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要點:
羊肉的羶味來自於脂肪酸,跟羊的飼養環境無關。
查證者:雲無心丨食品工程博士
俗話說:「冬吃羊肉賽人參」,最近,隨著寒潮席捲全國,羊肉開始進入消費旺季,價格更是一路漲不停。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份,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羊肉均價為72.26元/公斤,環比上升4.6%,同比上升6.0%。網友驚呼:「羊貴妃」又回來了!
說到羊肉,人們總是會談到羶味,有的人因為羶味而討厭它,但有的人則覺得羶味是羊肉不可缺少的特色。
關於羶味的形成,有專家稱,草原上散養的羊基本上是沒有羶味的,但如果圈養的環境不衛生,比較潮溼,公羊身上就會有一股獨特的味道,然後通過皮膚吸收到肉裡,羊肉就有了羶味。人長時間不洗澡也有味道,羊也是如此。總之,羊肉有羶味,不是羊本身的問題,而是環境造成的。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並不靠譜。其實因為關於羊肉的羶味,已經有了很多研究。
羊肉的羶味來自於脂肪酸
動物肉的風味很大程度上由其脂肪酸決定。跟豬肉牛肉等其他肉類相比,羊肉有較多的支鏈脂肪酸,其中的4-甲基辛酸、4-乙基辛酸和4-甲基壬酸,被科學家們認為是羊肉羶味的主要來源。這些支鏈脂肪酸形成穩定的絡合物或者締合物,從而產生了羶味。
有許多研究檢測過不同羊肉中這些「羶味脂肪酸」的含量,跟人們感受到的羶味有很好的相關性。如山羊肉中的含量比綿羊的高;公羊肉中的含量比母羊的高;成年羊的肉中含量比羔羊的高;閹羊和未閹羊在小的時候差不多;長大了閹羊的羶味就要更低……
除了羊的種類,飼料對羊肉的羶味也有顯著影響。在不同的研究中,玉米飼料、豆粕飼料等不同種類的飼料,以及飼料中添加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都會對這些「羶味脂肪酸」的含量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羊肉的味道。
當然,對消費者來說,並不需要通過這些知識去選擇羊肉——直接聞聞羶不羶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追究它為什麼羶。對於養殖戶來說,了解羶味的來源,就可以有意識地去採取降低羶味的措施,也就很有價值了。
羊肉並不「賽人參」
許多人喜歡說「羊肉營養豐富」「冬天吃羊肉驅寒」,甚至有「冬吃羊肉賽人參」的說法。
從科學的角度,這些說法都屬「隨口一說」,並沒有什麼科學證據來支持。比如「賽人參」的說法,網上一搜,還有「XX蘿蔔賽人參」「小暑黃鱔賽人參」「XX豆腐賽人參」等等。至於「驅寒」,因為羊肉涼了以後風味和口感都會變差,所以常見的都是熱氣騰騰的吃羊肉——哪種食物這麼吃,都會有「驅寒」的作用。
羊肉作為一種紅肉,非常優質。跟豬肉、牛肉一樣,它除了富含優質蛋白,也是鐵和鋅的優秀來源,含量較高,且容易被人體吸收。
但從營養角度看,它也沒有比豬肉、牛肉更優越,作為食物來說,它特有的風味和口感,是它有別於豬肉牛肉的地方。
至於有人認為,吃羊肉會上火。其實,在現代醫學中並沒有「上火」這個概念,在傳統醫學典籍中也沒有這個說法。因此,它基本上只是一個「民間概念」,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大家習慣性的把各種不適的症狀都稱為「上火」。各種常見的「上火症狀」的產生原因相差迥異,比如食物過敏、維生素缺乏都可以引起,跟吃不吃羊肉沒有直接關係。
本文編輯:connerliu
點擊騰訊新聞APP搜索框,查看【較真榜】,每日最熱闢謠科普一網打盡。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