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語學習者在改革開放前後的人生:我和黃先生(回憶錄)

2020-12-05 柏文喜Kevin

作者:張又普/柳知青

1955年初春的一個早晨,濃雲密布,寒風凜冽,東海上的一個小漁島,船碼頭空無一人,只聽得幾聲海鳥的悽鳴叫,格外冷清。

一個青年男子佇立在海邊,遠望無際大海,欲呼無聲,欲哭無淚。他仰望蒼空,默默問道:「天哪!我該怎麼辦?」回答他的只有東海波濤那低沉的吼聲,他知道,自己的生死今後是無法預料的了。

他,就是這篇故事的主人公,我的恩師黃先生。如果他還在世,如今已是九十歲開外的老人了,但願他能看到這篇文字,知道有人還在懷念著他。

作家馮驥才先生的「一百個人的十年」裡,記述了文化大革命中100位小人物的不同的坎坷命運,讀後感慨不已! 黃先生也是一位小人物,和許多遭受迫害的人一樣,文革中他也曾九死一生,只不過與馮驥才筆下的小人物們相比,黃先生的故事更不同一般,我也希望像馮驥才先生那樣,把黃先生動蕩的人生經歷記錄下來,這就是我決定動筆的原因。

但我只是一位俗稱「碼農」的電腦軟體工程師,沒有文學素養,寫不出妙筆橫生、引人入勝的文章,好在我講述的是真實的故事,希望這裡並不精彩的文字也可以被讀者接受。

黃先生的家族幾代人都生於臺灣、長於臺灣,是道地的臺灣人。他三十年代初出生在臺灣南部的一個殷實富戶之家。黃先生的父親勞作一生、辛苦經營,不僅在臺灣有不少海產加工企業,而且在東海漁場的那些小島上,也經營漁獲買賣,黃先生及其家人因此經常在臺灣和這些小島之間往來,生意還算是興隆。

臺灣自十九世紀末被日本佔領,統治長達五十多年。在這半個世紀中,日本在臺灣強力推行日本文化教育,因此在學校受過教育的人都懂得日語。黃先生自幼老實忠厚,同時又聰穎過人,技術專科學校畢業後,一口日語已經可以與他的母語閩南話同樣流利了。抗日戰爭結束後,臺灣回到祖國懷抱,黃先生由於生意上的需要,也練就了一口流利的國語。

1946年以後中國爆發內戰,國民黨軍隊連連敗北,潰不成軍,僅三年時間,就被解放軍完全逐出了大陸。但是由於武器裝備的先進,國民黨軍隊仍然在海軍、空軍方面佔有優勢,繼續盤踞在東海的許多島嶼上。加之1950年朝鮮半島戰爭爆發,解放軍無暇東顧,臺海一帶基本平靜,沒有大的戰事發生。韓戰結束後解放軍得以集中兵力、劍指東海,臺海一帶方才戰雲密布,硝煙滾滾。1954、1955兩年,浙江以東海面星羅棋布的島嶼,全部被解放軍攻佔。在此之前,這些島嶼均在國民黨政府管轄之下,它們在行政區劃上隸屬浙江省幾個臨海的縣份,有漁民居住的島嶼大都設有鄉鎮政府,還有市場、碼頭、郵局等設施。 這些島嶼與臺灣之間不定期地有半軍用性質的民船往來,碼頭上也不時有國民黨海軍的艦隻停泊。

1955年春節之前,黃先生乘坐民船來到一個剛有魚獲上岸的小島,準備與當地漁民、魚商洽談貿易。到達時天色已晚,旅途疲累的他便住進了一間小旅店。那天晚上月光明媚,風平浪靜,島上一片安謐祥和氣氛,使得黃先生很快進入夢鄉。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那註定是一個不尋常的晚上,一夜之間他的人生軌跡就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

原來正當他安詳入睡之時,守島的國民黨軍隊根據早已接到的命令,趁解放軍不備,於那一夜間秘密撤退。在夜幕的掩護之下,全體守軍捨棄輜重,悄然登船,盡數出海,退往臺灣。黃先生拂曉醒來,聽到外邊有驚慌的議論聲,出門打探,才知道國民黨軍隊的設施以及島上地方政府的房屋,一夜之間人去樓空,碼頭上僅有的幾艘可做交通之用的漁船也早已被軍隊徵用,銷聲匿跡,無影無蹤了。

