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體真是一種矛盾重重而且無法自圓其說的現象:來到這個世上後,目的地就是死亡,那又何必生?生命體在存活期間又以生命存續為需要,那又為什麼給予生命體那麼多的生存詰難,以及肉體、精神上的痛苦傷害?
人類始終都在生存的意義上迷惘著、彷徨著,卻又迫切地留下後代,一代又一代地重複著這參不明悟不透的生存行為,且生生不息,又為哪般?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給出了一些答案。
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說,生命體中具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兩種作用力,這被稱為本能生命的二元論。並用大量篇幅論述,試圖說明生命體「死亡本能」存在的可能性。
他說生命的目標必定是事物古老而原始的狀態(無生命的無機物狀態),一切生物毫無例外地由於內部原因(自然衰老)而歸於死亡,那麼,我們將不得不承認,「一切生命的目標乃是趨向死亡」。
我們的世界在最早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生命體的,地球上只有無機物。生命是被一些外部環境和壓力催生而被迫出現的一種現象,機體試圖回到無生命的狀態中去,也就是「死亡」的狀態中去,但是外界環境強加給有機體生命歷程的那些複雜變化,都被那些保守的機體本能地接受下來,使得生命的歷程越來越長,而生命體窮其一生都在竭力通過一條由其自身發展所沿循的迂迴曲折的道路掙扎著回復到無機生命的狀態中去,也就是說,生命的整個歷程都是在追溯死亡。
而「外界環境強加給有機體生命歷程的那些複雜變化」則包括了生命體被迫進化出來的「繁衍」機制。
所以說:生存是本能,死亡也是本能,『向死而生』就是我們共同的宿命。
在叔本華看來,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結果,並且因此可以說是生命的最終目的」。
弗洛伊德在一百多年前用了很多時間、精力,搜集了很多文獻,寫了很多篇幅的文章,就是想力證人類的「本能」是趨於死亡這個結論的可靠性。然而他不知道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就曾說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認為我們的身體本就是屬於自然的一部分,生與死之間,不過是一種生命形態的轉化。靈魂歸於宇宙,形體歸於自然,是一種「大歸」的現象。
老子也曾發出過關於生命的見解:他認為要尊重和遵循生命的客觀規律,有生必有死,生死相依,不但要尊重生命,還要尊重死亡,與莊子「善吾生者善吾死」的觀點相一致。正如聖嚴法師說過的:不厭世,也不戀世。這才是智慧。
這樣看來,弗洛伊德關於「生而向死」的觀點已然並不新鮮。
既然生的意義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那麼活著的意義就在於那腳下的每一步,走得是否安穩,踏實,快樂,堅強。
尼採曾說過:在沒有神存在的世界中,人必須選擇自己的價值,如果人生被發現有任何意義,那都是人自己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