提升。

 

本次巡講由

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董梅教授主持,中日友好醫院張相林教授、華西醫院循證醫學中心康德英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沈志祥教授、吉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宋燕青教授

分別進行了演講。 

重點內容

· 對生物類似藥實施TDM是用藥安全的保障,專科藥師需參與全程,責任重大

· 生物類似藥臨床數據,需要嚴謹解讀,呈現客觀事實

· 生物類似藥與原研藥相似不相同,臨床實踐需謹慎,尚需長期的真實世界經驗積累 

會議首先由董梅教授致辭並表示希望各位專家能從不同角度探討腫瘤領域的合理用藥問題,也希望通過本次巡講能讓臨床腫瘤用藥更為規範化。 

TDM,抗腫瘤生物類似藥用藥安全的保障

 

藥物專家張相林教授首先對《抗腫瘤生物類似藥治療藥物監測藥學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進行了解讀。 


張相林 教授
主任藥師,碩士生導師
中日友好醫院藥學部原主任
中日友好醫院臨床試驗機構副主任
中國藥理學會常務理事、CTDM-GP項目負責人
中國藥理學會治療藥物監測研究專業委員會榮譽主任委員
中國藥師協會(治療藥物監測藥師分會)主任委員
北京藥師協會(治療藥物監測藥師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醫藥知識管理專項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國家腫瘤質控中心藥事質控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中醫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抗腫瘤生物類似藥的藥代動力學的個體間差異較大;而且藥理複雜、在患者個體內及個體間也具有差異性,加之缺乏真實世界證據,僅根據相關說明書和指南的規定方案可能難以保障生物類似藥有效、安全使用,生物類似藥的使用經驗仍需積累。
 
專家評語: 治療藥物監測(TDM)是生物類似藥用藥安全的必要技術保障。
 
抗腫瘤生物類似藥的監測方案需要個體化制定,這其中專科藥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專科藥師必須參與TDM全程。首先,藥師需要根據患者情況進行用藥評估,患者用藥應符合藥品說明書,適應症「外推」用藥需謹慎;其次,初始轉換用藥時,應由藥師制定風險管控計劃監管相關風險。生物類似藥與原研藥的用藥方案比對、ADR比對等也應由藥師實施目標監測。
 
專家評語:專科藥師的管控計劃是生物類似藥使用、監管的前提和門檻。
 
抗腫瘤生物類似藥治療方案的確立和調整也要求個體化。應檢測藥物相關基因及基因多態性、考慮患者體重指數制定初始治療方案及其劑量。生物類似藥治療方案的調整應根據患者的PK/PD特徵進行,並將血清藥物濃度、抗藥抗體(ADA)血清濃度作為常規監測。
 
專家總結:如今多個抗腫瘤生物類似藥上市,臨床對其規範化的使用需求巨大。《共識》有助於規範化生物類似藥的藥物監測,務實推進個體化策略,從藥學技術上尋找合理使用的方法,為臨床治療提供積極支持。


循證!生物類似藥的基石


循證醫學專家康德英教授隨後就生物類似藥研發與技術評價進行了介紹。

  

康德英 教授

華西醫院循證醫學中心研究員,研究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分會常委

四川省臨床流行病學專委會副主委

世中聯療效評價委員會常務理事

四川省預防醫學會婦科腫瘤預防與控制專委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分會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委員


全球生物類似藥研發熱潮湧動,各大藥品監管機構對其上市申請的管控非常嚴苛,對原研藥與生物類似藥的互換也仍持謹慎態度,多數監管機構未批准原研藥和生物類似藥互換。
 
專家評語:生物類似藥需嚴格管控,謹慎互換。
 
國內生物類似藥的研發之路步步驚心:由於生物製劑內在、外在的複雜性,生物類似藥無法做到與原研藥百分之百相同;基於無法完全相同的難題,生物類似藥的驗證之路也更具挑戰性,首先要通過藥學比對,其次要看生物等效比對,在此基礎上進行臨床藥效比對。生物類似藥獲批的關鍵——III期臨床試驗,需要PICOS要素(「敏感」人群、治療方案、最佳臨床終點及設計方案)設計科學合理以及統計分析恰當。
 
