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經濟學與形上學

2021-01-10 人民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授權 獨家連載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

馬克思因研究「資本」而起家,他最為經典的著作就是《資本論》。不過,由於馬克思對於「資本」的理解極其深刻而獨到,所以,要抓住他的深刻理解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什麼是資本呢?

按照布羅代爾的研究,「資本」這個詞早在12世紀至13世紀就已經出現,「它於1211年肯定已經問世」,「資本」這個詞,源自後期拉丁語caput,意思就是「腦袋」或者「頭部」;而這個詞源隱喻著:資本也就是運用腦袋來賺錢,而「這種繁衍不息的賺錢手段,我們通常稱之為資本」。

在梳理了對「資本」紛紜複雜的理解之後,布羅代爾引用別人的看法這樣說,「馬克思賦予該詞的明確的和排他性的含義:資本就是生產資料」——儘管布羅代爾不同意這樣的定義,但是,在最一般的意義上,或許馬克思本人並不一定會拒絕對「資本」作這樣的理解,而這就意味著,馬克思從來就沒有一般地反對過「資本」,特別是「作為生產資料的資本」;而這一點,從馬克思對蒲魯東的批評中就可以十分明確地看出。

蒲魯東認為,資本就是利潤和利息,而只要取消了利潤和利息,工人的合作社與合作勞動就會消滅資本;但是,在馬克思看來,倘若沒有了利潤,工人的合作社恐怕一天也存在不下去,而實際上,工人所缺乏的,恰恰也就是資本——「作為生產資料的資本」,因此,工人階級的鬥爭並不是簡單地「消滅資本」,而是如何利用資本為勞動和勞動者服務,即把資本從資本家的壟斷中解放出來。

恩格斯也曾這樣批評蒲魯東說:

他的工人永遠也無法籌集到必要的資本,否則他們就能同樣成功地獨自創業了;協作社所能帶來的費用上的節約,與巨大的風險相比根本不算一回事;(蒲魯東的——引者注)整個這一套辦法無非是希望用魔術把利潤從世界上清除而把利潤的所有生產者保留下來;這一切完全是施特勞賓人的田園詩,它一開始就排斥所有的大工業、建築業、農業等等;這些生產者只能承擔資產者的虧損,卻不能分享資產者的利潤——所有這一切,以及其他成百個明擺著的異議,他都由於沉醉於自以為是的幻想中而完全忘記了。

我們一定要記住:馬克思反對的不是作為生產資料的「資本」,而是「資本主義」——而且,記住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極為關鍵,而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馬克思主義精髓,恰恰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即共產黨人反對的是「資本主義」,而不是「資本」,更不是拒絕利用資本為中國的發展、為勞動者的生產活動服務。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不僅是資本家對資本加以壟斷和獨佔的一種制度,而且,在資本主義制度裡,「資本」主要也不是作為一種「生產資料」而存在。

那麼,馬克思所反對的「資本主義」究竟又是指什麼呢?

馬克思本人這樣深刻地指出:所謂資本主義,就是「買空賣空、票據投機以及沒有任何現實基礎的信用制度」。

而這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和「勞動」一樣被異化了,資本不再是生產資料,不再是任何現實的財富,相反,資本主義把一切現實的財富都剝奪(或者轉化)為想像的財富或者對於財富的想像——如果用一個中性的說法,這也就是把一切現實財富都轉化為「投資」。在這個意義上,資本家最初是作為「投資人」或者「投資者的代理人」而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他所擁有的並不是財富,而是「信用」或社會對他的「信任」,資產階級把宗教的虔信轉變為資產階級道德法則——「信用」,而「信貸」不過就是這種資產階級道德的外化機制而已。

