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幾何形狀

2021-01-15 環球科學

蜜蜂會建造正六邊形緊密排列的蜂巢,生物組織的上皮細胞也會緻密排布以保護整個器官。這些細胞是像上下一樣粗細的稜柱那樣整齊排列?還是像粗細不同的稜錐交替排列呢?又或許,這些上皮細胞並非像規則的幾何體那樣尖銳,才能保持柔軟與彈性?


生物體的上皮細胞可能是稜柱狀(prism)或稜錐狀(frustum)。| 圖片來源:DOI: 10.1038/s41467-018-05376-1


西班牙塞維亞大學分子生物學系與塞維亞生物醫藥研究所(IBiS)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發現:隨著生物組織彎曲程度增加,在稜柱與稜錐結構之外,大自然還採用了一種更為獨特的幾何形狀,來解決上皮細胞的空間排布問題。


這種幾何體類似於稜柱,上下底面平行,每個面都是多邊形,然而一個三角形會沿著一個頂點將稜柱劈開,使得上下底面邊的數量不同,且在兩個底面之間出現一個頂點。另外,這種幾何體的表面可以彎曲,或凹或凸。由於形狀類似於甲殼蟲背部盾形的角質鱗片(scutum/scutellum),這種幾何體被命名為盾形體(scutoid)。


圖中的盾形體(scutoid)一個底面有五條邊,而另一個底面有六條邊,三角形沿著一個頂點將稜柱劈開,形成類似於甲殼蟲背部角質鱗片的盾形結構。| 圖片來源:DOI: 10.1038/s41467-018-05376-1


科學家們最初是在用沃羅諾伊圖(Voronoi diagram)計算機模擬細胞的空間排布時,發現這種尚未被數學家命名的幾何體的。


二維歐幾裡得平面上的的沃羅諾伊圖:給定一系列點,平面上到任意一個給定點的距離小於到其他給定點距離的點的集合,組成一個沃羅諾伊原胞(Voronoi cell),每一個原胞為凸的多邊形,原胞邊界上的點到最近鄰兩個給定點的距離相等。沃羅諾伊圖是由俄國數學家格奧爾吉·沃羅諾伊(Georgy Voronoy)建立的空間分割算法,也被稱為狄利克雷鑲嵌(Dirichlet tessellation)。凝聚態物理中的維格納-賽茨原胞(Wigner–Seitz cell)也是一種沃羅諾伊鑲嵌。| 圖片來源:Wikipedia


他們用管狀的表皮結構來模仿生物器官中上皮細胞的排布。首先,給定散布於管的內表面上的一系列點,由此生成沃羅諾伊圖;然後將內表面上給定的點投影到外表面,同樣在外表面上生成沃羅諾伊圖。結果發現,內外表面上的沃羅諾伊圖形狀並不相同。這是因為,點從內表面投影到外表面的過程中,儘管沿著管的軸線方向,兩點間的距離保持不變,沿著橫截面方向,兩點間的距離卻放大了。不同方向上投影距離的變化不一致,這導致生成的沃羅諾伊原胞並不具有對稱性。


用管狀的表皮結構模擬生物體上皮細胞的排布。可以看見,內外表面的沃羅諾伊圖形狀並不相同。| 圖片來源:DOI: 10.1038/s41467-018-05376-1


這種不對稱性導致的扭曲結構正是生物上皮組織彎曲時採用盾形體的原因:盾形體結構能夠以較低的能量形成穩定的空間結構。


盾形體結構廣泛存在於果蠅、斑馬魚以及人類等許多生物的上皮組織中。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細胞生長分化為結構功能複雜的組織器官,上皮細胞則需要合理地排布,以保證這些組織器官生長成最終的形態。


果蠅唾液腺上皮組織中的盾形體結構。上圖為腔體外表面(basal surface),下圖為腔體內表面(lumen)。| 圖片來源:DOI: 10.1038/s41467-018-05376-1


上皮細胞排布規律的研究處於生物、物理與數學的交叉領域,對於理解細胞排布、生物器官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如果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了控制細胞形狀的分子,這些知識將有助於在實驗室中生成人造組織與器官,並且是模仿自然採用的最有效的細胞排布方式。