以HLX01 III期臨床試驗為例,納入的研究人群為DLBCL,而這類患者在原研藥的適應症中「敏感性」最低;該研究原研藥與生物類似藥都聯合了CHOP方案,既往資料證實CHOP方案對6周ORR貢獻更大,但該研究未表明兩組之間CHOP方案的貢獻是否可比;該研究採用了ORR作為主要研究終點,但ORR並不算敏感指標,如今抗CD20單抗新藥多採用更為敏感的OS、PFS作為研究終點;該研究顯示,原研藥與生物類似藥的ADA陽性事件發生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隨訪時間為每2個月一次。
 
綜上所述,HLX01上市前的III期臨床研究遺留了諸多問題,這也導致其上市後仍面臨諸多挑戰:長期免疫原性是否會降低療效或增加安全性事件?在原研藥「敏感」人群中的效果如何,是否等效?主要研究終點6周ORR能否轉換為OS等效?能否與原研藥互換?在其他的適應症中效果如何?「外推」能否同樣有效?
 
由此可見,國內生物類似藥應用於臨床還存在諸多懸而未決的缺陷,如原研藥與生物類似藥具體相似標準的設定、Ia期研究大劑量的安全性及Ib期研究的設計問題、III期研究的主要研究終點及等效界值設置等問題。國內生物類似藥研究應該在嚴格監測下向真實世界邁進,用更多患者更長時間的真實世界循證證據補充和完善RCT研究未解決的問題或短板。
 
專家評語:生物類似藥在臨床研究上療效和安全性的相似性結果解讀需嚴謹。循證是生物類似藥研發和技術評價(包括上市前及上市後)的基石。


相似不相同,生物類似藥臨床實踐需謹慎對待


臨床專家沈志祥教授隨後分享了生物類似藥在臨床實踐中的相關問題及其引發的思考。


沈志祥 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前主任
中華醫學會全國血液病學會前主任委員
《中華血液學雜誌》副總主編
《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等多種雜誌編委
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生物製劑分子量大、四級結構複雜多變,來源為活體細胞,對生產環境敏感,這些內在、外在的複雜性意味著生物類似藥不可能精確複製,這也進一步引發生物類似藥的四大臨床挑戰:適應症「外推」、生物類似藥的互換、免疫原性和真實世界經驗積累。
 
適應症「外推」需要個案化考慮,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應症「外推」必須具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同時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需要謹慎考慮和合理選擇。
 
生物類似藥的互換需從生物角度、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角度充分考慮,而且需要額外的研究數據驗證,但目前原研藥與生物類似藥之間轉換用藥的相關數據相對缺乏,也無不同生物類似藥之間轉換用藥的臨床數據。
 
此外,所有生物製劑都存在免疫原性,它與生物製劑的療效和安全性密切相關。但目前免疫原性的臨床檢測實踐缺乏配合和統一的方法。雖然目前尚無證據顯示原研藥與生物類似藥轉換用藥本身會引起免疫原性問題,但目前在臨床使用中的相關經驗仍然非常有限。而且,原研藥與生物類似藥自動替換會造成多次轉換使用,不利於藥品追溯,而藥品追溯是嚴格藥物警戒過程中確保患者安全性的必備條件。因此,需要專科藥師或臨床醫師共同制定風險管控計劃,監管生物類似藥臨床應用中的潛在風險。
 
此外,生物類似藥真實世界研究數據有限,需積累長期數據。同時生物類似藥上市時間較短,需謹慎使用並加強監測。
 
專家評語:生物類似藥性質複雜,與原研藥相似不相同。生物類似藥尚需長期的真實世界經驗積累,許多臨床實踐問題需謹慎對待,亟待規範的監測,臨床、藥學的緊密配合,以便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精準治療。


