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丁質酶參與水稻纖維素合成

2020-12-01 科學網

 

細胞壁是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構成的複雜多糖網絡結構,為植物體提供機械支撐。水稻細胞壁研究對於抗倒伏等農藝性狀的改良具有重要意義。植物類幾丁質酶作為一類糖苷水解酶,參與調控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多個過程,包括細胞壁代謝和植物的抗病性。水稻基因組中存在37個編碼幾丁質酶蛋白或類蛋白的基因,但目前相關研究工作甚少,仍缺乏遺傳學上的證據。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朱禎課題組和周奕華課題組通過鑑定一個新的水稻脆稈突變體bc15發現,其野生型基因編碼幾丁質酶類蛋白BC15/OsCTL1。對bc15突變體的詳細表型分析發現,基因突變引起厚壁細胞細胞壁變薄和纖維素含量顯著下降,導致機械強度嚴重下降,但沒有顯著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基因克隆和互補實驗發現,突變體表型是由類幾丁質酶基因BC15/OsCTL1的錯義突變引起。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BC15/OsCTL1是II型類幾丁質酶蛋白,缺乏N-端富含半胱氨酸區域和經典幾丁質酶活性基序H-E-T-T,但在N-端具有一個跨膜區域。生化分析和細胞學觀察發現,BC15/OsCTL1是一個高爾基定位的II型跨膜蛋白,但原核表達未檢測出典型幾丁質酶活性。表達模式檢測發現,BC15/OsCTL1在水稻的各個組織器官中廣泛表達。進一步對野生型和突變體bc15的基因表達譜調查分析,揭示了BC15/OsCTL1參與纖維素合成和細胞壁重塑途徑的可能分子機制。

 

本研究首次提供了高爾基體定位的幾丁質酶類蛋白在水稻纖維素合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遺傳證據,且證明其作用不同於擬南芥中的同源基因。

 

