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授權 獨家連載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
馬克思因研究「資本」而起家,他最為經典的著作就是《資本論》。不過,由於馬克思對於「資本」的理解極其深刻而獨到,所以,要抓住他的深刻理解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什麼是資本呢?
按照布羅代爾的研究,「資本」這個詞早在12世紀至13世紀就已經出現,「它於1211年肯定已經問世」,「資本」這個詞,源自後期拉丁語caput,意思就是「腦袋」或者「頭部」;而這個詞源隱喻著:資本也就是運用腦袋來賺錢,而「這種繁衍不息的賺錢手段,我們通常稱之為資本」。
在梳理了對「資本」紛紜複雜的理解之後,布羅代爾引用別人的看法這樣說,「馬克思賦予該詞的明確的和排他性的含義:資本就是生產資料」——儘管布羅代爾不同意這樣的定義,但是,在最一般的意義上,或許馬克思本人並不一定會拒絕對「資本」作這樣的理解,而這就意味著,馬克思從來就沒有一般地反對過「資本」,特別是「作為生產資料的資本」;而這一點,從馬克思對蒲魯東的批評中就可以十分明確地看出。
蒲魯東認為,資本就是利潤和利息,而只要取消了利潤和利息,工人的合作社與合作勞動就會消滅資本;但是,在馬克思看來,倘若沒有了利潤,工人的合作社恐怕一天也存在不下去,而實際上,工人所缺乏的,恰恰也就是資本——「作為生產資料的資本」,因此,工人階級的鬥爭並不是簡單地「消滅資本」,而是如何利用資本為勞動和勞動者服務,即把資本從資本家的壟斷中解放出來。
恩格斯也曾這樣批評蒲魯東說:
他的工人永遠也無法籌集到必要的資本,否則他們就能同樣成功地獨自創業了;協作社所能帶來的費用上的節約,與巨大的風險相比根本不算一回事;(蒲魯東的——引者注)整個這一套辦法無非是希望用魔術把利潤從世界上清除而把利潤的所有生產者保留下來;這一切完全是施特勞賓人的田園詩,它一開始就排斥所有的大工業、建築業、農業等等;這些生產者只能承擔資產者的虧損,卻不能分享資產者的利潤——所有這一切,以及其他成百個明擺著的異議,他都由於沉醉於自以為是的幻想中而完全忘記了。
我們一定要記住:馬克思反對的不是作為生產資料的「資本」,而是「資本主義」——而且,記住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極為關鍵,而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馬克思主義精髓,恰恰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於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即共產黨人反對的是「資本主義」,而不是「資本」,更不是拒絕利用資本為中國的發展、為勞動者的生產活動服務。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不僅是資本家對資本加以壟斷和獨佔的一種制度,而且,在資本主義制度裡,「資本」主要也不是作為一種「生產資料」而存在。
那麼,馬克思所反對的「資本主義」究竟又是指什麼呢?
