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類學核心會員杜家偉:重要的是追根溯源,而非自身所追求

2021-01-21 騰訊網

一周前,一個名為「用戶故事 | 外公長得像外國人,究其原因竟然是……」的文章出現在23魔方公眾號上,引起網友的興趣。畫面上,是一個高鼻深目的老人,底下還配文是作者外公崔小中,祖籍山東歷城,並且測試Y染色體後顯示祖先為T,是典型的西亞來源。有許多用戶看了後說:「這真的是中國人嗎,看起來就像老外一樣」

文章由來

本文作者為杜家偉,生於1994年,江蘇南京人,筆名為「加齊」,一名資深分子人類學愛好者。

杜家偉本人

說到文章寫作的原因,也是因為母親家族這邊為少數民族,想研究下具體有什麼特殊的血統,再加上我本人也是分子人類學的愛好者,所以更想從基因方面解讀一些少數民族人群,實際上不僅僅是少數民族,漢族群體,甚至外國人也在研究範疇,這對於分子人類學研究方面意義重大。

作者解讀文章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Y染色體,通過這個Y染色體就可以追根溯源,了解到來歷,也找到自己的同宗,杜家偉認為,根據現有的數據可以得出中國人最普通的Y染色體為O-M175,但是這並不能否定其餘的Y染色體,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裡,最重要的是了解到祖先,追溯祖先的來歷,而不是認為自己的Y染色體才是最正宗的。

中國人有三大支系覆蓋了將近百分之40的中國男性人口其中為O-M117、O-F444、O-JST002611,隨著現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分子人類學的測試人數增加,相信總有一天可以揭開中國人來源之謎!