該項研究成果已於2012年8月在國際雜誌Plant Physiology上在線發表(doi:10.1104/pp.112.195529)。朱禎課題組吳斌、周奕華課題組張保才、朱禎課題組戴豔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農業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資助。(來源: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協同作用提升幾丁質酶在幾丁質纖維上「奔跑」的耐力
    自然界中纖維素和幾丁質的水解是一個發生在固液界面的催化過程,主要由糖基水解酶催化完成。這個過程高度依賴於糖基水解酶的「進程性」,即酶在不離開高聚底物的情況下,每次結合底物後連續重複催化的次數,也就是酶在底物上的持續奔跑距離。
  • 【化學生物學】協同作用提升幾丁質酶在幾丁質纖維上「奔跑」的耐力
    自然界中纖維素和幾丁質的水解是一個發生在固液界面的催化過程,主要由糖基水解酶催化完成。這個過程高度依賴於糖基水解酶的「進程性」,即酶在不離開高聚底物的情況下,每次結合底物後連續重複催化的次數,也就是酶在底物上的持續奔跑距離。但是,人們對提高糖基水解酶「進程性」的因素缺乏深入的理解。
  • 幾丁質酶基因的克隆,與表達分析,以及對脊尾白蝦的講解
    甲殼類幾丁質酶基因(Chi)屬於18家族糖苷鍵水解酶多家族基因( Zhang et al,2014),其基本功能可以特異降解幾丁質。除此之外,Chi在甲殼動物中還具有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消化幾丁質類食物以及參與免疫防禦等( Zhang et al,2014; Arakan et al,2010)。相比昆蟲而言( Arakan et al,2010; Zhu et al,2008Zhang et al,2011),由於缺少基因組背景,甲殼類Chi研究開展較晚,然而由於其重要性,近幾年已成研究熱點。
  • 生物工程學院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多糖的協同機制
    纖維素和幾丁質等多聚糖類是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儘管他們水解的產物——葡萄糖或N-乙醯葡萄糖可以為人類提供食物和能源,但是它們極其難於水解,阻止了人工利用這些生物質。自然界中纖維素和幾丁質的水解是一個發生在固液界面的催化過程,主要由糖基水解酶催化完成。
  • 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
    纖維素和幾丁質等多聚糖類是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儘管他們水解的產物——葡萄糖或N-乙醯葡萄糖可以為人類提供食物和能源,但是它們極其難於水解,阻止了人工利用這些生物質。自然界中纖維素和幾丁質的水解是一個發生在固液界面的催化過程,主要由糖基水解酶催化完成。
  • 學校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解析調控纖維素合成新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植物與環境工程創新團隊成員、農學院孔英珍教授及其合作者首次發現了擬南芥種皮粘液質中調控纖維素合成的轉錄因子HDG2,揭示了其在種皮粘液質中參與纖維素合成轉錄調控的分子機制。植物細胞壁主要是由纖維素
  • 纖維素酶與半纖維素酶的區別
    植物纖維大都包含纖維素、半纖維素,那纖維素與半纖維素有什麼區別。纖維素與半纖維素共同存在於大多數植物細胞壁中,主要組成成分是植物纖維素,植物纖維素主要有木質素、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組成。纖維素酶與半纖維素酶的區別纖維素和半纖維素構成成分不同。纖維素是由葡萄糖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溶於水及一般有機溶劑。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纖維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廣、含量最多的一種多糖,佔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
  • 你知道什麼是纖維素酶嗎?
    纖維素酶是一種複合酶,一般認為其至少包含了三種組分,分別是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C1酶和CX酶會將纖維素分解成纖維二糖,葡萄糖苷酶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纖維素在這三種組分的共同作用下被水解為葡萄糖,進而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營養,當然也可為人類所用。
  • 轉錄因子調控水稻細胞壁合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細胞壁的組分是木質纖維素,它們提供了莖稈的支撐力和防禦能力,同時作為最重要的生物質能源,秸稈的降解和轉化也一直受到關注。轉錄因子是水稻農藝性狀形成的一類重要調控因素,涉及產量、株高、生育期等,但如何影響水稻細胞壁的合成鮮有報導。
  • 纖維素酶的基本介紹
    纖維素酶(英文:cellulase)是酶的一種,在分解纖維素時起生物催化作用。是可以將纖維素分解成寡糖或單糖的蛋白質。纖維素酶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細菌、真菌、動物體內等都能產生纖維素酶。一般用於生產的纖維素酶來自於真菌,比較典型的有木黴屬(Trichoderma)、麴黴屬(Aspergillus)和青黴屬(Penicillium)。產生纖維素酶的菌種容易退化,導致產酶能力降低。細菌產纖維素酶的產量較少,主要是葡聚糖內切酶,大多數對結晶纖維素無降解活性,且所產生的酶多是胞內酶或吸附在細胞壁上,不分泌到培養液中,增加了提取純化的難度,因此對細菌的研究較少。
  • 華南理工大學羅曉春教授課題組在J CLEAN PROD雜誌上發表論文報導全新蝦殼廢棄物綠色酶法回收技術
    實際上這些廢棄物富含可被人類利用的物質,以南美白對蝦加工剩餘廢棄物(蝦殼)為例,它含有約50%的蛋白質、20%的幾丁質、25%的礦物及蝦青素。幾丁質是自然界中除纖維素外的第二大生物質,除了存在於甲殼類、昆蟲等動物的外骨骼中外,還存在於大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
  • Plant Cell精選文章概述 | 水稻質外體中的鬥爭
    該研究揭示了水稻如何識別稻瘟病菌幾丁質酶,從而引發對該致病菌的免疫反應。發現:我們發現了一個名為MoChia1的蛋白,該蛋白可以激活水稻的免疫反應。MoChia1存在於水稻外質體,並能結合一種能夠激活植物免疫系統的多糖——幾丁質。稻瘟病菌的細胞壁含有幾丁質,因此,水稻識別幾丁質從而開始對稻瘟病菌產生免疫反應。意外的是,MoChia1能夠結合幾丁質並抑制由幾丁質激活的水稻免疫反應。
  • 水稻土碳氮循環關鍵酶動力學特徵及其溫度敏感性對外源碳添加的...
    亞熱帶地區是水稻主產區之一,高強度的人為耕作幹擾使水稻土物理化學生物特性與旱地土存在顯著差異。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匯,但升溫造成溫室氣體(如CO2和CH4)排放增加,產生進一步的溫室效應,這種正反饋作用不容忽視。   溫度敏感性往往用溫度變化10℃反應速率的相對變化(Fractional changes)來表示,即Q10值。
  • Science:發現高效幾丁質酶 突破新一代生物燃料生產瓶頸
    據路透社報導,挪威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有一種酶有助於分解掉細胞中的幾丁質,這種酶產生的化學反應可以從甘蔗這樣的植物以及其它樹木的廢料中提取出生物燃料。在奧斯陸附近的實驗室裡,古斯塔夫展示了一小瓶灰白色的液體,這裡面就是酶分解幾丁質的樣品,而另一瓶則是沒有添加酶催化劑的幾丁質樣品,裡面的幾丁質還完好地保留在清澈的液體當中。古斯塔夫說:「我們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從廢棄物中生產出更多的、有利用價值的產品。」
  • 幾丁質外切酶或成綠色農藥靶標
    幾丁質是N-乙醯葡萄糖胺以β-1,4-糖苷鍵連接而成的線性多糖。由於幾丁質作為昆蟲體內重要的結構組分(外骨骼和圍食膜)而在高等動植物體內沒有分布,因此幾丁質代謝相關酶類一直被認為是綠色農藥的潛在靶標。 幾丁質外切酶(β-N-乙醯己糖胺酶)屬於糖基水解酶20家族,該家族是最古老也是生理功能最為複雜的糖基水解酶家族之一,在昆蟲中負責幾丁質水解,糖蛋白的N-糖基化修飾,糖複合物的降解以及配子結合等多個生理過程。如果昆蟲體內存在專一性參與幾丁質降解的β-N-乙醯己糖胺酶,那麼對該酶的選擇性抑制將為農業害蟲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科學家找到水稻脆稈顯性控制基因,解秸稈還田難題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離子束生物工程與綠色農業研究中心吳躍進研究員課題組在水稻顯性脆稈Sdbc1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水稻》上。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水稻根際酶活性時空動態穩定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於水稻根際酶活時空動態穩定機制及其對溫度和水稻生長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根際是土壤微生物活動最為重要的「熱區」,是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之間互相作用關係最為密集的區域。
  • 纖維素酶在中藥成分提取中的應用
    纖維素酶優先作用於纖維素的無定形區域,對結晶纖維素有一定的降解,但難度較大"值得慶幸的是,通過研究,我們對結晶纖維素降解的作用機制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在纖維素酶解的最初階段,EG和CBH能引起纖維素的分散化和脫纖化,使纖維素結晶結構被打亂導致變性,纖維素酶深入到纖維素分子界面之間,使其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