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上海引力」——上海市加快培育高質量...

2020-12-03 央廣網

「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上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這樣寄望上海。他還說,「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夢想種子,已是參天大樹。如今,每個工作日的上午9點,以人民幣計價的我國原油期貨交易數據,從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傳向世界;9點15分,總部設在上海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裡,交易員輕輕敲擊鍵盤,一組數據即刻傳遍全球;一刻鐘後,另一組全球關注的數字又從上海證券交易所傳出……

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金融機構,投資者們關注著來自上海的數據。這些數據,有人統稱為「上海價格」,意味著上海正在成為全球的「定價中心」之一。

金融一著棋活,經濟全盤皆活。如果說金融先行是浦東開發的突破點,那麼,用高水平開放吸引國際金融大潮,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正推動上海乘風破浪,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領航船」。

開放之手,按下金融引資「加速器」

縱觀全球金融中心的發展歷程,可見這樣一條軌跡:首先是吸引各類金融機構的客戶企業或區域總部,而金融機構進駐後又會進一步引來全球性公司的運營機構。這些機構集中在一起,為市場需求而集聚起大量客戶,通過業務的溝通,形成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產生巨大經濟能量。

上海深得此「真經」,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首先要抓金融業務與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效應。集聚程度越高,在競爭中勝出的可能性越高。

「1993年我第一次來上海,那時擁擠的弄堂口有很多小攤販,我也擠進去買饅頭吃,和現在的上海簡直不是一個城市。」飯山俊康,野村控股亞洲(除日本外)執行主席及中國委員會主席,回憶著上海巨變。中國金融市場日新月異,如今股票與債券市場規模已躋身世界前列。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是全國第一家遞交申請,也是全國首批設立的外資控股券商,控股股東——來自日本的野村控股持股比例為51%。

「中國開放政策環境越來越好,我們很慶幸在這個時點進入中國市場。在財富管理方面,中國是一片藍海。」飯山俊康充滿信心:「相信中國一定會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市場。」

上海是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先行先試區」和「壓力測試地」。2018年,我國邁進新一輪擴大開放階段。對標國家部署,上海把增強全球金融資源配置功能作為關鍵,高水平推進金融開放創新,增強「上海引力」。

上海聚集了股票、債券、期貨、貨幣、外匯、黃金、保險等各類金融要素市場,已成為全球金融機構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的城市之一。上海金融機構數量和資產規模超全國四分之一。全球管理規模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9家落戶上海。截至2018年末,上海擁有各類持牌金融機構1605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佔比近30%,外資法人銀行、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外資保險公司均佔國內一半左右。

隨著金融集聚水平持續提升,市場規模與能級不斷提升,上海在金融業開放創新方面,全國領先,國際化日益鮮明。

「我們希望把中國的工業能力跟一些全球有募資能力的機構對接。」路博邁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頌說。路博邁是知名全球資管機構,創始人即為大名鼎鼎的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羅伊·紐伯格,它也是最早獲得私募證券基金管理資格的外資資管機構之一,今年又成為首批獲得在境內開展投資建議服務資格的外資資管公司。「上海的優勢就是背靠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劉頌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美國現在資產管理市場大概35萬億美元,日本大概在6萬億美元左右,中國現在也在6萬億美元左右。但是從成長性上講,美國成長性每年15%左右,日本3.5%,而中國達到令人吃驚的24%,「對於全球公司來說,是一定要進入這個市場的」。未來,上海將推動一批包括路博邁在內的知名外資資管公司申請公募基金管理人資格,成立外資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得到好消息的,不僅是路博邁。2018年,德國安聯集團獨資設立、註冊資本達到100億元的安聯(中國)保險集團,美國摩根大通持股51%的摩根大通證券,英國韋萊保險經紀公司獲批擴大經營範圍等17個金融項目率先落地,上海金融機構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水平快速提升。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滬港通」;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債券通」;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黃金國際板」平穩運行;原油期貨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三的原油市場。2018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1645.8萬億元,同比增長15.2%。股票、債券、期貨、黃金等金融市場國際排名顯著提升,多個品種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18年,上海證券市場股票籌資總額位居全球第二。上海黃金交易所場內現貨黃金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貨交易所多個期貨品種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

