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22日,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突遭刺殺。幾十年裡,人們一直對此案頗為疑惑,但由於蘇聯政府一直對此遮遮掩掩,因此勃列日涅夫遇刺案的內情一直不為人所知。
時間回到1969年1月22日,當時數以萬計的蘇聯民眾準時守候在電視機旁,準備觀看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歡迎航天員凱旋的場景。正當人們緊盯著屏幕,準備見證歷史性的一刻時,電視信號卻毫無預兆地中斷了。一小時後,電視信號恢復,但慶典已經進行到頒獎儀式的環節。然而,神經敏銳的蘇聯民眾卻發現,總書記勃列日涅夫「不見了」。
慶典結束後,流言很快像野火般蔓延開來,即勃列日涅夫在頒獎途中遇刺身亡。那麼到底頒獎現場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勃列日涅夫會在打破常規中途離場?種種猜測都指向了一個原因:勃列日涅夫被刺殺了,這場遇刺案是有預謀的。
身著警服刺客突襲車隊
蘇聯解體後披露的有關資料顯示,這場刺殺案來得很是突然。當時電視信號中斷的剎那間,一陣密集的槍聲在克裡姆林宮外響起。一個身著警服的的年輕男子突然衝向勃列日涅夫的車隊,而後亮出兩把手槍,對車內連續扣動扳機。這輛車的司機當場身亡,幸好坐在司機身邊的太空人尼古拉耶夫反應迅速,立即接管了方向盤,才沒有使車輛失控。
直到此時,負責安保工作的警察和克格勃特工才反應過來,他們一擁而上,將刺客牢牢按住。但他們的努力已沒有任何作用,刺客早就把彈夾打光了。事件發生後,刺客迅速被帶離現場,進入克格勃的內部監獄。經過嚴刑拷打,刺客從電視點播中臨時得知勃列日涅夫坐在第二輛車內,所以決定向這輛車發動襲擊。
克格勃急件飛往莫斯科
那麼這名刺客究竟是什麼來頭呢?實際上這名刺客名叫伊利因,是蘇軍現役的少尉軍官。1月21日,伊利因突然不告而別,還拿走了兩把手槍。他的上級發現伊利因離開後,立即向當地克格勃作了匯報。克格勃接到報告後,馬上在全市展開大搜查,最後在伊利因的養母那裡找到了線索,伊利因在日記中寫道:「明天要去莫斯科了。」
這句話提醒了克格勃特工,他們將報告發往莫斯科,並加緊對伊利因日記的分析。此時,特工們也發現了新的線索,伊利因在日記中引用了暗殺林肯的刺客的名言「我將殺掉總統」,伊利因的養母也稱伊利因可能在他的舅舅家裡。獲悉情報後,電報再次被發往了莫斯科。值得注意的是,電報的接收者並非安德羅波夫,而是他的副手、勃列日涅夫的心腹茨維貢大將。
此時,距離伊利因行刺還有幾個小時,完全可以避免刺殺慘劇的發生,但令人詫異的是,克格勃特工的行動異常遲緩。隨後的事實表明,克格勃的行為確實有些詭異,似乎與案情格格不入,仿佛是局外人的角色。
克格勃事發時無所作為
正如伊利因的養母估計的那樣,他果真來到莫斯科的舅舅家寄宿。他的舅舅以為伊利因對太空人很是崇拜,所以打算親眼看看他們。吃飯時,伊利因隨口說道:「您的警服可以借我穿穿嗎?」他的舅舅因為職責原因拒絕了他的請求,伊利因也就沒有再追問。
然而,第二天清晨,伊利因就偷偷穿著舅舅的警服溜出了門。直到此時,克格勃依舊沒有作為,只是毫無目的的排查。就這樣,伊利因混進了安保的警察隊伍。此時此刻,伊利因的舅舅發現他偷走了衣服,立馬向克格勃報告,隨後才引起了茨維貢的注意。
值得玩味的是,茨維貢對伊利因可能化妝成警察的事情隻字未提。當勃列日涅夫坐上第二輛車時,茨維貢要求他換車到最後一輛。儘管勃列日涅夫一頭霧水,但勃氏還是聽從了建議。這時,安德羅波夫已經搞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情況緊急,他只能讓勃氏改換座駕。這個計謀最終奏效了,刺客伊利因被捕,勃列日涅夫則倖免於難。
茨維貢打的如意算盤
刺殺案件發生兩天後,蘇聯官方才發布公告,說明了勃列日涅夫被刺殺的相關情況。此後的幾十年裡,蘇聯官方對勃氏遇刺的情況一直諱莫如深。人們也對克格勃的異常舉動頗為疑惑,作為國家利刃的克格勃為何對刺殺活動視如不見?
其實在蘇聯時期,克格勃領導人的地位十分尷尬。這不僅因為克格勃職責的保密性,還在於他們在權力鬥爭中的特殊作用。例如赫魯雪夫下臺時,時任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內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所以,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就迅速將親信茨維貢安插到安德羅波夫身邊。由此,埋下了克格勃分裂的種子。
在獲悉情報後,茨維貢的異常舉動可以解釋為其暗中故意製造險情,從而讓安德羅波夫失去勃氏的信任,為自己的上位埋下伏筆。不過,顯然茨維貢的如意算盤並未得逞,安德羅波夫在權力鬥爭中獲得了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