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學合成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12-08 生物谷

 

 

糖類化合物在許多生命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細菌和病毒的感染、細胞生長和增殖、免疫反應等。與通過基因調控的生物合成蛋白質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相比,糖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不是基因調控的,而是在內質網和高爾基體中通過逐步的和酶的後翻譯修飾的過程,從而導致了糖類化合物的非均一性和極其多樣的結構。從自然界中分離提取純的和結構均一的多糖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化學合成是一種有效的和可規模化的方法來得到純的和結構確定的糖類化合物,從而可以深入研究其功能和發展新的治療藥物。然而,與通過自動化固相合成儀方便製備核苷酸和多肽相比,糖類分子的化學合成要落後得多,困難得多。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產物合成化學團隊肖國志課題組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開展糖化學合成研究工作:(1)發展糖化學合成的新方法和新策略;(2)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糖類天然產物進行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2019年該課題組報導了基於糖基鄰炔基苯甲酸酯(俞氏糖苷化反應)的正交一鍋糖苷化反應策略(Org. Lett. 2019, 21, 2335)。此策略解決了之前基於硫苷的正交一鍋法合成所存在的硫苷苷元轉移,離去基團幹擾和硫醇味道大的問題,大大擴寬了其應用範圍。此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張雲琴。

今年初,該課題組發展了一種新穎的糖苷化反應,可以實現對氧苷和核苷的高效合成(Nat. Commun. 2020, 11, 405)。此方法採用易於製備而且穩定的糖基鄰1-苯基烯基苯甲酸酯(PVB)為新穎的糖基給體,N-碘代丁二醯亞胺(NIS)和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矽酯(TMSOTf)為便宜易得的促進劑,同時,具有反應條件溫和、寬廣的底物範圍和良好到優秀的糖苷化反應收率。值得一提的是,PVB給體可以與三氯乙醯亞胺酯(TCAI)給體(Schmidt糖苷化反應)、糖基鄰炔基苯甲酸酯(ABz)給體(俞氏糖苷化反應)結合進行正交一鍋糖苷化反應,實現各種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寡糖的高效合成。同時,PVB給體也可以成功應用於核苷類抗生素藥物卡培他濱、加洛他濱和去氧氟尿苷高效合成中。此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李朋華、博士何海清和博士研究生張雲琴。

近日,肖國志課題組報導了採用之前發展的正交一鍋糖苷化反應策略實現了具有強抗糖尿病番石榴多糖的19糖重複單元和子結構的高效合成,從而可以深入研究其生物活性,為將來開發治療糖尿病藥物打下堅實基礎。此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2000992)。此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張雲琴、陳子汐和黃盈盈。(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對嗜鹽微生物的研究不僅為探索生命的極限適應機制提供了重要啟示,同時也為其特殊功能和代謝產物的利用提供了可能。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向華研究組一方面從事極端嗜鹽古菌遺傳機制(如基因組複製和CRISPR功能)的基礎研究,另一方面長期開展嗜鹽微生物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我國科學家在低溫合成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網大連9月1日電 近日,大連化物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陳萍研究員、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組創新性的提出了「雙活性中心」催化劑設計策略,並由此開發出了一系列過渡金屬與氫化鋰組成的複合催化劑體系,實現了氨的低溫催化合成。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自然-化學》期刊上。
  • 南京大學王新平課題組自由基合成與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化學加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新平課題組自2011年以來一直致力於自由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今年上半年,課題組在雙自由基、主族金屬自由基以及基於自由基的磁性多穩態等方向再次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研究成果以若干篇論文形式發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藥物所等在二萜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5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郭躍偉團隊與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學者合作,在中國南海無脊椎動物化學、化學生態學以及生物活性/成藥性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 理化所發光碳量子點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伴隨C60、納米碳管和石墨烯等納米碳材料的發展,近兩年碳量子點成為研究熱點。與先前的蜂房結構納米碳相比,碳量子點具有優越的發光性能;與半導體量子點相比,碳量子點發光更穩定、易於功能化和工業化、無毒、製備簡單廉價,預期將給發光材料、光電器件、綠色環保、生物醫學等領域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開展碳量子點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 上海有機所在多環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家族中的一小部分成員具有破缺的骨架結構,被稱為開環甾體 (secosteroids),其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尚未引起充分關注。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李昂課題組近期完成了系列多環天然產物的全合成 (Angew. Chem. Int. Ed.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該系列研究開拓了Fe-Co PBAs在芬頓反應和摻雜鐵氧體形貌組分可控合成兩大領域的應用,證實了穆譜在非均相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獨特的作用,並對高效非均相芬頓反應催化劑的開發及催化機理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國際訪問學者計劃項目的資助。
  • 長江師範學院研究團隊在系列藥物分子關鍵中間體合成領域取得重大...
    近日,長江師範學院苟銓博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系列藥物分子關鍵中間體合成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sp3)H Monoarylation of Methanol Enabled by a Bidentate Auxiliary」為題發表在有機化學引領性國際權威期刊《Organic Letters
  • 天津工生所微生物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微生物電合成(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是微生物利用電能作為還原力將CO2、葡萄糖或其它底物還原合成為各種化學品的過程,其系統包括陽極(對電極)、參比電極和陰極(工作電極)。
  • Metabolic Engineering: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C-N鍵活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1,3-二胺的高效合成一直是有機合成領域中具有挑戰的課題之一。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漢民帶領的研究小組在1,3-二胺的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先前發展的胺縮醛對Pd(0)氧化加成生成「Pd-CH2NR2」親核試劑的基元反應,通過「Pd-CH2NR2」對聯烯的遷移插入形成烯丙基鈀,再與胺縮醛發生烯丙基胺化反應,以100%的原子經濟性實現了聯烯的雙官能化反應,一步合成了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藥物中間體1,3-二胺。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陳於藍課題組在氮雜稠環類分子的合成方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本站訊 Bischler−Napieralski關環反應是藥物化學中合成氮雜環分子的一類高效反應。雖然該反應從發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其應用範圍主要局限在藥物中間體及天然產物的合成上,將其用於合成發光氮雜稠環共軛分子及其聚合物的研究還少有文獻報導。近年來,陳於藍課題組以這一反應為關鍵步驟,在氮雜稠環類分子的設計、合成與響應特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廣州生物院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研究組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有機前沿》(Org. Chem. Front. 廣州生物院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進展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以海洋中豐富的海藻多糖、甲殼素等生物質材料為基礎,研究開發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
  • 藍細菌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
    藍細菌代謝工程領域傳統上將糖原合成視為光合細胞工廠中目標產物合成的重要競爭途徑,目前已經有大量通過阻斷和弱化糖原合成途徑來提高目標產物合成、優化藍細菌光合細胞工廠效能的嘗試案例,然而大多數案例未能取得效果,不同研究團隊的類似操作甚至取得了矛盾的結果。
  • 老年痴呆症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在科學基金的資助下,我國學者通過源頭創新、國際合作、學術交流、平臺建設等多種形式,在老年痴呆症的發病機制研究、早期診斷標誌物篩選、治療新策略探索及大資料庫共享平臺建立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培養了一批致力於老年痴呆症研究的傑出科技人才和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為進一步深入合作,攜手在老年痴呆症研究領域攻堅克難奠定了穩固基礎。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