驚慌失措的黃先生急忙披衣奔向海邊,見到的只是茫茫大海,滔滔波浪。「回不去了!」,一個聲音重錘一般地的撞擊著他驚恐的心。黃先生後來回憶道,波濤低吼聲中,老父母、兄弟姐妹們悲切呼喚他的聲音,不停地在耳邊迴響,令他痛苦得難以忍受。

黃先生在島上沒有熟識的人,所帶盤纏也不很多,海上孤島,何去何從?他不知所措地苦熬了一天。所幸第二天解放軍登陸,一切恢復平靜。可是島上已經沒有郵局了,兩岸通訊完全斷絕,黃先生無法與臺灣家人聯繫,而且海島剛剛易手,戰事未畢,漁民禁止出海,連託人稍帶口信的最後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從此,黃先生與家人天各一方,渺無音信,生死不知。

海島解放後,臺灣帶來的紙幣成了廢紙,黃先生很快變得身無分文、一貧如洗,生活登時陷入困境。面對那常人難以想像的精神痛苦、孤獨和掙扎,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開始一個新的人生。一些善心的島民給了一點救濟,島上新生的地方政府也給了一點幫助,黃先生終於可以顛沛流離地去了大陸,並且憑籍自己的專業技術,在一間公私合營的工廠裡覓到一份工作,總算可以「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了。

後來,陸續有好心人的幫忙介紹,黃先生最後輾轉來到了完全陌生的大西北,在西安市西郊的一家國營工廠裡擔任了技術員工作,並且後來登記了西安戶口,繼而在那裡娶妻生子,建立家庭,小心工作,低頭作人,開始了他以前不敢想像的安穩生活。只是那時在雙方敵對的狀況下,兩岸信息絕對不通,家人生死全無音信,時常使黃先生深陷痛苦之中。

解放初期的陝西,是全國比較落後的省份,教育落後尤甚。那時在西安市能夠講日語的人寥寥無幾,屈指可數。我母親是東北人,早年畢業於偽滿洲國國立長春大學,解放後在西安任大學日語教師。黃先生是有心之人,很快就打聽到了西安僅有的幾位日語人才。我母親精通日語口語與語法,教學水平很高,家裡日文藏書又很多,其他幾所大學的日語教師和黃先生等民間的日語通經常來我家做客,慢慢形成了一個朋友圈。

文革前大學的教學氣氛尚好,這些朋友聚會於我家時,他們用日語研究教學,用日語交流經驗,用日語閒聊家常,全無拘束。當時我還是一個孩子,也熟悉母親口中常用的一些日語詞彙,於是很喜歡聽大人們的日語對話,時不時地還可以插進去幾個字,也很討大人們的喜歡。這些日語人才個個都是我的老師,使我的日語口語和聽力有所提高。其中黃先生對孩子親切、耐心、莊重、幽默,又見多識廣,滿腹經綸,精通數理化,是我最愛戴、最敬佩的一個。但是同時,黃先生的臺灣背景也使他後來成為文化大革命中最難逃厄運的一個。

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作為「臺灣間諜」,不由分說,黃先生首當其衝地被造反派揪了出來:( 「蔣匪軍前腳走,你後腳到,這是誰安排的!?」

「老實交代,你是不是臺灣派來的特務!?」

「抗拒從嚴,你都搞過那些破壞活動!?」

「密電碼藏在哪裡?毒藥、手槍藏在哪裡!?」

「交代你的後臺和同夥!不交代就砸爛你的狗頭!」

隨之而來的,是造反派對黃先生的人格侮辱、精神和肉體的折磨:批鬥會、「坐飛機」、戴高帽、下跪、剃光頭、挨耳光、五花大綁、遊街示眾、關押「牛棚」,這些盡人皆知的文革暴行,黃先生無一倖免,其慘烈程度,我沒有足夠的文學能力來描寫形容。黃先生當時只有一個信念:「活下去!」,是什麼支撐著他的信念,當時年少的我一無所知。

1971年,林彪墜機蒙古,鄧小平復出工作,中央發生了一些人事變動,隨之而來的是:歷時5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國內,社會上的亂批鬥和打砸搶一定程度受到制止,對國外,緊鎖的國門稍微開啟了一些。對在「牛鬼蛇神」生活中熬煎了五年的黃先生而言,特別感到驚喜的是:中國的老百姓終於被允許與除臺灣之外的國家、地區通信了!