馬克思本人這樣深刻地指出:所謂資本主義,就是「買空賣空、票據投機以及沒有任何現實基礎的信用制度」。
而這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和「勞動」一樣被異化了,資本不再是生產資料,不再是任何現實的財富,相反,資本主義把一切現實的財富都剝奪(或者轉化)為想像的財富或者對於財富的想像——如果用一個中性的說法,這也就是把一切現實財富都轉化為「投資」。在這個意義上,資本家最初是作為「投資人」或者「投資者的代理人」而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他所擁有的並不是財富,而是「信用」或社會對他的「信任」,資產階級把宗教的虔信轉變為資產階級道德法則——「信用」,而「信貸」不過就是這種資產階級道德的外化機制而已。
在這個意義上,作為投資人和投資者代理人的資本家,其所扮演的角色一開始就確實很像銀行。但是,布羅代爾指出,公營銀行和私人銀行則是根本上不同的:在英格蘭銀行於1694年建立前,公營銀行只辦理存款和轉帳業務,不經營借貸或我們今天所說的有價證券業務。這些活動很早已屬於私營銀行的業務範圍。而指出這種區別是很關鍵的,它表明:私人銀行所建立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任何現實基礎的信用制度」,換句話說,私人銀行的信用並不是建立在生產與交換的現實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財富迅速增殖的空頭許諾之上,而這種許諾往往是不可靠的——這正如今天華爾街所發明的那些金融衍生物是不可靠的一樣。
「沒有任何現實基礎的信用制度」——這恰恰也正是資本主義制度根深蒂固的脆弱性所在。既然它所建立的信用制度是沒有任何現實基礎的,於是,在資本主義體制下,資本不再是生產資料,而成為財富自動增殖(通俗地說,就是「小錢生大錢」)的魔術,這樣一來,「資本」確實被異化了,它被從生產資料異化為「沒有現實基礎的信用」,但是,這種異化又恰恰將資本的含義追溯到了它的詞源、它起源時的隱喻——「頭腦」(caput)。
布羅代爾睿智地說,資本發展的歷史說明:腦袋終究比軀幹稍勝一籌,而這就是說,資本作為「對未來財富的許諾」,從根本上說是虛擬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虛擬經濟總是比實體經濟「稍勝一籌」;而當馬克思更為睿智地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乃是「頭足倒置」時,他的意思是說:如果把資本分為現實資本、貨幣資本和虛擬資本的話,那麼,資本家的銀行則總是把貨幣轉化為虛擬資本,而不是現實資本——生產資料,在這個意義上,「虛擬經濟支配實體經濟」,這恰恰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特徵。
於是,馬克思用如此高度凝練的句子來概括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同時指出這種批判的意義和限度所在:
為什麼意識形態家使一切本末倒置。
他們頭腦的產物不受他們支配。他們這些創造者屈從於自己的創造物。……還有個人說,我們要教會他們從頭腦裡拋掉這些臆想,這樣——當前的現實就會崩潰。
如果把資本理解為「利用頭腦賺錢」,把資本主義理解為缺乏現實基礎的信用制度,那麼,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馬克思的論斷: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形上學基礎上的「頭足倒置」的體制。而資本家階級之所以能夠攫取社會信用、之所以能夠獲得社會的信任,卻絕不是因為他們代表著先進生產力,而是因為他們能夠使人們相信:他們的投資行為是符合邏輯和數學的法則的,而這些法則卻是人們頭腦的產物。
勞動者對於資本家的信任、他們之所以不能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欺詐性,這與其說他們是受到資本家的支配,還不如說他們是受到了自己頭腦中的抽象法則的支配。這種被自己頭腦中的抽象法則所支配的狀態,類似宗教的狀態,因此,它被馬克思稱為「拜物教」的統治。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和交換,正是受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法則支配的,而這個法則的核心就是資本在流動中的擴張,是資本在投資中的積累,資本主義的生產與交換活動圍繞著資本的擴張進行,並服務於這個唯一目標,因此,它是資本擴張法則支配下的商品生產與交換。
但是,一切非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都不是這樣認為的。它們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與交換是受「市場」支配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領域裡,居於支配地位的「神」是市場的法則,而不是資本的法則。它們竟然還天真地認為:市場的運行完美體現了數學和邏輯的法則。因此,馬克思方才這樣說,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基礎是形上學,資產階級經濟學是依據數學、邏輯學和語言學的原理來描述現實的——它採用的那些範疇都是極其抽象的,是現實中根本就找不到原型的,是難以理解的「象形文字」。康德所發明的「先天綜合判斷」支配著資產階級經濟學,並成為這門學問的真正基礎。「邏輯學是精神的貨幣,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價值」。
康德的傳記作家庫恩曾經說,康德反對用數學的方法來研究哲學,卻又認為數學可以有效應用在哲學裡。他區別了邏輯的矛盾與力的真實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