在這個意義上,作為投資人和投資者代理人的資本家,其所扮演的角色一開始就確實很像銀行。但是,布羅代爾指出,公營銀行和私人銀行則是根本上不同的:在英格蘭銀行於1694年建立前,公營銀行只辦理存款和轉帳業務,不經營借貸或我們今天所說的有價證券業務。這些活動很早已屬於私營銀行的業務範圍。而指出這種區別是很關鍵的,它表明:私人銀行所建立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任何現實基礎的信用制度」,換句話說,私人銀行的信用並不是建立在生產與交換的現實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財富迅速增殖的空頭許諾之上,而這種許諾往往是不可靠的——這正如今天華爾街所發明的那些金融衍生物是不可靠的一樣。

「沒有任何現實基礎的信用制度」——這恰恰也正是資本主義制度根深蒂固的脆弱性所在。既然它所建立的信用制度是沒有任何現實基礎的,於是,在資本主義體制下,資本不再是生產資料,而成為財富自動增殖(通俗地說,就是「小錢生大錢」)的魔術,這樣一來,「資本」確實被異化了,它被從生產資料異化為「沒有現實基礎的信用」,但是,這種異化又恰恰將資本的含義追溯到了它的詞源、它起源時的隱喻——「頭腦」(caput)。

布羅代爾睿智地說,資本發展的歷史說明:腦袋終究比軀幹稍勝一籌,而這就是說,資本作為「對未來財富的許諾」,從根本上說是虛擬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虛擬經濟總是比實體經濟「稍勝一籌」;而當馬克思更為睿智地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乃是「頭足倒置」時,他的意思是說:如果把資本分為現實資本、貨幣資本和虛擬資本的話,那麼,資本家的銀行則總是把貨幣轉化為虛擬資本,而不是現實資本——生產資料,在這個意義上,「虛擬經濟支配實體經濟」,這恰恰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特徵。

於是,馬克思用如此高度凝練的句子來概括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同時指出這種批判的意義和限度所在:

為什麼意識形態家使一切本末倒置。

他們頭腦的產物不受他們支配。他們這些創造者屈從於自己的創造物。……還有個人說,我們要教會他們從頭腦裡拋掉這些臆想,這樣——當前的現實就會崩潰。

如果把資本理解為「利用頭腦賺錢」,把資本主義理解為缺乏現實基礎的信用制度,那麼,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馬克思的論斷: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形上學基礎上的「頭足倒置」的體制。而資本家階級之所以能夠攫取社會信用、之所以能夠獲得社會的信任,卻絕不是因為他們代表著先進生產力,而是因為他們能夠使人們相信:他們的投資行為是符合邏輯和數學的法則的,而這些法則卻是人們頭腦的產物。

勞動者對於資本家的信任、他們之所以不能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欺詐性,這與其說他們是受到資本家的支配,還不如說他們是受到了自己頭腦中的抽象法則的支配。這種被自己頭腦中的抽象法則所支配的狀態,類似宗教的狀態,因此,它被馬克思稱為「拜物教」的統治。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和交換,正是受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法則支配的,而這個法則的核心就是資本在流動中的擴張,是資本在投資中的積累,資本主義的生產與交換活動圍繞著資本的擴張進行,並服務於這個唯一目標,因此,它是資本擴張法則支配下的商品生產與交換。

但是,一切非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都不是這樣認為的。它們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與交換是受「市場」支配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領域裡,居於支配地位的「神」是市場的法則,而不是資本的法則。它們竟然還天真地認為:市場的運行完美體現了數學和邏輯的法則。因此,馬克思方才這樣說,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基礎是形上學,資產階級經濟學是依據數學、邏輯學和語言學的原理來描述現實的——它採用的那些範疇都是極其抽象的,是現實中根本就找不到原型的,是難以理解的「象形文字」。康德所發明的「先天綜合判斷」支配著資產階級經濟學,並成為這門學問的真正基礎。「邏輯學是精神的貨幣,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價值」。

