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長江中下遊再次出現百年一遇的洪水,而三峽大壩的防洪和錯時洩洪的作用頓時凸顯,我們再也不需要遭受像98年那樣的巨大損失。所以,時至今日我們完全可以確信,三峽大壩的修建絕對是利大於弊,而且是一件惠及百年的大工程。無論西方媒體如何詆毀,我們都應當相信,當年修建三峽大壩是我國一個無比英明的決定!
但是,美國又有媒體說,三峽大壩使用的材料壽命只有50年,所以三峽大壩的使用壽命也只有50年。不用想,我們牛差的地方又是被黑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三峽大壩的使用壽命,以及真的到了試用期之後應該怎麼辦!
一、三峽大壩的實際使用年限遠高於一百年
近年來,對於三峽大壩的具體使用年限往往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有50年的,有100年的,有500年的……這些說法也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是又都不全面。實際上要分析三峽大壩的使用壽命必須要從多個角度來綜合判斷。
首先,是三峽大壩的建造材料。三峽大壩的壩身是由混凝土所構成,這裡就要提到一個特性:混凝土的強度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對你沒有看錯,就是增加!舉個例子,美國的鮑爾特拱壩在運行70年後依然完好如初,而且經測定其壩身強度還在不斷增加!
其次,是大壩的基巖。三峽大壩前期選址就經過了20多年,其大壩的基巖都是清一色的花崗巖。根據花崗巖的使用壽命來看,其至少在100—200年之間。而且大壩基巖是構建在完整的天然花崗巖上的,所以時間應該會更長!
第三,是外在環境影響。從目前來看,能夠影響三峽大壩的外界環境主要是地震和長江水中的泥沙淤積。先說地震,三峽大壩選址區域屬於弱震區,這一區域地震級數不超過6度,而三峽大壩設計的抗震級別是7度。至於泥沙淤積的問題,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就已經修好的葛洲壩就已經實踐過有效的「蓄清排渾」的水庫運行模式,直接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綜合上述觀點,單純的定性三峽大壩的使用年限是50年、100年等等都是不準確的,但是我們雖然不能給出三峽大壩的確切使用年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保守估計使用百年完全沒有問題!
二、三峽大壩到期之後怎麼辦?
無論大壩多麼堅固,其終究會有一個使用壽命,若是壽命到期之後又該怎麼做呢?
對於這一點,現在看起來好像有點麻煩,但是我們要有一個動態的眼光!大家試想一下,我國現在已經有了基建狂魔的稱號,那麼幾十年之後我國的基建水準又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水準,恐怕簡直無法想像!
到時候難道連一個三峽大壩到期的問題還解決不了嗎?
也許有些朋友看到這裡會覺得筆者是啊Q,在搞精神勝利法,那麼這裡筆者就再舉一個例子,我國實際上已經有能力完成大壩修復與重建了。
吉林省的豐滿大壩建於1937年,1988年開始出現各種破損裂縫,顯然是使用時限已經到了。過後經過加固重修,一直運行到了2018年。2012年我國確定在豐滿大壩下遊120米處修建新大壩,而原大壩在新大壩修成之後逐漸廢棄使用,並在2018年時拆除。
所以,有這一波操作,大家可以安心了吧!
三、未來會是什麼樣
如果說從微觀層面我們還在執著於三峽大壩的修繕和重建,那麼從宏觀層面我們其實根本不用把目光聚集在這一點。
隨著我國水利建設的逐步推進,我們的技術水平正在快速的提升,人工修繕堤壩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各個水利樞紐的使用壽命會不斷延長。另一方面,我國的水利建設是一整套成體系的大工程,隨著長江上遊白鶴灘、烏東德、向家壩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完成,整個長江上遊的蓄洪能力將會有一個全方位的提升,到時候恐怕三峽大壩在洩洪防洪的地位將會逐步下降,而整個長江水患也基本上能夠得到徹底杜絕。
如果未來真的到了這種程度,筆者只能說三峽大壩怎們想修就修,想換就換,想撤就撤,一切都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圖/來源於網絡
文/華夏問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