國際化帶來上海全球金融資源配置的強大推動力。上海自貿區率先建立了本外幣一體化運作的自由貿易帳戶體系。2018年以來,菲律賓、阿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機構來滬發行「熊貓債」。「一帶一路」債券試點,吸引沿線主權機構、國際組織、企業等來滬發行……上海已經成為國際金融機構的重要集聚地,外資在參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實現更大發展,上海在推進國際金融中心資源配置功能上不斷取得新突破。

金融能量,與科創之火相互成就

你知道嗎?公司的水電煤氣數據,可以幫助上交所甄選申報科創板的企業。4月10日,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正式啟用,浦東新區金融局副局長張輝形象舉例,這裡可以為擬申報企業提供相關申報前的精準配套服務,以對接科創板。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增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

上海最大優勢是開放,又處於中國經濟發展最快之一的長三角龍頭地位。因此,上海選擇協同突破,將「三大任務」統籌融合發展。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就是一個縮影。這裡為長三角企業對接資本市場提供一站式服務,加強長三角區域的協同創新,促進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融合發展。「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張輝介紹,上海充分發揮金融要素市場集聚的輻射功能,滿足長三角企業多層次融資需求,優化長三角區域內的資源配置,大力推進覆蓋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將通過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打造功能互補、優勢疊加、特色鮮明的長三角金融集聚生態圈,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增柴添火。

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外國資本流入發展中國家的方式和途徑發生巨大變化,流入方式從以債務資金為主向以證券資金為主轉變,流入途徑從主要通過銀行途徑轉移資金向主要通過非銀行途徑轉移資金轉變。

用金融優勢吸引全球創新資源,支持更多風險資本在上海聚集,通過科創板,撬動科創產業發展,同時又從科技創新中激發金融集聚力,達到雙贏。如此,上海便形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能級,面向長三角、面向全國,拓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空間,讓科技創新之火更旺、實體經濟「血脈」更暢。

創新發展,打造優良金融生態系統

「如果能夠融入上海,無疑會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工銀安盛資產管理公司籌備組組長馬健告訴記者。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是我國加快保險業全面開放進程以來首家獲批籌建的合資保險資管公司。

上海推出「擴大開放100條」舉措,良好的營商環境正在助力中外企業日益壯大。提升國際金融中心能級,上海不只希望「引進來」,還著力擦亮上海金融服務名片,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做深做細外資金融機構落地配套服務,讓其落地生根。

沃爾沃建築設備投資(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詹旭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跨境結算突破了瓶頸,他再也不用眼睜睜地看著每年數億元的營業額落到海外。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企業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各種大型項目,當他們需要從跨國企業訂購各種設備產品時,選擇該企業的中國總部下訂單,無疑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不過,如果貨物不經過國內口岸,直接由企業的境外生產廠商銷售或租賃給境外客戶,那麼該企業的中國總部就無法完成這單離岸貿易的結算。

2018年11月初,上海金橋開發區的沃爾沃建築設備投資(中國)有限公司(簡稱「沃爾沃中國總部」)收到了中水八局奈及利亞宗格魯水電站項目購買挖掘機的首付款,首次走通了離岸貿易的全流程。

這個困擾上海自貿區多年的跨境結算難題終於破解,成為深化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的成功試點和自貿區貿易投資便利化提升的典型案例。「首單只是序章。」詹旭表示,如果2019年能實現全部海外結算業務落戶上海,該公司跨境營業額可達20億元至30億元,其中,「一帶一路」離岸貿易額預計達6億元。