康德的傳記作家庫恩曾經說,康德反對用數學的方法來研究哲學,卻又認為數學可以有效應用在哲學裡。他區別了邏輯的矛盾與力的真實衝突。

相關焦點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記得我在學校學習馬哲的時候,對「形上學」的解釋是:「形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但它實際上是後來的引申義。要想了解形上學到底是什麼意思,就要讓我們追根溯源從它誕生時說起。形上學的英文是Metaphysics,古希臘文是τ μετ τ φυσικ,拉丁文是metaphysica。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但隨後,它又因為引入信仰需要導致了異化演變,如同中國形上學傳統一樣浸潤著各種源於非認知需要的魅惑。從這裡看,當前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其實是自敗性的:倘若復魅,就會在扭曲存在問題的非科學道路上越走越遠;如果祛魅,又將回歸如實探究存在問題的科學存在論,而不再成為形上學了。
  • 形而上者與形上學,是什麼意思?
    老子「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處於道的層次,比層次處於器的形而下,層次更高,形而上是個褒義詞。形而上,即使不能看成褒義詞,但至少也不會是個貶義詞。但自從有了「形上學」這個詞之後,在現代普遍的中國人看來,形而上就成了一個貶義詞。若有誰給你下個形上學的結論,那就絕不是在表揚你,而是認為你只看形式不看實質。
  • 邏輯思維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我們怎麼來研究形上學,怎麼定義形上學的基礎?我們又怎麼把「什麼』是』什麼」這種判斷的句子抽象成一個概念呢?這時候,亞里斯多德出現了,他看到了巴門尼德和柏拉圖的研究,發現了無論把什麼東西從哲學研究裡抽離出去都仍然存在於哲學中的那種東西。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中國普通老百姓口中的「形上學」與其命名起始定義雖然有關聯,但其實相去甚遠。「形上學」作為一個哲學詞彙,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貼切的舶來品翻譯。哲學詞彙的翻譯相對於那些一般國內沒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譯,要麻煩許多。因為哲學本來就是概念、定義、思考的學問,如果詞彙不能精準,很容易導致思緒混亂,所以哲學詞彙的翻譯應該是更注重「信達雅」的一類。
  • 宋惠昌:打破形上學的思維怪圈
    形上學概念的這個用法,在現代的學術文獻中,經常見到;但是,在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形上學概念的原來含義,逐漸改變了。比如說,在近代以來的哲學著作中,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中,形上學概念的含義,與上面所說的已經不同了,它經常是作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概念來使用的。
  • 形上學的繪畫及建築影響
    而「形上學」,則是代表那些對存在的本質的非經驗性的哲學研究,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去研究不能直接透過感知而得到答案的問題。 形上學體現的就是這種「刨根問底」的精神,追求問題的最根源,最抽象的答案。 形上學對於藝術的影響
  • 什麼是「形上學」?
    今天路上聽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才知道原來是的他提出來的。這裡順便說一下什麼是「形上學」?因為這概念很多人不太清楚,「第一推動力」也跟它有關係。一、形上學「形上學「英文單詞叫「Metaphysics」,是由兩個詞「meta(在什麼之後) 」和「physics(物理學)」組成的,連在一起就是「在物理學之後」的意思。這是在後來學者整理亞里斯多德的一些手稿時,發現它們很難被歸入「自然之學」或「物理學」的類別中,是更抽象更根本更基礎的東西,就把它歸為新類。
  • 亞里斯多德與形上學的存在—神—學構造問題
    須要注意的是,當海德格爾宣稱形上學就其本質而言是存在—神—學時,他並不是像17世紀德國學院形上學(Schulmetaphysik)將形上學劃分為研究普遍存在的一般形上學(metaphysica generalis)和研究神、世界、靈魂這些超感性存在者的特殊形上學(metaphysica specialis)那樣認為形上學是把存在論和神學作為兩個相互獨立的「子學科」納入到自身當中,而是強調這兩個維度之間存在著內在關聯
  • 海德格爾的《尼採》:形上學的終結者與強者的悲觀主義
    尼採宣告「上帝死了」終結了形上學,在海德格爾眼中,尼採的「超人」是超越形上學的嘗試,是強者的悲觀主義。在海德格爾講座的《尼採》中,尼採是最後一個形上學哲學家,也是形上學最後的犧牲品01悲觀主義是虛無主義的預備形式