相關焦點

  • 我國文學人類學與分子人類學合作研究或確認「三皇五帝」實證
    新華社上海4月18日電(汪永基)主題為「重述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新話語」的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落幕。包括中國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四十多家學術單位百餘位學者在多學科研究前沿探討中,公示了文學人類學研究領域中新的材料、新的思考、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同時論證了我國史前神話中的「三皇五帝」傳說通過與分子人類學等多元合作研究或可找到實證。  據介紹,文學人類學研究在我國已有三十餘年的發展,其對人文學科研究範式和觀念的革新促進作用日漸凸顯。
  • 闢謠:是誰對分子人類學數據動了手腳?
    整個考古學所依託的兩大理論支柱:地層學和類型學,就是從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中借用過來的。除此之外,進入新世紀之後,又有一個新的學科,參與到了歷史構建當中來了,那就是:分子人類學。  等等;說簡單點,分子人類學可以從基因的角度來解讀歷史等相關問題,他不僅還原了真實的歷史,同樣也在挑戰歷史。新世紀以來,分子人類學發展迅猛。2002年,中國第一所研究分子人類學的學術機構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該機構一直是行業內的標杆。
  • 人類亞當及Y染色體譜系樹 | 分子人類學連載1
    一、分子人類學發展簡明史分子人類學產生於二十世紀60年代
  • 【耕讀路上】走近分子人類學,解密基因密碼
    在工作之餘,王欣然同學還通過參觀展覽,閱讀文獻,開展社會調查,訪問學者等方式了解到分子人類學的起源,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作為一門蓬勃發展的新興學科,分子人類學已經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這些成果也有力地促進了醫學,考古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基因測序的商業化、普及化更是使得研究人員獲取人群的基因數據更加便利。但由此也伴隨著個人隱私洩露等諸多問題。
  • 面對疫情,人類學可以做什麼?
    「健康一體化」(One Health)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概念,旨在追求動物、自然和人類三者之間互動的和諧,讓地球實現可持續發展。景軍認為,人類學在這三個環節上都可以有所作為。首先,雖然人類學沒法從醫學角度溯源,但景軍認為,病毒從野外進入人類社會的過程,就包含了文化問題。此外,當疫病爆發,景軍表示,不同的社會群體和民族所受的影響也不同。
  • 王銘銘:人類世該有怎樣的人類學?
    英戈爾德明確指出,人類世的地球是我們當下所處的時空,是人類生活「最大的實際」(《人類學為什麼重要》,北京大學出版社即出,第73頁,以下括注頁碼均出自該書),身處其中的人類學不能不面對這個實際,確認自身的定位。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從廣義上來講,屬於人類學中的一個分支,在英、美國家,傳統上習慣把人類學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兩大部分
  • 「蒙古族源問題的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吉大...
    7月1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託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12@ZH014)「蒙古族源問題的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研究」子課題學術研討會在吉林大學匡亞明樓第二會議室召開。他指出,蒙古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鼎盛時期的蒙古國的版圖曾橫跨歐亞大陸,對這一廣闊地區的古代歷史與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 PIR介導先天髓樣細胞對非自身MHC分子的記憶
    PIR介導先天髓樣細胞對非自身MHC分子的記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0 12:46:17 美國匹茲堡大學Fadi G. Lakkis、Martin H.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廣義人類學認為,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其研究領域包括人類的體質、心理、文化、社會、語言、民族、民俗等方面,內容龐雜,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兩大部分。持這種觀點的以英、美兩國和其他英語國家的學者為代表。
  • 人類學能走出它的自戀嗎?
    按:在巴西人類學家維未洛斯看來,人類學長期以來是一個自戀的學科。精英主義的研究者自戀,導致他們筆下的被研究者也是「自戀」的,當地人似乎總是處於一個封閉的社會文化體系,對自身以外的世界漠不關心——然而,果真如此嗎?他提出了進一步的「逆轉人類學」的思考。
  • 「冷戰人類學」始末:記大衛·普萊斯的一場在線講學
    該機構設想,即使是通過隨機收集所獲取的知識,如果有組織並且可檢索,最終也可用於提高情報能力。在同一時期,公開追求唯物主義或者批判地研究美國社會分層的學者,都受到來自麥卡錫主義的蹂躪。這其中就不得不提默多克寫給FBI第一負責人,也是美國秘密警察的頭兒——埃德加·胡佛(Edgar Hoover)長達五頁紙的告密信中,波及到的12個在他看來有「親共」嫌疑的人類學積極分子。
  • 求索中國法律人類學的話語體系
    個案研究方法與法律人類學理論相互支撐,是學者比較青睞的研究方法之一。西南政法大學曾令健將法律人類學個案研究方法運用的歷史從布洛維追溯至格拉克曼。湖南師範大學劉順峰進一步詳解格拉克曼的「個案敘事」,挖掘一種司法文明新範式。如吉林大學楊帆所言,該範式在圖拉爾的法國行政法院「田野民族志」中得以印證,「客觀」和「客觀性」的界分實乃個案研究堅守的不二準則。
  • 人類學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
    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現代化進程中,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危險,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科建設不斷加強,極大地推動了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作為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非遺學學科建設已提上議事日程。
  • 促進法律人類學學科發展
    法律人類學意義上的「法」絕不能局限於傳統法學的理解,而應當秉持一種開放的視野。但視野也不能過於寬泛,如有些法律人類學研究已經把文化人類學、政治人類學、經濟人類學以及社會組織與控制等領域的議題統統納入討論範圍。這種研究儘管開拓了我們的學術視野,但與此同時卻泛化了「法」的定義,使法律人類學喪失了特殊性或唯一性。
  • 會議|中國民族志研究中,探索人類學的倫理轉向
    美國人類學家Cheryl Mattingly和Jason Throop認為,「倫理轉向」有三個重要的理論資源,一是語言人類學中對日常交流的洞察,以及連帶出的「尋常倫理(ordinary ethics)」問題;二是現象學人類學(phenomenological anthropology)中對道德經驗的強調;三是後福柯主義/新亞里斯多德學派對「美德」問題所展開的思辨。
  • 用人類學思維去「考古」
    張經緯喜歡考古學,但自己學的專業是人類學,「陰差陽錯」沒有成為攔路虎,反倒成就了他用人類學知識去思考考古學問題,居然經常有些意外斬獲,在考古學界曾引起不錯反響。本書是對張經緯近年來發表文章的一次總結。全書分為考古中國、探索方法、中國進程、神話時代、趣史、諸野等六大板塊。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廣義人類學認為,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科學,其研究領域包括人類的體質、心理、文化、社會、語言、民族、民俗等方面,內容龐雜,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兩大部分。持這種觀點的以英、美兩國和其他英語國家的學者為代表。
  • 【人類學】龍曄生,李陶紅:《第二種人類學史——以徐傑舜教授「中國人類學者訪談錄」為研究對象》
    口述史是受訪者與歷史工作者合作的產物,就是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將儲存在當事人記憶中的各個時期、各個歷史事件、自己或他人的各種經歷,用口頭表達的方式,採取記錄、錄音、錄像等手段,經過整理形成文字材料。訪談呈現的是「交互」的屬性,不僅是陳述者在表達自我,同時也是陳述者根據訪談對象的反饋來進一步回應的過程,其間是一種表達——回應不斷循環遞深的反應形式。同時,訪談作為一種對話之旅,具有相對的開放性與發散性。正因開放與發散,對於一個核心問題的探討可以由幾個發散點來補充回應,以形成對核心問題儘量全面的多方位表現。口述史的運用甚至能夠幫助研究者聽到群體中不同個體的聲音。
  • 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
    3月30日,吐魯番學研究院與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開展科研合作項目,該合作項目是新疆首次大規模進行古人骨的體質人類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