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黃河危機,從入海口到河南斷流226天,原因為何?

2020-09-10 史海孤雁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孕育了延續至今的中華文化和無數華夏兒女。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黃河似乎永遠都是氣勢磅礴,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黃河經常會出現斷流的情況。

從1972年開始到1999年,黃河平均每四年就要斷流一次,尤其是在1997年的時候,黃河出現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斷流,從入海口到海南斷流長達226天,這似乎跟我們印象中的黃河完全不一樣,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來自天然的影響

黃河流域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其重要性和歷史地位不言而喻,對於我國來說,黃河就是民族精神的象徵。

黃河一共有三個源頭,全長5464公裡河道流經的流域面積達到了七十五萬平方公裡,是我國的第二長河,而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一路經過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最終在山東匯入大海。

在黃河從青藏高原到匯入大海的過程中,需要經過一個極為特別的地方,那就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橫跨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多個省份,不難看出,它橫跨的省份跟黃河的流域是重疊的。

而黃土高原上植被稀少,而且全是黃土,黃土被常年風化之后土質變得鬆軟呈現沙狀,很容易被河水「帶走」,其實黃河從高原上下來的時候是青色的水,而路過黃土高原後就變成了黃色的水。

大量攜帶泥沙的河水路過平原地區水流緩慢,無法帶動泥沙,泥沙就會不斷積累形成地上河,高隆的河床會吸收大量河水,如果是乾旱季節的話,很有可能會出現斷流的情況。

恰巧,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太陽的輻射增強,這導致地球不斷升溫。尤其是在90年代中期,當時太陽黑子非常活躍,使雨水集中在了長江中下遊,華北地區極為乾旱,而黃河的大斷流就是在這段期間。

來自人為的破壞

除了天然方面的影響,人為對黃河造成的影響更大。黃河所流經的地區大都是農業生產區,農業用水極為嚴重,黃河所消耗的河水大都用在了農業上,其用水總量達到了總消耗的90%,而當時用水的成本極低,甚至有些地方私自引水用水,河水來的簡單,人們完全不會考慮節約用水。

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安定的生活讓我國人口極速擴張,尤其是黃河流域農業較為發達的地區,人口增多之後,用水量也大增,有數據統計,在新中國剛成立後的五十年代,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年均耗水量是122億立方米,而到了九十年代,這個數字上漲到了300億立方米,在用水量不斷上漲的同時,降水量卻在不斷下降。

前面曾經提到過,黃土高原的存在對黃河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實黃土高原最早的時候也有著茂密的森林,可後來遭到了濫砍濫伐,才有了後來「光禿禿」的黃土高原,人們的過度砍伐是最大「兇手」之一。

還有,早年間,我國疏忽了對於黃河的管理,在種植季節需要大量水資源灌溉,各地區都出現了水資源不足的情況,此時經常會出現上遊堵水灌溉導致下遊無水可用的情況。此舉不僅使各地區之間的關係惡化,而且也讓加劇了下遊水資源匱乏的程度。

行動起來,拯救黃河

行動起來,拯救黃河」,這是在1998年的時候,由我國中科院和中工院163位院士聯名發出的呼籲。眼看我國因為管制體制的不完善,導致黃河斷流的情況不斷加劇,我國的棟梁之才們終於坐不住了,站出來聯合發聲。

一百六十多位院士的聯名呼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黃河斷流的情況很快就受到了國家的重視,1998年的12月,我國頒布了《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這也是我國七大流域中的第一例。1999年3月,第一份調度指令下來了,經過調度之後,僅僅十天,黃河就全線恢復過流。

自從我國實行黃河水量統一調度之後,也曾出現過八個特枯來水年,其來水量甚至比大斷流的1997年還要嚴重,即便如此,還是沒有出現過斷流的情況。自從我國實行統一調度以來,黃河已經連續二十一年沒有出現斷流的情況,為沿途的地區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

要知道,黃河流經的河南、山東等地區都是我國的糧食大省,如果這些省份的糧食生產出現了問題,全國的糧食儲量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每逢乾旱的年頭,相關部門就會從其他河域引流過來「接濟」黃河,累計跨流域調水達到了210億立方米

自從我國加強了對於黃河的管理以來,黃河的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比如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溼地的明水面積從原來的15%增加到了如今的60%鳥類的種類也增加到了368種,而且,對於黃河統一調度的成功,也為我國正確治理其他河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