雖然所有來往於國外的往返信件都要被國家的公安機關和地方的保衛部門逐封開啟審查、備案,但這畢竟為黃先生打聽家人音信帶來了一點希望。

當時,與臺灣通信,仍然會被治罪,「臺灣社會關係」仍是令人恐懼的政治汙點,直接去信臺灣尋親乃是風險之舉。黃先生尋親心切,勇氣過人,他通過非常間接和迂迴的路徑,終於在1972年找尋到了已經從臺灣移居日本的胞兄,建立了通信聯繫。直至那時,早已萬念俱灰的臺灣黃氏家族人,才得知已經失聯17年的黃先生仍活在人世!有一件事我至今印象很深:那時他的哥哥從日本郵寄來的全家福照片竟然是彩色的,引起了我的不小的驚訝。那是我平生首次見過的彩照!

那時的中國豈止沒有彩色照片,國外尋常百姓家的電視、冰箱、洗衣機、計算器、電子手錶等,國內一般的人都從未見過。由於文化革命使國民經濟頻臨崩潰邊緣,技術落後,物質匱乏是全社會的普遍現象。正因為如此,那時的海外華僑常給國內親友寄來一些小小的科技產品。1973年,文革的混亂仍未結束,全國上下無法可依,海關也不例外。

就是那一年,黃先生的哥哥從日本給他寄來一個電子計算器,又另信講述了使用方法。然而黃先生收到了日本來信之後,計算器郵包卻久候不至,但是黃先生所在工廠卻收到了一封北京海關寄來的通知書,言稱為保衛國家安全,計算器被海關沒收!通知書並明確要求黃先生致謝海外親屬,說郵包已經收到,同時還需要向海外親友宣傳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勢。

工廠的革命委員會保衛科找到黃先生,嚴厲盤問了黃先生的家庭情況與日常生活,接著出示海關通知書,警告他必須服從海關的命令。那時黃先生剛剛從「牛棚」出來不久,大難不死,已屬萬幸。如今聽到保衛科的命令哪裡敢說半個「不」字?只能立即照辦,並動筆回信胞兄。數日後,黃先生來到我家大吐苦水,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漢,竟然氣憤得失聲痛哭起來:自己受點屈辱沒關係,只是害得他不得不強裝笑顏,用謊言欺騙家人!

1974年我的一位朋友的父親去廣州開會,乘坐的是列車軟臥包廂,同包廂的人恰巧是廣州海關的書記。 雖說兩人是初次見面,但在西安到廣州車廂裡的兩天的時間裡,兩人相談甚歡。

書記炫耀他手上的電子手錶和電子計算器,口無遮攔,直言前兩年海關是最有油水的政府部門,有權沒收海外華僑寄來的那些新鮮玩意兒,而且收件人還不得吐露實情,所以不會造成不良影響。 又言這些物品海關幹部人人有份,後來東西多了,他們就出手倒賣,由於「進價」是零,故怎麼賣都有賺頭。我朋友的父親當時就從書記手中購買了一隻電子手錶。

1973至1978年初,我在陝西省汽車一大隊當汽車修理工人五年,這五年時間可以說是"我的大學",我每天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在工作間隙學習日本語和數理化,這五年是我向黃先生求教最多的五年,也是我的日語水平急速上升的五年。黃先生的故事,我也是在那五年裡一點點地知道的。後來在1982年,我有幸考中了日本文部省的全額獎學金,得以赴日深造,完成碩士和博士課程,這當中我的日語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得益於我的恩師那些年對我的孜孜不倦的教誨。

1975年的一天,我借用大隊部電話,與黃先生商量點私事,沒想到遭到工廠保衛科的關注,他們專門派人來到我的工組調查我的情況:這個人平時表現如何?為什麼電話裡說外國話?對方是誰?有什麼背景和可疑之處?他是不是間諜?幸而工組師傅實事求是,大力幫忙,說我學過日語不假,但不過是個書呆子,只懂看書和工作,別的什麼也不懂。最後保衛科只是給了我一個口頭警告:「今後不準在中國的土地上用日語說話!」。受到這次威脅後,我再也不敢在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練習日語了。

1976年是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年,那一年粉碎了「四人幫」,歷時十年的文革浩劫結束了。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撥亂反正,國民經濟發展很快,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七十年代末期,中國的普通公民也可以出國探親、移民了。黃先生遂成為陝西地區第一批拿到了中國護照的公民。在海外親友的幫助下,他攜帶家小,義無反顧地離開了這個生活了20多年的他鄉,移民國外,慢慢地和國內朋友失去了聯繫,再也沒有聽到他的消息了。