腫瘤藥師藥學服務實踐,助力臨床治療工作實施


藥學專家宋燕青教授對腫瘤藥師的藥物服務實踐——腫瘤藥物治療管理專業組織進行了解析。


宋燕青 教授
博士、副主任藥師
吉林大學藥學院副教授
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藥學協作組委員
中國藥師協會腫瘤專科藥師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心血管藥學分會常務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第一屆腫瘤臨床藥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家腫瘤質控中心藥事質控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藥學會科學傳播專業委員會委員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藥理學會治療藥物監測研究(TDM)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院品管圈聯盟藥事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
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專家委員會合理用藥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醫藥知識管理專項基金專家委員會委員


腫瘤疾病併發症較多,治療方案要求全面細緻,而且腫瘤疾病治療過程中聯合用藥較多,需要對不良反應保持更高的關注度。此外,腫瘤患者需要循環入院,密切的隨訪工作尤為重要。以上均是藥師發揮技術優勢的實踐點。
 
腫瘤藥物治療管理專業組織由取得國家專科臨床藥師資格的專科藥師和醫院自培的全科藥師組成。全科藥師和專科藥師協同工作,對患者入院、在院、出院和出院以後的隨訪四個過程進行管理。
 
在患者入院制定化療方案時,藥師不僅要關注與醫生溝通的內容,同時還要關注藥物使用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給藥途徑、給藥時間、藥物的理化性質等),並根據影響因素確定給藥順序。通過臨床溝通進行預處理,規避不良反應。此外,化療前藥師還需要對患者進行宣教,告知患者服用藥物的方式、時間以及化療前生活方式的注意事項。
 
在患者出院後,藥師需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出院指導。在隨訪的過程中關注患者的依從性、安全性,在規律性複查的同時對不良反應進行收集。
 
腫瘤藥物治療管理專業組織已經在真實病例中發揮出了積極有效的幹預作用,有效規避了不必要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經過多次藥師服務實踐,收效頗豐:通過藥師的積極幹預,患者的依從性明顯提升,不良反應的統計更加完善,患者治療過程中3/4級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呈下降趨勢。
 
專家評語:藥師必須要滲透到患者的治療管理全過程中,通過及時的幹預為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馬軍教授在共識會最後進行了總結陳詞,由藥學、臨床、循證醫學組成的跨學科專家團隊,從不同的維度闡述和分析了《共識》給臨床、藥學帶來的思考,並對腫瘤患者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綜合評估,推動了整個大分子生物藥物的規範使用。本次共識會也將進一步推進生物類似藥真實世界研究的切實落成,多學科專家攜手為生物類似藥的循證證據添磚加瓦。同時,《共識》將在全國展開更多網絡解讀,更好地推動大分子生物製劑在腫瘤領域的規範使用。