小結: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這幾句歌詞曾經感動了無數人,人們都知道黃河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精神方面的支柱,也是我國很多地區供水的主要來源,也因此被譽為「母親河」,可天下大多人都是「不孝子孫」,並沒有好好愛護自己的母親,如果你看完了我上面的內容就會發現,黃河之所以會斷流,歸根結底還是人類造成的。

你看啊,通過國家的統一調度之後,即便遇到了更加乾旱的年代,黃河還是沒有斷流,這說明了什麼?這些事情大家本來都可以做好,卻偏偏都不願意做。

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精神的支撐遠比當下的蠅頭小利重要,無論是果園還是田地,都是需要大量用水的,這點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為了自己用水而導致黃河斷流,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國沒有統一調度的話,繼續放任斷流,黃河會發展成什麼樣?會不會徹底斷流呢?

相關焦點

  • 黃河入海口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城市?
    它以利津為頂點,北到徒駭河口,南到小清河口,呈扇狀三角形,面積5,450平方公裡。 二、黃河入海口為何沒有大城市? 1、開發歷史短 黃河歷史上多次改道,河口位置不穩定。
  • 黃河斷流不稀奇,那長江會斷流嗎?有說長江也曾兩次斷流,真的嗎
    大多數朋友都聽到過黃河斷流的事情,從1972年開始到1996年的25年間,有19年黃河都出現了斷流現象,平均4年3次斷流,1987年後甚至連年出現斷流現象
  • 青年作家徒步黃河:從黃河入海口到三江源(圖)
    青年作家徒步黃河:從黃河入海口到三江源(圖) 2019-11-11 12:24: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房家梁 責任編輯:房家梁
  • 黃河入海口 (86)
    《找不著北》系列之八十六     11月2日   星期五     晴  輕度霾    6--19度  (第62天)
  • 黃河刀魚的「困局」:40年前0.9元/斤,如今「有市無價」!
    黃河刀魚普遍偏小,多在半斤以下,外形類似白條或翹嘴,不難辨識。黃河刀魚肉質肥嫩,清理乾淨後,可剁碎捏包成魚丸、魚餡水餃,加工成的風味刀魚罐頭頗受當地人的喜歡。建國初期,黃河入海口水域是刀魚的重要聚集水域,數量多、密集,每次捕撈可收穫數千斤。東平湖附近水域年產量曾達到1500噸。
  • 任性黃河不專一,想怎走就怎走,東營入海口太短暫,形成才150年
    有句唐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大家都知道,但這入海流之處在哪裡呢?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9月自駕遊來到了山東北部的東營,這裡就是現在的黃河入海口處,但這個入海口並不是唐朝「入海流」的那處描寫之地。
  • 黃河魛魚消失幾十年後重現,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聽聞黃河入海口發現了黃河魛魚成年活體,雖遠在千裡之外,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環境監測站站長王佔海也感到十分高興:「我們的母親河水環境有所改善了。」黃河魛魚曾經是活躍在黃河下遊和入海口的一種魚類,因為其肉質鮮美而成為頂級食材,一度受到追捧成為餐桌上的寵兒。
  • 在黃河入海口,中國的陸地每天都在增加!
    黃河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河水多年平均含沙量達每立方米37千克,在下遊淤積形成華北平原。大量泥沙隨黃河水注入大海,入海口的陸地每天都在增長,黃河三角洲的形狀每天都在改變。1992年,黃河入海口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黃河入海口,黃河像條龍,綿延五千公裡,百折不撓終入海
    黃河入海口石碑而且夜宿黃河邊,感受了鳥鳴夜更幽的意境。遊客中心前停車場小樹林到了遊客中心,換乘景區觀光遊覽車,全程大約20多公裡,50多分鐘,分五六個小景點,可以隨上隨下,南線:遊客中心(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鳥島——舟遊白鸛湖——黃河故道·天然柳林—
  • 黃河入海口,形成黃河沿岸唯一天下奇觀,遊客紛紛表示從未見過
    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養育了無數的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對她的讚嘆歌頌就沒有停止過,無論是對於它的「養育之恩」,還是對於黃河及黃河兩岸的無限風光,總是引起文人雅士的靈感,最讓人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李白的那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為什麼是黃河?
    圖:「浪淘沙」黃河流出桃花峪,便進入了平原,開啟了入海前的最後一程。由河南桃花峪到山東東營,這是黃河的下遊河段。圖:黃河入海口擺動 (圖片來自NASA)離開了兩岸峽谷的束縛,黃河在華北平原上舒展開,河道寬淺平緩,河水流速減慢,泥沙開始沉降堆積。
  • 黃河斷流將成為季節性河流可能性增加