制度創新,賦予企業滿滿獲得感。交易結算更快、銀行手續壓縮到小時計、費用和成本大幅降低……如今自貿區內已經實現了跨國結算和貿易職能,不再需要藉助海外公司支持國內業務運營。離岸貿易作為新型的國際貿易形式,加速發展。詹旭充滿期待:「下一步,我們還想利用FT帳戶,走通人民幣跨境結算的道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助力企業破解痛點,是上海金融監管部門在國家「試驗田」裡精心耕作、精心管護的生動寫照。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杭迎偉透露,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將著力發展離岸經濟,強化實施差別化探索,形成適應轉口貿易、離岸貿易、服務貿易發展的制度安排。

陽光雨露,萬物生長。與金融業緊密相關的服務業也蓬勃發展起來。

日前,位於上海浦東新金橋路1599號的瑞伯職業技能培訓有限公司迎來了第一批培訓班的結業。公司的投資方——瑞士金融理財規劃商學院院長菲利克斯告訴記者,中國財富管理的需求迅速增長,財富管理人才缺口日益凸顯。第一個班培訓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我對在中國開展事業充滿信心」。

上海正成為全球金融家的夢想之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國民 吳凱 祝惠春 覃皓珺)

相關焦點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原子核」裡的硬擔當 原標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87歲的蘇興普怎麼也不會想到,62年前的那一次工作調動
  • 寧夏:化工發展後勁十足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寧夏:化工發展後勁十足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2019-07-06 1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2日 19:49 A-A+ 今天(5月12日)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導,我們一起走進這座神秘的「兩彈城」,走近這群幹驚天動地事的隱姓埋名人。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闡述中國夢來源:新華社作者:齊聲責任編輯:張詩夢2019-11-23 14: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齊聲)黨的十八大召開後不久,2012年11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雲南記憶
    原標題:雲南記憶  70年,於人類漫長的歷史而言,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對於新中國來說,這70年,是探索的70年,是發展的70年,更是砥礪奮進的70年!  70年的開創奮鬥、崛起發展, 雲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甘肅定西:不懈奮鬥七十載 黃土高原貧困...
    0.5畝、5畝、10畝、100畝……從1964年到1982年,近20年的時間內,大坪村人發揚「戰天鬥地 艱苦奮鬥」的大坪精神,興修梯田2700多畝,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修梯田的場景(資料圖)這是大坪村歷史上最為壯麗的一頁,徵山不止,治水不休,他們將一座座荒山變成了良田。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打開「天然藥物寶庫」!貴州中藥材產業...
    近年來,我省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把中藥材產業作為全省重點發展的12個特色農業產業之一,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探索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新機制、新途徑、新措施。中藥材不僅是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等中藥工業原料,更成為以天然資源為原料的綠色產品消費新時尚,市場前景可觀。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直掛雲帆濟滄海
    港口向內陸腹地延伸,水運發展產生了更多可能,承載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期待。  2018年4月,滿載著2萬多噸鐵礦石的國內首艘江海直達散貨船——「江海直達1」輪在安徽馬鞍山馬鋼港務原料總廠碼頭啟動卸貨作業,首航任務順利完成,標誌著我國江海聯運迎來新發展。  不到兩個月,國內首艘河海直達貨櫃船「漢唐上海」輪緩緩駛離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區三期7號泊位。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我眼裡的電視機70年變遷
    經過一年多努力,建立起新中國第一座廣播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即中央電視臺的前身),並於1958年5月1日晚開始黑白電視試播。  同年9月2日,我國第一套黑白電視節目用第二頻道正式開播,開始每周僅廣播兩次,以後逐漸增加到每周四次、六次,最後才保證每晚7點到10點廣播。
  • 中小企業積極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原標題:中小企業積極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在後疫情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廣大中小企業將積極以科技創新和數位化轉型升級為引領,繼續在摸索中前行、在變革中成長