相關焦點

  • 21深度丨國產生物類似藥崛起:海外徵戰多點開花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21深度丨國產生物類似藥崛起:海外徵戰多點開花繼8月在歐盟獲批上市之後,復宏漢霖旗下曲妥珠單抗在歐洲商業化逐漸落地。據復宏漢霖方面稱,目前曲妥珠單抗(漢曲優)已在英國、德國、葡萄牙、西班牙上市銷售。
  • 生物類似藥無法複製原研藥 與之相似不相同
    隨著乳腺癌藥物市場競爭激烈,化學仿製藥、生物類似藥層出不窮。如何規範我國生物類似藥的臨床用藥,幫助醫生和患者正確認識生物類似藥這一新興的概念尤為重要。抓住問題的確定性才是良方Her2在20世紀80年代被發現,之後在乳腺癌中發現過表達的Her2蛋白。進而發現Her2基因擴增是影響乳腺癌生長與轉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 CFDA發布生物類似藥研發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附全文)
    (試行)》(以下簡稱《指導原則》),對生物類似藥的申報程序、註冊類別和申報資料等相關註冊要求進行了規範。《指導原則》明確了生物類似藥的定義,提出了生物類似藥研發和評價的基本原則,對生物類似藥的藥學、非臨床和臨床研究和評價等內容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指導原則》的發布,標誌著我國對生物類似藥的評價管理工作有了可供遵循的基本原則,為進一步規範此類藥物的研發,提高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控制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礎。
  • 一文帶你看生物類似藥免疫原性如何做
    生物類似藥在研發周期內需要在理化性質,生物活性,藥代動力學行為,有效性及安全性,特別是免疫原性等多方面證明與原研藥具有可比性。其中免疫原性的對比可以反映出體內生物類似藥和原研藥可能存在的差異。臨床中兩者在免疫反應上的可比性是證明生物類似藥與原研類似的重要環節。
  • 晶準生物探索多次跨膜藥物靶點的納米抗體研發
    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27日電 (周卓傲)「納米抗體具有易生產、易改造、穩定性強、特異性好等特點,其在新藥研發領域的應用也潛力巨大。」南京晶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談靜泉在2020藥物開發者合作大會上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齊魯製藥:十年磨一劍 國內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獲批上市
    就在這一年,齊魯製藥決定立項開發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但是生物類似藥與化學仿製藥不同,它的研發難度更大、周期更長。齊魯製藥集團藥物研究院博士安振明介紹,「生物藥的分子結構要比化學藥複雜的多,如果說把化學藥的結構比作一輛小汽車的話,生物藥更像是一架大飛機。從分子大小上來看,化學藥一般是一百多個到幾百個質量單位,而生物藥單抗則會達到15萬個質量單位的大小,是化學藥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
  • 手握國內首個生物類似藥 復宏漢霖能否借力登陸港交所?
    國內首個實現商業化的生物類似藥聆訊後的招股書顯示,復宏漢霖除了已經商業化推出的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注射液HLX01(商品名:漢利康)外,公司管線中自主開發20種以上候選生物藥及多種腫瘤免疫聯合療法,其中2種候選單抗藥物獲國家藥監局接納新藥藥證申請。
  • 「三駕馬車」遭生物類似藥圍攻、藍藥丸消失
    2021年,預計將有400多家上市公司和私營公司向8,000多名參與者發表演講,跨國MNC悉數上臺,其中當然少不了羅氏和宇宙大藥廠輝瑞。在接受摩根大通的採訪時,這兩家企業傳遞重點雖然有所差異,但共同點就是給市場以充分、絕對的自信。哪怕羅氏必須應對生物類似藥群狼環伺的困境,輝瑞正處於新冠疫苗有效性的輿論風波之中。
  • 復宏漢霖、信達、恆瑞……生物類似藥市場,戰鬥號角已打響!
    作為阿達木單抗的原研藥,今年5月,艾伯維的修美樂被納入CDE公布了第二批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用於治療眼科領域虹膜炎適應症。過去獲批的適應症包含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關節炎、斑塊狀銀屑病,而消化領域的克羅恩適應症正處在III期臨床,還未有批准上市的消息。 相似的適應症,二者在市場上的競爭已經一觸即發。
  • 復宏漢霖「利妥昔單抗」大賣1.9個億背後,600億生物類似藥市場一觸...
    貝殼社,國內領先的醫療健康創新創業平臺作者丨毛三2019年之於復宏漢霖,可謂大年。先是2019年2月,復宏漢霖利妥昔單抗(漢利康)成功獲批上市,這是國內首個獲批的生物類似藥,中國生物類似藥「上市大潮」的序幕也由此拉開;9月25日,復宏漢霖又成功登錄港交所,募集資金約32億港元,這也被認為是2019年最重磅醫藥IPO事件之一。
  • 晶準生物:專注多次跨膜藥靶納米抗體研發,做中國版Abylnx
