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新冠疫情幾乎讓全球所有人面臨巨大的考驗,對於有些企業來說,更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暢銷全球的墨西哥啤酒品牌科羅娜就不幸躺槍,因為它的英文名Corona正好與新冠病毒coronavirus幾乎同名,曾於2020年4月份一度暫時被迫停產。
科羅娜是墨西哥莫德洛啤酒公司旗下主力品牌,是世界第五大啤酒品牌,在美國和中國的進口啤酒中銷量排名第一,名列全球100大最有價值的品牌。莫德洛啤酒公司創建於1925年,在墨西哥擁有8座現代化工廠,暢銷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母公司是全球酒業巨頭美國星座集團。但是疫情發生之後,很多網友開始搜索科羅娜啤酒和病毒的關係,甚至有人擔心喝了該品牌的啤酒,會感染新冠,並在社交媒體上@Corona啤酒說,「科羅娜,你快管管病毒!」
還有網友曬「創意」圖片抵制科羅娜。
2020年2月底,科羅娜品牌發布了4款新口味含酒精氣泡水廣告,廣告語是「馬上到岸(coming ashore soon)」,又遭到網友們的抨擊:這是在暗示病毒馬上就要來了嗎?
到了2020年3月份,斯洛維尼亞一名設計師Jure Tovrljan繪圖調侃,科羅娜啤酒「也許需要一個新名字」。
很顯然,科羅娜品牌公司當時對這場危機事件應對不利,只是澄清自己的品牌和新冠病毒沒有關係。但人是情感動物,如今,消費者選擇商品或品牌的準則不再是「好」或「不好」這一理性觀念,而是基於「喜歡」或「不喜歡」的情感態度觀念。
儘管科羅娜品牌相關負責人一再表示,企業沒有因為疫情對員工、設施或運營造成任何影響,業務繼續表現良好,停產是因為墨西哥官方宣布進入國家衛生緊急狀態,政府勸導境內所有居民減少出行,但當時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大約有38%的美國消費者表示不願再購買科羅娜啤酒,疫情暴發的兩個月裡,公司已經虧損了約20億人民幣。其母公司美國星座集團2020年1-2月市場營收減少2.85億美元,利潤縮水1.7億美元。
遭受類似困擾的不止科羅娜(Corona)一個品牌,我國成都市著名企業新都冠生園食品也因為疫情被網友建議改名。
該企業創建於1989年,以研發、生產、銷售粽子、月餅為主,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月餅生產廠家之一, 以「新冠」為主打品牌,兩條廣為流傳的廣告語是:「新冠把愛帶回家」和「新冠讓相聚更甜蜜」。
在受到爭議後,該品牌一位負責人表示:商標已經用了十餘年了,且具有一定知名度,不會更改,但是廣告語確實還有優化的空間。
但就在不少人都對「新冠」字樣非常敏感甚至排斥的時期,有的企業卻在惡意搶註「新冠」相關商標。就在李文亮醫生病逝當天,就有企業搶註名稱為「李文亮」的商標,引發眾怒。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當即表示:依法駁回。相關部門介入調查後,要求涉事企業公開道歉。
「雷神山」「火神山」「封城」「方艙」等與疫情相關的商標也紛紛遭到搶註,這種行為無疑是挑戰道德底線,偷雞不成蝕把米。
在2003年非典之後,也有不少企業申請過含有「非典」字樣的商標,商標網的統計顯示,在當時「非典」還沒有退去的時候,一些生產消毒、清潔類產品的企業就紛紛申請相關商標,但最終都沒有獲得批准,因為以疾病名作為商標,不符合《商標法》規定,不太可能註冊成功。
當災難來臨,無論是企業搶註與之有關的商標,還是消費者把品牌名和災難名稱相聯繫,認為「Corona」啤酒不能喝、5G會傳播病毒,都屬不理智的行為。但當品牌無法用理性改變消費者想法的時候,應該如何避免禍從天降、無端躺槍呢?
過去,我們將「營銷」的主題和對象都定義為「經濟人」,認為他們在一定的經濟利益刺激下會作出理智的行為,在決策前都會衡量成本和收益。如今,我們應該學會從「情感人」的角度進行剖析和探討,因為「人比機器複雜」。其愛恨情仇、喜怒哀樂很難用固定的公式去加以分析,理智在情感面前往往站不住腳。因此,引導消費者的心智、讓消費者的大腦裡構造出某些好的情感已經成為營銷新手段。
柏拉圖在《斐德羅篇》中描述過,人的理性行為就好比一輛由兩匹馬拉著的馬車,一匹馬代表理智,另一匹馬代表欲望。而神經學家讓這個比喻更形象,他們指出,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理智只是小馬駒,情感則是高頭大馬。
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不僅僅要求產品具有實用功能,更要求產品具有能夠滿足自身情感需求的屬性。消費者對某種品牌產生了情感,就會在潛意識裡對該品牌的系列產品產生好感。這種好感一旦形成,就會讓消費者發生重複購買、價格敏感度降低,並產生信賴、忠誠等一系列的連鎖行為和情感反應。
神經學教授安東尼奧·達馬西歐在《笛卡兒的錯誤》一書中,展現的研究結果,為研究「情感營銷」提出了一個新的佐證——情感導致決定的做出,並且還影響著理智地做出決定的過程。也就是說,其實消費者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本身,也是「理智」的一部分,情感的就是理智的!
人們做出購買行動的時候,只有一個標準:「如果我這樣做了,結果會如何?」如果不買,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結果會如何?如果買了,情感得到滿足了,結果會如何?情感得不到滿足的結果是心情不好、情緒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惶惶不可終日。所以,事實上消費者在做出消費決定的瞬間是理智的,即使是情感決定,也是理智的。
過去的營銷是「以理服人」,當今的營銷應該在此基礎上加上「以情動人」。消費者多數都是「通情達理」的,「通情」在先,「達理」在後;消費者是「感情用事」的,因為滿足情感需求本身也是理智的;在過剩經濟的時代,冰冷的產品如果不附上感情,就再也無法打動消費者的心!所以,在這個「情感營銷」的時代,企業要盡其所能打動消費者的感情,這樣消費者才能對品牌「一見鍾情」,「一往情深」。
在情感經濟時代,能否抓住消費者的情感,成為關係品牌生死存亡的決定因素,如果一個品牌不能讓消費者喜歡,那麼這個品牌離消失也就不遠了。品牌只有活在消費者的心裡,成為消費者生活中的一部分,才能持久的經營下去。
真正的名牌不在資產排行榜上,而在消費者的心中。
(作者李光鬥為品牌戰略專家、中央電視臺品牌顧問,本文節選自其最新著作《疫後經濟學:反周期與逆增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