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周掌柜(ID:zhouzhanggui525),作者:周掌柜
上一講我們講了認識「平衡博弈」和「不對稱博弈」,算是給博弈論開了一個頭兒,這是一個非常博大精深的學說,特別是對於喜歡做是非判斷的國人來講,值得深刻學習體會。
博弈論的本質是承認對抗以及對抗後的利益分配,所以,通俗講,博弈論是在用科學的視角看待得失,沒有摻雜不理性的情緒,這正是企業管理者需要的。「平衡」這個詞,在博弈中代表著一種全局觀,也代表著對核心競爭力的關注。「不對稱」體現了博弈的進攻性,同時也是一種方法。兩者都是一種戰略選擇,適用不同的環境,沒有對錯之分,從國家角度看,如果說兩彈一星是不對稱博弈,那麼改革開放就是平衡博弈,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略不同。而當今,更適合平衡博弈為主,不對稱博弈為輔。回到個人,無論是企業家還是普通員工,我們覺得也需要兩者的不同場景合理應用,一根筋、鑽牛角尖在博弈中會讓自己因為環境變化處於弱勢。
這一講我們試著挑戰一個更有難度的科學思維,就是系統論。切入整體前,咱們先做一點鋪墊。「系統」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是由部分構成整體的意思。今天人們從各種角度上研究系統,對系統的定義有很多種,如說「系統是諸元素及其順常行為的給定集合」,「系統是有組織的和被組織化的全體」,「系統是有聯繫的物質和過程的集合」,「系統是許多要素保持有機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動的東西」,如果這裡掌柜最直白的定義一下——系統就是要素構成的整體結構,一方面系統是要素組成的,另一方面系統的運行規律是一個整體。就像說一個足球隊有自己的系統風格,但每一個球員或球星也有自己的特質,我們用一個球員乃至球星來代表整個球隊就是有問題的。
系統論思維對應的思維就是「要素思維」。據考證,笛卡爾是要素思維的核心奠基人,擅長通過因果關係推論。而系統論思維強調從一個系統的屬性來把握全局,比如開放性、自組織性、複雜性、整體性、動態平衡性、關聯性等,這一切都告訴我們,系統論的本質是一種現代的科學思維方式,而不是僅僅是一種理念。現代的系統論是和很多具體的學科聯繫在一起的,比如自動化、信息學、控制論、工程學等等,博大精深,今天我們主要分享的是和商業最接近的兩個戰略思維。
商業系統的平衡性:如果一定要定義的話,平衡系統指系統的內部要素有序的運動,而系統按照平衡的軌道延續之前的運動趨勢,是從整體上把握的維持系統平衡運作的一種思維方式,對應的是不平衡系統。舉一個例子,高三的很多學生最苦惱的就是偏科,從外部看,這就是打破了平衡系統。那麼家長培養孩子的早期,注重全面發展,實際上也是追求平衡系統。另外,平衡系統一般是一個理想狀態,或者是一個掌控系統的目標,大部分時候可能都是在系統平衡狀態上下左右波動的,完美的系統平衡可能是短暫的。但是,並不能因此忽視平衡系統的價值。在企業家管理上經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水桶效應」,水桶裝水的體積是由最矮的一塊板子決定的,如果不能用平衡系統的思維推動企業的管理,往往就會帶來水桶效應的束縛。而平衡系統其實還有兩個變量,就是速度和節奏,當一個靜態的系統是平衡的時候,加速和改變節奏都可以帶來不平衡。那麼如何始終保持系統的平衡?一方面在人為控制的時候需要考慮到運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就是要設計系統的時候考慮到未來多種因素下的平衡性。
舉一個實際的產品設計的例子,大家耳熟能詳的微信,就是一個追求平衡系統的產品。張小龍提出過讓微信「用完即走」,說的是不想讓人在微信上浪費太多時間,否則就意味著有很多信息和娛樂黏住了用戶,打破了平衡系統,必然帶來的就是系統生命周期的衰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維。