  •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這裡我僅代表我個人的意見,不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意義。我這裡所說的形上學與我們平常在馬哲裡面學到的不一樣。讀到了這裡引發我們應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形上學重建者-康德(1)究竟什麼是形上學,與我們平常所接觸的形上學有什麼不同?
  • 伊夫-夏爾·扎卡《霍布斯的形上學決斷:政治學的條件》
    然而本書旨在揭示,霍布斯的思考並不止於政治哲學,要為其倫理-政治哲學的諸多論述找到一個更為終極的「道」,必須返歸霍布斯的形上學,這一方向的研究,在整個霍布斯研究當中相當欠缺。本書作者富有洞見地揭明,《利維坦》《論公民》《論人》等作品討論的倫理-政治問題,其實是以霍布斯獨特的分離的形上學為基礎——分離的形上學關涉人與世界關係的新定義,涵蓋從感覺理論到對語言推理的高層次論述的所有內容。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形上學與辯證法的融合段】
    這就是辯證法和形上學的區別。辯證法與形上學,是一種方法論,兩者都是源於我們對物質存在於宇宙中的狀態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物質與物質之間是否存在著聯繫的判斷而產生出來的。物質的運動,變化和聯繫就是辯證法的物質依據,而物質的靜止,不變和孤立就是形上學的物質依據。靜態與動態,就是辯證法與形上學兩者的根本區別,我們首先分析靜與動的關係。
  • 雷思溫《敉平與破裂:鄧·司各脫論形上學與上帝超越性》
    敉平與破裂 鄧·司各脫論形上學與上帝超越性雷思溫 著定價:78.00,平裝,509頁ISBN:9787108066558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3月雷思溫 1983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外國哲學教研室講師
  •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以及道德、政治和宗教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Rationalist metaphysics)    認識論關心我們如何認識真實的東西,形上學關心什麼是真實的東西,兩者之間必然存在相互影響。因此,正如理性主義者在認識論上存在相同點,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在形上學上的共同之處。
  • 形上學在牛頓力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形上學在牛頓力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7年11月14日 17:57 來源:《求實》 作者:羅詩裕 周小方 邵明珠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怎樣看待形上學,及其它與哲學、自然科學三者關係淺談
    有人混淆了這個概念,老用哲學來解釋具體事物,甚至搬出千年古人的某句話,就認為古人早就洞悉了具體科學的特殊規律,現在科學研究只是進一步證明了古人的道理,這就是本末倒置、形上學了。世界對「形上學」定義本身也還有爭議。
  • 用形上學的觀點看問題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第一次聽到「形上學」這個詞是在讀高中的時候,高中思想政治課本的哲學部分,是我在求學的過程中第一次觸及哲學。當時覺得哲學真的很難理解,老師也沒怎麼能搞得明白。很多人對哲學的印象不好,我認為就是高中的這種情況造成的。
  • 日常對象:從科學主義形上學到常識本體論
    對於這些論證的爭論如今方興未艾,其中的主要質疑是這些論證往往基於研究形上學的科學主義立場,而這一立場值得商榷。本文嘗試梳理這一爭論,並進而試圖不基於科學主義立場來提出一個拒斥日常對象存在的論證。  關鍵詞:常識/科學主義形上學/元形上學/模糊性/本質/common sense/scientistic approach to metaphysics/meta-metephysics/vagueness/essence  標題注釋:上海交通大學青年人才科研能力培育專項項目
  • 南哲思享|代玉民:邏輯分析可以取消形上學麼——論馮友蘭對邏輯...
    例如,句子3b「這本書是講非洲的」與句子3a「A先生訪問了非洲」雖在形式上類似,但卻有原則性的區別:「句子3a對非洲有所斷定。句子3b,是相類似的,似乎對非洲有所斷定,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那本書裡,所論述的並不是非洲的一種性質,因為一個人可以知道有關非洲的一切事情,而對那本書卻毫無所知。包含在這本書裡的僅僅是『非洲』這個詞的一種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