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機場》5
在武昌南湖機場的日子裡
————5、從「北京號」 到伊爾18
1954年,我初到武漢航空站南湖機場工作時,經常飛武漢的客機中,有個「北京號」。 同事們告訴我,「北京號」 是中國民航最早的民用客機之一,它有一段極不平凡的歷史,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是深有教益的。
舊中國一窮二白,航空事業落後,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舉,民航飛機只有「兩航」起義的幾架飛機,發展受限。國家一時拿不出錢來購買新飛機,工人們便自己動手,將從國民黨軍手中繳獲的幾架殘缺不全的美制c46軍用運輸機,拆東牆補西牆,拼湊了一架完整的飛機,安裝了座椅,試飛成功後,將其命名為「北京號」,作為民航的客機,緩和了飛機緊缺的矛盾。
這架體現了中國人艱苦奮鬥的「北京號」, 我多次見過,並與同事們在「北京號」 下攝影留念。可情年深日久,我家多次搬家,將這幅珍貴的照片遺失了。我猜想,這架「北京號」 一定還在,它見證了中國民航的發展歷史,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民航最先是購買了蘇聯的中小型民用客機伊爾12,可載客20餘人。後來又買了伊爾14中型客機,可載客30餘人。到1958年,民航買了蘇式大型客機伊爾18,可坐近百人。
當年西方國家的民航飛機不賣給我們,他們的飛機太貴,我們也買不起。蘇聯賣給中國的客機,是按最惠國待遇,價格較低。那時,蘇聯老大哥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是真誠的。
我作為航空人的一員,參加了機場的業餘學習,學習航空專業的空氣動力學,螺旋槳飛機的構造等航空知識,知道飛機是怎樣飛起來的。
在機場這幾年間,我聽慣了飛機的轟鳴聲,熟悉了各種型號
飛機馬達聲的特點。後來,我一聽到飛機的馬達聲,就能準確地判斷是哪種型號的飛機。
在民航工作期間,最幸運的還見到了中央的各位領導人,從主席到外交部長。因為每次有專機來漢,頭一天我們就要開會,研究保證飛行安全,我們就知道有中央首長來漢了,便留心看是誰來了。
當年,最多的外賓是蘇聯人,其次是日本人。歐洲人、非洲人、各種膚色的外國人,我都見過。外國元首見到次數最多的,是印度的總理尼赫魯,印度尼西亞的總統蘇加諾。
值得永久紀念的是,我有幸與周總理握過手。我有一篇散文記述此事,想以後發到今日頭條上,不知能否如願。
圖19
朱升2019、10、12、
卞華、卞清利、許淑英、陳文英、陳源俊和與我一同報考成都西南氣象學校的同學們及其家人:你們好。
看到此文,請與我聯繫。
我的地址:湖北省蘄春縣漕河鎮建銀花苑
電話:15697244715
朱升
朱升20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