商業生態的共生性:其實生態本身就是一個大系統,而生態往往是比系統更大一個層面。比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從這棵樹的角度看就是一個完整的平衡系統,但是在森林的角度看,他可能因為樹冠過大,壓制了其他樹木的生長,也算破壞了一個大生態。當然,這個大自然的類比沒那麼簡單,背後還有生態自愈性和競爭合理性的問題,如果一個森林裡都是大樹冠的樹木,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生態。最近和朋友討論微軟的重生,成為世界級公司的戰略選擇,我們一直認為是微軟現任CEO薩提亞·納德拉推動生態共生性合作帶來的,當然,表面看具體的行動是雲服務業務的拉升。微軟從一個與所有巨頭對抗的寡頭,蛻變成新時代的生態王者,這值得深思。
所以,我們研究商業生態的時候,最核心考慮的就是共生性問題,多個系統如何共生於一個大生態之下。商業生態的戰略邏輯我們做下面幾個拆解:
生態級產品:什麼叫生態級產品呢?我們定義為——能承載生態價值,並具備放大生態整體價值的產品形態。舉例,比如智慧型手機就是一個典型的生態級產品,對於華為手機目前的1+8的手機驅動Iot的戰略設計,我們在2016年底給華為終端產品線培訓的時候就提出過類似思路,當時我們追問一個問題:手機能否成為操縱一切的生態核心呢?比如開車把手機植入車體提供計算力,把手機插入電視提供無線網絡等等,所以手機今天成了典型的生態級產品。放大了看,生態級產品有兩類,一類是功能集成的產品,包括多功能複印機,也在不斷集成;另一類是功能通用的產品,包括3M的很多高能膠水,可以在很多場景應用。如果企業要構建一個生態,自身必須掌握生態級產品,這意味著你對整個生態有掌控力,比如谷歌的android和蘋果的IOS,沒有這個能力是沒有辦法構建生態的;
生態級會員:生態級會員往往也是生態系統商業模式構建的核心,在網際網路上叫打通帳號,比如微信就很突出,你登陸很多網站都可以通過微信,比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是生態級產品,那麼這個背後的會員體系就是生態級會員。應該說百度的衰落就和沒有生態級會員體系有關;
生態級入口:在一個系統企業要構建商業生態的時候,必須有生態級入口的概念,要不斷挑戰自己提供的入口是否是生態級的。其實同時可能很多企業想構建行業生態,但你提供的入口如果沒人用,你的生態必然是失敗的;
生態級聯盟:生態級聯盟指的是生態和內外部夥伴的合作關係,如果一個企業立志要構建一個生態,就要有做盟主的心理準備,把大家組合在一起,提供讓大家共贏的規則,這個聯盟是支撐生態的必備手段;
生態級組織:這個組織指的是企業內部的組織形態,生態建設要求組織從以前中心化的管控式組織,發展為支持創新矩陣的服務型組織。傳統的公司都是服務自己的客戶的,但是如果想構建生態,還需要更多關注外部的合作夥伴,這樣對人力資源的組織系統就有了新的挑戰。
以上都是對商業「系統論」和「生態論」的粗淺分析,直觀的說:商業系統強調一個大整體和局部的關係,商業生態強調多個系統之間的關係。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講,「商業系統」追求的最主要的就是平衡,而「商業生態」追求的核心理念是共生。
最後,也建議企業管理者能夠用「系統論」、「生態論」的角度把握管理實踐,儘量從調試系統的角度處理要素思維,防止用力過猛,也防止對單一要素的簡單放大,這些都會帶來新的不平衡。總之,管理者用系統論和生態論看企業的內外部戰略,用平衡和節奏進行管理,方能體現領導力之美。
周掌柜:北京周掌柜管理諮詢有限公司CEO,知名商業戰略顧問,為多家全球化公司提供戰略諮詢服務,專注於研究戰略管理」複雜性科學「領域。同時,周掌柜是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入選中歐漢堡峰會「中歐青年領袖」,聚焦商業實戰和原創商業理論研究,常年在全球30多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做全球化調研,對華為、榮耀、谷歌、微軟、聯想、美的、阿里、騰訊、滴滴、抖音、快手、中國平安、德國博世等有深入研究。
本文來源周掌柜,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