  • 上海國際集團: 創新賦能 凝聚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近年來,上海國際集團認真貫徹落實「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方面有新探索、在服務重大國家戰略方面有新作為、在加強國企黨建方面有新成效」要求,在國有資本運營和投資管理「雙輪驅動」戰略引領下全面推進轉型升級,持續強化國有資本的引導力、控制力和競爭力,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 北京紀實影像周開幕 謳歌壯麗七十年光影記錄新時代
    原標題:第三屆北京紀實影像周開幕謳歌壯麗七十年 光影記錄新時代   第三屆北京紀實影像周8月23日在中華世紀壇開幕。各省(區、市)廣播電視局和電視臺的負責人,北京市相關委辦局、各區融媒體中心負責人,紀錄片行業資深人士及來自2019年絲路國家影視製作和營銷研修班、2019年發展中國家紀錄片人才研修班的國際友人等近400人參加此次活動。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探尋榆林...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 探尋榆林治沙成功秘訣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9年04月26日 16:25 A-A+   由於長期的人為和氣候原因,70年前,流沙曾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裡,超過400個村莊被壓埋,榆林城區三次南遷,全市林木覆蓋率一度只有0.9%。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榆林林木覆蓋率大幅提高到33%,榆林境內的毛烏素沙地全部被林草所覆蓋,這一成就也讓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公裡。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逐夢蒼穹
    1956年10月8日,中央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製火箭飛彈。1957年11月16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今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60多年來,一代代科學家、工程師接續奮鬥、自主創新,不斷把航天事業推向新的高峰。
  • 上海:到2025年,基本建立農業高質量發展制度框架體系
    「上海發布」微信公號1月12日消息,在12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張國坤介紹了最新出臺的《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相關情況。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陸崢嶸、市規劃資源局副局長王訓國出席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 培育江海聯運新優勢 探索江海聯動新路徑
    來自沿江、沿海重點城市代表,國內有關重點港口企業、物流企業、交通港口諮詢機構、工程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圍繞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專題研討培育江海聯運新優勢、探索江海聯動新路徑,攜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全國發展大局。 原交通部部長黃鎮東、交通運輸部原部長李盛霖出席活動。
  • 2021青島開新局系列述評①:雙節點新引力,雙循環新奮鬥
    半島全媒體·風口財經記者 崔璞  一城引力,引領萬千變化。  雙循環雙節點,新引力新青島。  徵途漫漫,惟有奮鬥。  「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新年到,開新局,起好步。  今天是2021年的元旦,新的一年已經啟程。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開新局,起好步,這就需要青島新的引力,引領新發展,努力實現青島在新發展格局中的「雙節點」價值最大化最優化,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系列報導之二】
    「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在貴州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成為新時代貴州的最強音,凝聚了決戰決勝的強大力量。  展望明天,為大力培育和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後發趕超」新時代貴州精神,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全面勝利,多彩貴州網從8月3日起推出「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 「四大功能」在上海高質量發展中加快形成
    這一年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面對世界經濟的嚴峻形勢,上海牢記囑託,緊緊圍繞發展主線,堅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全市經濟持續穩步復甦向好的同時,上海著眼未來,在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去搏擊風浪、強筋壯骨。一個個逆勢提升的世界權威排名、一場場連結世界的全球盛會,以及反映高質量發展的種種指標,折射出上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的「四大功能」正在加快形成。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黃果樹:「一瀑」獨幟到全域井噴 開啟...
    這位四川遊客口中的黃果樹景區的變化,正是自旅遊開發以來的幾十年裡,以黃果樹風景名勝區為核心的黃果樹旅遊區不斷自我革命中不斷擦亮品牌,成長為安順市乃至全省旅遊產業靚麗名片的一個發展縮影。  1978年以前,喀斯特地貌顯著的黃果樹旅遊區,地形破碎、土層淺薄,傳統小農思想影響下的老百姓「為吃而種」,靠著微薄的土地收益艱難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