原創: Gabrielle

參考來源:

DOI: 10.1038/s41467-018-05376-1

https://www.sciencealert.com/scientists-discovered-entirely-new-shape-hiding-in-you-geometrical-scutoid-skin-epithelial-cells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8-07/uos-eca072618.php

來源 :原理(ID: principia1687)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原理」(ID:principia1687)


《環球科學》8月刊現已上市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曉木星極地幾何形狀氣旋風暴形成之謎
    ,科學家對此感到迷惑不解,目前最新研究揭曉了這些巨大氣旋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報告作者、美國加州大學貝克利分校行星科學家李成(音譯)說:「我們吃驚地發現木星極地與其他行星完全不同,我們從未見過這些氣旋排列成規則結構。」
  • 科學家揭曉木星極地幾何形狀氣旋風暴形成之謎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多年以來,木星兩極周圍存在規則幾何形狀的巨大氣旋,科學家對此感到迷惑不解,目前最新研究揭曉了這些巨大氣旋最初是如何形成的。2016年,美國宇航局「朱諾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之後,發現巨大氣旋在木星兩極以幾何形狀排列,在該行星北極,8個漩渦環繞著一個中心漩渦,而在南極存在6個漩渦。
  • Nature: 科學家發現了新的幾何,開啟計算網格新時代?
    基於生物學上的研究,近期科學家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表示發現了一個新的幾何形狀,名字也很酷炫,類似搖滾樂隊的Scorpion,叫做Scutoid新幾何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下圖這個玩意:Scutoid是科學家從上皮組織中,觀察細胞發展/變形的形狀而得來的。動物的上皮細胞中,緊密的堆疊在一起,但形狀通常不固定。達爾文的進化可沒有那麼簡單,幾種基本的傳統幾何可不能造就偉大的人類和打不死的小強。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圖形
    科學家們在7月27日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新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這是一種新圖形,對數學而言是這樣的,對於大自然而言卻不是。它是身體中細胞群緊密排列的一種形式,是為了細胞能夠高效地包裹器官上的複雜曲線。scutoid credit:當這些細胞包括皮膚、其他器官和血管中的細胞,被稱為上皮細胞,分布在動物身體組織中大多數的表面。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的光孤子波
    以加州理工學院的Kerry Vahala為首的應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光孤子波,這種波會緊隨在其它傳播的孤子波後面,就像是搭著其它波的順風車並從其它波中汲取能量。  孤子是像一個像粒子一樣的局域波:當它們穿過空間時,它們保持它們的形狀和形態,而不是像其他波一樣擴散。
  • 科學家發現一種全新的形狀,它就隱藏在你的細胞中
    最近,科學家剛剛發現了一種之前科學界或數學界從未發現的全新的幾何形狀,而且這個新的形狀其實就藏在你的皮膚裡。更詳細一點說,在我們上皮細胞(即人體外部和內部皮膚層的結構組織的構建模塊中),都有新形狀的身影。
  • 科學家們在日本海岸發現了一種新的喙鯨
    現在,日本科學家已經設法找到了一種新的鯨魚。這種新物種名為Berardius minimus,體長在6.2至6.9米之間,大部分為黑色,缺陷較小。科學家在日本北海道最北部海岸發現的6個標本中發現了這一標本。有趣的是,當地的捕鯨者早就講過這種奇怪的動物的故事,但他們被認為屬於一個已知的物種,貝拉迪斯貝爾迪。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的弱精子症發病機制
    精子的運動依賴著一種特化的纖毛結構——鞭毛。花榮和Julio M. Castaneda等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發現一個多物種保守的基因TCTE1,該基因位於小鼠和人保守的一個不育症關聯基因組區域,與衣藻(Chlamydomonas)鞭毛中微管連接蛋白-動力蛋白調節複合體(nexin-dynein regulatory complex, N-DRC)蛋白編碼基因DRC5序列相似。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鴨嘴恐龍 命名為日本鐮刀龍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鴨嘴龍。這具幾乎完整的骨骼是在日本北部木川鎮7200萬年前的海洋沉積物中出土的。 科學家們說,這種新恐龍屬於一個新的草食性鴨嘴龍屬。恐龍被命名為日本鐮刀龍。 2013年發現恐龍尾巴的第一部分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種恐龍。
  • 科學家發現新的形狀