    他們所創辦的晶準生物於2018年初正式運營,定位是以多次跨膜藥靶的納米抗體藥物早期研發為主的平臺型公司,通過合作與創新賦能新藥研發,加速創新藥產業發展。但截至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都非常少見能兼具多次跨膜藥靶和納米抗體研發能力的企業。因此,基於我和晶準CSO俞洋教授互補的科研背景,以及這幾年低調但穩步前行的研發進度,晶準生物有底氣成為中國的Abylnx。」談靜泉說。「創新突破」是他的關鍵一步。
  • 國內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
    這個藥主要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的治療,是國內首個獲批的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貝伐珠單抗由羅氏公司開發,2004年首次被美國FDA批准上市,因為能精準靶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腎癌等多種惡性腫瘤,迅速成為歐美市場抗腫瘤治療的基礎用藥。2010年,貝伐珠單抗獲批進入中國市場,但其高昂的價格卻讓患者難以承受。
  • 藥物的「藥」路歷程
    我們想要了解藥物在體內的作用過程,就不得不提起「藥代動力學」這一學科。它也可簡稱為「藥動學」,是研究機體對藥物處置和動態變化的學科。在藥動學中,人們常把藥物在體內的作用過程分為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洩四大過程。
  • 首個國產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獲批 價格低原研藥兩三成
    業內估算,羅氏原研藥安維汀2019年在中國的銷售額接近30億元,隨著齊魯製藥生物類似藥的獲批,以及未來更多企業的在研藥品獲批,這一市場將迎來更多競爭者。對此,田勇表示,未來的價格戰是一定的,不僅是和原研廠商競爭,還有生物類似藥的各家企業。
  • 國內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獲批上市!齊魯製藥十年磨一劍 背後...
    2017年底,隨著專利保護期將至、國內生物類似藥即將上市,進口貝伐珠單抗在通過國家談判大幅降價並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即便如此,進口貝伐珠單抗單支價格仍在2000元左右,腫瘤患者每月的用藥費用仍在萬元以上,仍存在巨大的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為減輕國家和患者的醫療負擔、提高藥物可及性,齊魯製藥在2010年立項開發了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安可達)。
  • FDA批准第25個生物類似藥 持續推動生物製品可及性
    Abrilada是一款Humira(adalimumab)的生物類似藥,該藥物的獲批,也使得輝瑞公司擁有的獲批生物類似物達到6個,成為擁有最多生物類似藥產品組合的公司之一。迄今為止,FDA的生物類似藥開發計劃,已註冊了針對38種不同參比生物製品的74個計劃。對這些擬推出的生物類似藥、可互換產品開發的詳細討論,為保證持續的市場競爭奠定了基礎。重要的是,在使用獲得FDA批准的生物類似藥時,醫療保健專業人士與患者,可以充分信賴這些獲批產品。獲得FDA批准的生物類似藥,都經過嚴格審評,以確定這些藥品是否符合許可要求,並按照與品牌藥相同的質量標準生產。
  • BioCon2018第五屆中國國際生物類似藥論壇
    演講嘉賓及議題一覽: Elena Wolff-Holz,EMA生物類似藥專家組主席,德國聯邦生物醫藥研究所醫學審評官話題: 現行EMA生物類似藥臨床試驗政策 Patrick Liu
  • 生物製品行業:「生物製品通用名命名原則規程」發布,利好生物類似...
    我國生物類似藥管理逐步走向正軌,未來類似的單抗藥物須以生物類似藥申報,很難再以新藥申報的方式獲批,提高了單抗研發的壁壘。本次命名原則規程是對這一政策導向的細則。利好生物類似藥研發走在市場前列的復星醫藥、信達生物。
  • 生物類似物的春天真正來了?
    經歷數年的猜測、驚惶與興奮,美國市場生物類似物似乎迎來了新的時代。自2006年來,歐洲已建立了初具規模的生物類似物審批途徑,美國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紫皮書(《包含參比藥品排他性和生物類似性或互換性評估的註冊生物製品目錄》)的發布,生物類似藥可互換性概念的提出,FDA對生物類似藥的監管態度也日趨明朗。
  • 20家藥企角逐國內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 齊魯製藥有望率先「撞...
    這意味著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物將加速上市,貝伐珠單抗「中國版」的面世將進一步降低患者的醫療支出,提高藥物的可及性,惠及更多腫瘤患者。由於專利保護期將至,國內生物類似藥即將上市,進口貝伐珠單抗在2017年年底通過談判降價63%,也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即便如此,腫瘤患者每個周期使用進口貝伐珠單抗的費用仍在萬元以上,接受貝伐珠單抗治療的腫瘤適宜人群仍不足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