我永遠都懷念我的恩師黃先生!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與我的「考試人生」
    改革開放40年——1978:讓現實告訴未來在我的人生中,有三段關乎「學歷」的考試影響了我整個人生。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隨之而來的,有失落也有幸運,而我都經歷過。從影響人生程度看,其中三段關乎「學歷」的考試尤為緊要。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背後的故事浮現著獨特甚至「另類」,卻又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文革」中我成了一名工農兵大學生1965年我十二歲,趕上「文革」前最後一次「小升初」統一考試。與當時國際形勢有關,作文考題是「給胡志明伯伯的一封信」。
  • 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關係研究
    關於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關係,是研究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人們深入理解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熱點問題。這不僅是一個十分重大的歷史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理論問題。
  • 日語學習者必看!日語N1到N5差距有多大,每一級別都什麼水平?
    各位讀者老爺們大家好,我是佳利略,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日語學習者必看!日語N1到N5差距有多大,每一級別都什麼水平?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學習過日語,甚至有一些大佬們甚至3個月到4個月就拿到了N1的證書,這可以說是非常的厲害了,佳利略天資愚鈍,而且還懶,大概是通過一年半左右時間才把標日高級學完,但也是總算把N1拿下來了。但是今天我不會在這裡面說怎麼樣去考n1,或者考試的技巧什麼的,今天就是單純的去給大家介紹一下日語5個等級到底都有什麼樣的語言水平。
  • 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該試點經驗還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和推廣,這對改革我國的英語教學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章先生還積極投身於英語語法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著作等身,成績斐然。從1956年到上外,直至1987年離休,章先生在上外英語學院度過了31個春秋。其間兩度出任英語系副主任,並於1985年被評為教授。離休後,章先生依然心系學院,情牽上外,為上外英語學科建設奉獻心力、建言獻策。
  • 一個能同時學習英語和日語的節目,再不看就虧大發了!
    日本節目《關八英語傳話》在讓你在熟悉日本文化的同時,也能練習到英語聽力和口語。這個節目的嘉賓有六個人,三個地地道道的母語是英文的外國人,三個日本人中有英語好的,也有不好的。一個小tips:我們在看視頻時說是在學習日語、學習英語。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看了這種視頻其實就比如我們在森林裡聽小鳥叫,聽了你也不知道它在說什麼。所以比較好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如果你想通過它學習日語,但是你沒有基礎,那就先把日語五十音給學好。那我要是不想學日語只想學英語呢?
  • 91歲老軍人寫《戰爭回憶錄》:頭上炮彈殼伴隨我一生
    中新網長治7月7日電 題:91歲老軍人手寫《戰爭回憶錄》:頭上的炮彈殼伴隨我的一生  作者 楊靜 李卓華  參加過淮海戰役,獲得過二等功。91歲的老軍人黃增發有點耳背,記憶也模糊不清,但說起打仗時的故事和一起浴血奮戰過的連隊戰友,他記得清清楚楚。戰爭結束後,黃增發就開始整理資料,把自己的戰爭經歷寫成了一本回憶錄。
  • 《新文學史料》創刊40周年紀念會:中國新文學的回憶錄
    《新文學史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社辦刊物,刊名由茅盾先生題寫。自1978年創刊至今,已不間斷地出版四十年,總計出版162本。它已然成為五四以來中國新文學的一部大型「回憶錄」與「史料庫」。四十年前,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名家樓適夷、韋君宜、牛漢等帶頭創辦了這份以收集和保存五四以來文學史料為宗旨的刊物。
  • 開放大學試點轉型改革發展研究
    這一階段,北京開放大學改革發展的主要特徵是通過機構調整和課程資源建設努力爭取擴大學校自主辦學的自主權,為學校的深入轉型奠定探索實踐基礎。學校在新的機構調整中,通過研究借鑑國外開放大學的機構組成,打破了原有機構機制框架結構,按照學習者學習周期,重新組建了北京開放大學的內部組織機構。同時,創新網絡教學模式,建構了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 厲以寧先生對中國經濟學的探索和展望
    兩年前,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並頒授獎章。厲以寧先生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積極倡導者」名列其中,讓北大師生和校友都感到驕傲和自豪。此外,他還主持起草了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參與推動出臺了「非公經濟36條」以及「非公經濟新36條」,在國有林權制度改革、國有農墾經濟體制改革、低碳經濟發展、扶貧、教育投資與人力資源開發等很多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厲先生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和積極倡導者,是從思想上、理論上推動和引領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人物。