    科學家發現新的形狀    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等等都是大家都熟知的形狀,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地球水候選來源:被稱為頑輝球隕石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地球水候選來源:被稱為頑輝球隕石根據氫,氧和其他元素的同位素組成,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小行星的水和巖石物質與陸地物質不匹配。許多水和其他物質必定來自其他來源。皮亞尼(Piani)的團隊收集並分析了13種稀有的頑輝石隕石樣品,發現了可能積聚到起初,由于于地球在靠近太陽的地方上形成,因此人們認為,建造地球的那些「基石」由於中沒有足夠的水。
  • 北科大等專家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
    千龍網北京3月10日訊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何戰兵教授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孫俊良教授,瀋陽金屬研究所馬秀良研究員,瑞士蘇黎世大學Walter Steurer教授合作,在Al-Cr-Fe-Si合金系中發現一種新的固體物質形態。
  • 科學家發現了一類新的味覺感受器
    舉個例子:由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組科學家發現,幾十年來被認為是視覺必需的多種視蛋白,也起著味覺感受器的作用。這一發現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它代表了視蛋白的一種不依賴於光的功能,並對這些蛋白質在古代生物體內的作用提出了疑問。
  • 英國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神秘物種
    英國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神秘物種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1-20 09:09:18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0日報導,英國古生物學家在《地質學家學會會刊》發表論文稱,他們從收藏在劍橋塞格威克博物館和布萊頓布思博物館的化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神秘物種。
  • 英科學家發現新的「痛覺基因」
    最近,一個由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識別出一種新基因PRDM12,對痛覺神經的產生和形成至關重要,可作為藥物標靶,有助於開發出緩解疼痛的新方法
  •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恐龍,是霸王龍的親屬,但他非常與眾不同
    不久前,澳大利亞的古生物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說發現了一個新的恐龍物種,他屬於霸王龍的一個亞目。通過對化石的檢查,發現這是1.1億年前的恐龍。科學家在維多利亞州中發現了恐龍化石,但遺憾的是科學家已經搜索了很久,但一直未能找到完整的化石,缺少最關鍵的頭骨化石,因此只能通過推測來分析。根據發現的位置,這個恐龍被命名為「Era the Elaphrosaur」(伊RAF羅龍)。
  • 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量子態
    目前,俄科學家正在繼續研究奇異拓撲量子態,並開發對其模擬建模的方法。據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高級研究員,項目執行人之一馬克西姆·戈爾拉齊(Maxim Gorlach)介紹,為了佔據理論前沿,俄科學家正在研究未來可能發生的量子實驗中的微妙效應。  近年來,物理學家發現,許多材料內部的電子、光粒子和其他量子體只能沿特定方向移動或佔據特定能級。這大大降低了此類物質內部的「混亂」程度,使其可用於製造拓撲量子計算機和許多光學和電子設備。
  • 澳洲科學家發現兩種新的大飛鼠物種
    澳洲科學家在對易危物種大飛鼠(Greater Glider)進行了DNA檢測後,發現了兩種新的大飛鼠物種。 大飛鼠是一種負鼠般大小的有袋動物,在森林中可滑翔長達100米。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懷疑大飛鼠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物種。
  • 科學家發現新的人類物種!宇宙中有第二個地球?
    2015年發現一種新的人類物種激起了世界各地的生物學家們的好奇心,納洛帝人,它能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我們的古代祖先。這些發現在南非的一個地下洞穴裡被深深揭示,被認為是人類出土的最偉大的遺骸之一。到目前為止,眾所周知,這種人類的身高平均高達5英尺,並且大腦沒有一個橘子大。
  • 科學家在極端壓力下發現了新的黃金結構
    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和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進行的一項新研究在快速壓縮黃金的時候,發現了一種新的黃金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