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咖啡豆,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我們杯中濃香四溢的咖啡呢?
咖啡生豆從挑揀、加工、烘焙、再挑揀、包裝、養豆、賣給商家或個人,拿到一包咖啡豆之後,你第一件事想的,應該是「我用什麼方式喝?磨成什麼樣子的粉?」
當然,你要非想著「我應該找個什麼樣的瓶子把它裝上供起來?」
我就供著我就不喝!
那我也確實沒什麼辦法。
首先說養豆,為什麼不把養豆和研磨分開說呢?
因為養豆和研磨是分不開的。(廢話!)
慢慢來,我們從頭說起。
為什麼要養豆呢?
因為在咖啡豆的烘焙過程中,發生的化學反應會讓咖啡豆體內充滿各種氣體,也就是釋放以及沒有完全釋放出來的香氣因子、芳香烴和二氧化碳等。
從烘焙好之後,咖啡豆的風味基本上可以確定,而這些氣體的存在,會影響之後研磨成粉後,衝煮過程中水與粉的接觸,導致咖啡豆的風味不能完全釋放。而隨著二氧化碳從咖啡豆烘焙後爆裂開的小孔洞中釋放,水分接觸的面積增多,咖啡中的風味釋放的也就越完整。(和悶蒸類似,主要都是為了排出二氧化碳,保證水與粉的接觸率。)所以養豆也就是一個放氣、排氣的過程。
養豆沒有固定的時間表,往往根據烘焙程度和手法,以及直火、半直火、熱風式的不同,會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根據經驗或者烘焙師給出的建議進行養豆。
而根據原理我們可以大致確定的是,烘焙程度越高,養豆時間應該適當減少,因為烘焙過程中經過一爆、二爆後,咖啡豆中的孔隙會變多和大,釋放二氧化碳的速度也會增快。
養豆最好在乾燥、陰涼的地方進行,完成之後就可以進行飲用之前的研磨了。
因為咖啡豆研磨成粉後會快速釋放其中的香氣因子以及二氧化碳等氣體,而且在磨豆過程中,磨豆機也會容易發熱,間接使咖啡豆在研磨過程中被加熱,而導致芳香提前被釋放,所以建議飲用之前再進行研磨,研磨成粉的咖啡如果不及時飲用的話,最好要密封保存,並在24小時內飲用。
然後,說到研磨,就到了今天的正題:研磨有啥可講究的?
最簡單的原因:因為衝煮咖啡的方式不同,對於咖啡粉萃取要求不一樣,所以咖啡的研磨度也有所不同。
當一顆咖啡生豆成為了咖啡粉的時候,它的風味基本上就是固定的,只等你來品嘗它!
而咖啡粉的粗細,決定了咖啡風味是否能夠完全釋放,你是否能夠完全領略它的特色特點。也就是說,咖啡粉的粗細程度,能夠大部分決定你的萃取程度。
用不同的咖啡器具來進行衝煮,咖啡粉的粗細程度都是不同的,並不是說研磨的越細,咖啡風味就會釋放的越多的。
從時間上來說,也是最簡單直白的說法就是:衝煮時間越短,研磨的咖啡粉就要越細。
也可以這樣說,咖啡粉細,粉之間的密度就會緊實,水通過的時間變長,也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進行充分的萃取。相反咖啡粉粗,密度鬆散,水通過的時間就會變短。
依據這些原理,研磨程度大約分為三類:粗研磨、中研磨、細研磨。
用美式滴濾咖啡的製作時間最長,所以咖啡粉的研磨度應該是最粗的,就像是沙灘上的砂礫。
用「塞風」方式製作咖啡,大約需要一分鐘,所以咖啡粉的研磨度應該是中研磨,就像做飯用的白糖。
用意式濃縮機製作咖啡,大約需要20-35s,所以咖啡粉的研磨度應該是細研磨,就像麵粉一樣。
如果你還是覺得大範圍不好掌控,那麼可以根據通過咖啡師不斷調整,得到的比較適用於大多數電磨、手磨來進行的細微調整的研磨程度:
法壓壺:類似芝麻粒
手衝:類似砂糖
虹吸壺:比手衝稍細一點,類似中鹽
愛樂壓:類似綿白糖
摩卡壺:類似細鹽
土耳其:類似麵粉
咖啡粉的粗細程度,與你喝到的杯中萃取後的咖啡有著極大的關係,如果咖啡中風味因子萃取出來的少,也就是萃取不足,這杯咖啡就會變得很淡,不容易品嘗出它原本具有的、完整的風味,水與咖啡成分的均衡感就會被打破。
所以,一杯美味的咖啡,與每一位咖啡師的用心萃取都是分不開的。
一顆咖啡豆從出生到被製作成一杯美味的咖啡,實在是太不容易了!有人說這個系列快看厭了?別急,學習要從拿筆開始,下周我們聊完咖啡的製作、品嘗和描述後,就講一講最近發生在咖啡身上的小故事吧!
(下期節目的建議而已,有想看其他內容的朋友可以私聊我,我可能會接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