  • 臺灣同胞參與改革開放 推進祖國統一
    「這是我感覺全場參會嘉賓掌聲最為熱烈的一個段落。」鄭博宇說,「今後希望更多臺胞能夠參與改革開放進程,共同創造更大的奇蹟。」黃揚 潘清  40年改革開放歷程波瀾壯闊。  評論還稱,一個10多億人口的中國能夠完成使命,相信未來隨著網際網路極速發展,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會急起直追,全球一體化帶來國與國、地區與地區間的經貿往來漸趨緊密,亦是全面將世界帶到另一個高端層面,人類壽命因科技進步而延長,更能享受未來人生的真正樂趣。  《澳門日報》社論表示,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勇於嘗試,自主創新。
  • 改革開放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原標題:改革開放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這是對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總結,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偉大決心和戰略定力。
  • 上海改革開放40年|葉龍蜚:「一個圖章」機構設立始末
    澎湃新聞·請講欄目推出「上海改革開放40年」口述系列,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採訪了部分上海改革開放的政策制定者、執行者們講述上海改革開放那段激情澎湃的歷史。該系列文章將收錄於即將出版的《口述上海 改革開放》系列圖書中。
  • 人生再曲折,也不能停止前行的腳步!
    人生再曲折 也不能停止前行的腳步 ▼ 日語聽譯學習 ID:riyutingyixuexi 簡介:日語學習者聚集地,最硬核的日語乾貨。
  •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
    我打心眼兒裡感激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人才就難以流動;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外國企業來華投資,讓我們見識國際最先進的技術;我也不可能創辦一家民營企業,從而實現人生理想。 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了。
  •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相約改革開放...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近日在東視劇場唱響。《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牧羊曲》《大海啊,故鄉》《我愛你中國》《不忘初心》《新的天地》……一曲曲烙印著不同時代印記,風格多彩的歌曲陸續登臺,來自全國各地的歌唱藝術家以歌聲致敬歷史,用心聲唱響未來。熟悉的旋律,勾起人們對於崢嶸歲月的深切回憶。
  • 日語相關知識(日語單詞背誦內容及注意事項)
    現將各部分作用介紹如下:1)日文漢字顧名思義即為日語中的漢字,雖然眾所周知漢字由中國傳入日本,但是在日語中存在較多的與中文存在較大差異的漢字,即使外形相似或者意思相近相同,也不可以混淆使用。所以學習者必須要熟記並規範使用日文漢字。
  • 我的改革開放詞典:經濟篇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或許,你是改革大潮的親歷者;或許,你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又或許,你出生長大在新世紀,是改革開放成就的享有者。無論你是誰,對於改革開放40年間發生在家庭內外的各種變化,一定都有切身的感受。
  • 中國人學日語和日本人學漢語,到底哪個更難?
    大家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很多頭疼的問題,比如各種變形和敬語,心裡不免會覺得日語怎麼這麼麻煩?其實也有不少日本人在學習中文,他們心裡可能也都在抱怨,中文怎麼這麼難!但是大家還是會好奇,中國人學日語和日本人學漢語,這兩者誰更難一些呢?
  • 復旦教授金力談談家楨:有先生指路乃人生一大幸事—新聞—科學網
    ,實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彼時,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各學科迎來發展的春天。談家楨覺得這是中國遺傳學發展的機遇。他分析國際前沿進展,認為進化遺傳學是很好的切入點,並決定選拔學生進行遺傳學和數學的交叉培養。 「那時共選擇了4個學生,一個碩士生、三個本科生。」金力回憶說,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本科生,主攻進化遺傳學。
  • 紀念改革開放30年高端學術論壇暨《改革開放研究叢書》發布會
    謝壽光: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由福特基金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中國經驗—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高端論壇暨《改革開放研究叢書》發布會現在開始!我是福特基金會的首席代表,前任代表華安德先生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說是這套叢書的鼻祖。2007年,為了紀念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一起邀請中國國內知名研究人員的專業人士共同編寫這套叢書。內容涵蓋基金會這30年來的9個不同領域。這套叢書意義非凡,展現了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所走過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