    前言黃河中上遊過度開發水利資源,使黃河下遊山東河段斷流,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了。這三大地區的年降水量均在400mm以下,而蒸發量高達到2700mm,黃河能衝出重圍,真乃英雄也。黃河還使寧夏平原成了塞上江南,有了天下黃河富銀川之說了。
  • 黃河入海口河段凌情平穩 淌凌密度近20%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2日訊 從1855年黃河改道由東營入渤海,至1955年的一百年間,平均三年半就有一年發生凌汛災害,山東也一直被列為黃河凌汛災害的重災區。66年前的新年正月,黃河就發生了一次凌汛,凌汛決口,冰摧浪湧,處在黃河入海口的利津縣三個村莊已經被洪水漫過,數萬群眾陷入險境,但在山東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山東卻創造了一次治黃史上的奇蹟。目前,寒潮退去,溫度回升,黃河入海口河段凌情平穩,部分河段封河長度達到三分之二。
  • 絕跡多年,黃河出現成年活體刀魚,系21世紀首現
    近日,黃河水利部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1世紀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的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魚卵經孵化在東平湖或黃河河道內育肥之後,再沿黃河順流而下入渤海生長和越冬。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黃河徑流斷流影響以及人工捕撈影響,黃河魛魚資源日趨減少,至本世紀初已無捕獲記錄。伊洛河即洛河,古稱雒水,黃河右岸重要支流。
  • 博物館探秘,黃河入海口有一座文化館,是了解黃河文化的好地方
    大河即黃河,西起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一路天馬行空,波濤滾滾,時而激流勇進,時而水波不興,在中國北方揮毫潑墨,洋洋灑灑寫下一個大大的「幾」字後,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融入三面環陸的渤海灣。東營是座年輕的城市,從1983年設市到現在,只有36年歷史。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東營蒙其眷顧受其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黃河文化。
  • 黃河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為什麼沒有長三角和珠三角發達?
    從世界範圍來看,許多大江大河的中下遊平原地區,往往是人口密集、城市眾多、經濟發達的區域,比如長江、珠江、黃河、恆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和萊茵河等河流的中下遊平原地區都是如此。河流的入海口位置通常由於泥沙的沉積,而形成地勢低平的三角洲地貌,河流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往往可能會成為河流流域內社會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比如我國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兩個區域。
  • 黃河的泥沙遲早會填平渤海,能不能將黃河改道解決這一問題?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長河,雖然水量不大,但由於途徑黃土高原而攜帶了大量泥沙,因此黃河的造地能力絕對是世界第一。目前位於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面積每年都在擴大,而接納黃河的渤海面積則每年都在減小,如此下去,渤海遲早會被黃河填平,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黃河入海口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陸地,如今已是5A級景區
    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黃河口生態旅遊區位於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地域,區內擁有河海交匯、溼地生態、石油工業和濱海灘涂景觀等黃河三角洲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資源。當地的政府部門在很早就開始準備景區評選5A級景區的工作。
  • 黃河入海口 | 黃河入海口/黃河文化館/清風湖/網紅抽油機大巴兩日遊
    黃河從這裡入海形成海河交匯的奇觀黃河入海口/黃河文化館/清風湖/網紅抽油機大巴兩日遊發團日期:8月22、29日參團價格:,入門後目之所及便是一口按照1:1的比例複製的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走進了「壯美黃河」展廳。
  • 黃河入海口文蛤 - 全景山東 - 魯網
    黃河入海口文蛤——「品味山東——全國名博齊魯行」系列評論  作者:荊棟山  文蛤俗稱花蛤,是東營沿海一帶特有的蛤類。萬裡黃河東入海,河海交匯為文蛤帶來豐富的餌料,黃河入海口地區也是全國三大文蛤生產基地之一。當地文蛤個大體肥,肉質白嫩細膩。含有大量鈣、鐵、鋅等微量元素,並富含多種胺基酸,是高級滋補品。食用時加水慢煮,不加任何佐料,味道清香可口,奇鮮無比。  文蛤的外殼也是一寶。東營的文蛤較青島花蛤皮厚殼硬,花紋亮麗,非常適合製造精美的貝雕工藝品,還可作化妝品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