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溝是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2020-12-06 探路俠
水洞溝遺址發掘點

水洞溝遺址旅遊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裡,南距靈武市30公裡,距河東機場11公裡,地處銀川河東旅遊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遊的紐帶,佔地面積14.4平方公裡。

水洞溝獨特的雅丹地貌,鬼斧神工地造就了魔鬼城、旋風洞、臥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怪柳溝等二十多處奇絕景觀,記錄了三萬年前人類生生不息的活動軌跡。由「橫城大邊」、烽燧墩臺、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構成的古代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成為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

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

野性草原

觀完明長城遺址之後,下一站,大家將隨我進入蒙古野性草原。這裡與寧夏明長城僅一牆之隔。500多年前,這裡是韃靼、瓦剌等遊牧民族馳騁的疆場,也是他們休養生息的地方。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遼闊的野性草原與沙地、湖泊、林地的結合,接下來,我們可以在前方的野性草原蒙古人家稍作休息片刻,稍後會有草原駝隊帶您進入野性草原的深處去體驗沙漠衝浪、草原越野等項目,沿途我們還會看到成群結隊的犛牛、駱駝、馬和羊等動物。最後會到達野性草原牧家樂品嘗蒙古特色美食。我們整個遊線是環形路線,稍後大家會通過旁邊的天橋到達紅山湖碼頭乘船,景區的最後一站是藏兵洞!

互市

寧夏水洞溝明代的「馬市」遺址是明代寧蒙地區蒙漢以物換物邊貿互市的歷史佐證,蒙古人通過正常的手段獲得了物品,也解決了明朝優質軍馬供應不足的問題,對邊境的和平和安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時生活在寧、蒙交界地帶的各族民眾在此開設鐵匠鋪、綢緞鋪、絨線鋪、雜貨鋪等各種商鋪和蒙古包,在交易最活躍時,形成了長達四五裡許的交易市場。每當開市之時,前來趕市的各族民眾人數眾多,馬市異常熱鬧。蒙古族的各遊牧部落以金銀、牲口、馬匹、獸皮、奶製品以及氈帽等物品來換取漢民族的布匹、絲綢、食用鹽、鐵鍋、農具以及其他物品。

寧夏水洞溝景區通過查閱史料、走訪徵集工作,將當時馬市繁榮的場景進行了完整再現,讓遊客參觀藏兵洞、逛逛明代「馬市」,體驗一下明代「馬市」的繁榮。

明長城觀景臺

新修建的明長城觀景臺,水洞溝明長城遺址是寧夏境內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不到長城非好漢,遊中國古長城,水洞溝非去不可。現在來到水洞溝的遊客或閒庭信步於明長城腳下,或者登上新修建的長城觀景臺,盡覽水洞溝全景。

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地貌盡收眼底。遊客們登上長城觀景臺,一隻腳在內蒙古的土地上,另一隻腳在寧夏的土地上,都顯得十分激動,紛紛在標誌性建築下合影留念。如果身處在明代,他們其實已經在國境線上了呢!長城觀景臺的建設使用,是盡攬水洞溝大峽谷和蘆花谷美景的最佳觀賞地。站在觀景臺上,溝壑縱橫,地形獨特的土林景觀仿佛就在腳下,它跌宕逶迤直達深處。整片翠綠的蘆葦蕩隨風擺蕩,風景蔚為壯觀;時而野鴿飛翔,紅嘴鴨叫聲四起,泉水潺潺發出聲響,匯集成溪。

水洞溝明長城是寧夏戍邊文化的最佳體現地,它充滿著神秘的色彩,是探秘古戰場蒼涼悲壯的絕佳所在,一起領略了中國西北寧夏水洞溝明長城風光,來水洞溝看壯麗雄渾的塞上美景,絕對不虛此行!

水岸長城

水洞溝遺址旅遊區內還保留著一段水岸長城。穿過約3公裡的蘆花谷,就到了水洞溝遺址旅遊區面積最大的一個天然湖泊——紅山湖。在這一片獨特的雅丹地貌、土林景觀裡,出現水域面積1.8平方公裡的湖泊實屬罕見,可更為難得的是:我們看到崖對岸的明長城巍然屹立!大家都知道,我國的長城在修建的時候都是依山傍水、就地取材。但沒有一處的長城在面積約7.8平方公裡的地方能體現出依山傍水、藉助高15-18米的大峽谷和獨特的藏兵洞、守軍的城堡構成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這也是水洞溝遺址旅遊區的一大獨特的亮點。

景點百科:

交通指南:水洞溝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屬於黃河東岸區域的景點,距銀川市19公裡。【班車】銀川市北門旅遊汽車站上午9:30發車,返程14:30,車票單程15元左右/人。注意回程時間有時不固定,具體時間需要上車後與司機確定。【包車】包車遊覽水洞溝、兵溝、黃沙古渡價格300元左右【自駕】 A.銀川出發→大團結廣場→銀青高速路→臨河出口→銀青高速輔道→水洞溝 B.銀川出發→大團結廣場→黃河二橋向東→銀青高速輔道→水洞溝 C.黃河東濱河大道→銀青高速輔道→水洞溝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3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根據史料記載,早在170萬年前,就有元謀人在我國生活,其後,經考古發現,又有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出現。並相繼形成了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而小編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距今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 中國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逾兩千處 涵蓋距今210萬至1萬年
    中國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逾兩千處 涵蓋距今210萬至1萬年 2019孫自法 攝   中新網鄭州8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高星28日說,目前,中國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逾2000處,涵蓋距今210萬年至1萬年的各個時段。
  • 福建發現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東方網11月29日消息:福建省文化廳和三明市政府昨天宣布,考古工作者在三明市萬壽巖的兩個洞穴中分別發現了距今將近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和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工石鋪面。據新華社報導,萬壽巖位於三明市三元區巖前村,此巖由灰巖構成,巖溶發育,生成十幾個洞穴,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埋藏在靈峰洞和船帆洞兩個洞內。1999年9月至2000年1月,考古工作隊在對萬壽巖的靈峰洞和船帆洞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這兩個遺址。
  • 巫山發現我國最早古人類化石(組圖)
    ,距今204萬年,這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主辦的「巫山龍骨坡遠祖之謎」研討會上,記者獲悉,這項研究結果改寫了科學界先前對人類演化史的認識。  中國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  10月27日下午,中法考古隊在「巫山人」發現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教授的帶領下,第三次進駐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
  • 珠江三角洲的舊石器時代人類
    古人類不存在戶口制度,活動當然不依今改區域為地域限制:古人類離現代時間太長,滄海桑舊,也不可能給今人留下清晰的活動足跡,將珠江下遊作為一個地理區域來考察,進而述及廣州地區的古人類,可能更合理些,也好說些先引用已經出版的《廣州通史》一段話:「廣州地區有沒有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活動,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廣州地區尚未發現舊石器時代透址。
  • 探秘康巴什最早的古人類遺址——烏蘭木倫遺址
    此地河流眾多、水草豐美,各種古動物就來這裡喝水、吃草,而烏蘭木倫古人類就在這裡捕獵動物、打制石器,甚至燒制肉食。幾乎每一個重要的考古新發現,都有一些傳奇故事。那烏蘭木倫遺址是怎樣發現的呢?撿起這些骨頭,古日扎布覺得這個發現非常重要,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很快鄂爾多斯市文化局和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的有關領導和專家對現場進行了考察,確認古日扎布撿到的就是古生物化石,並且在遺址地層中還發現了打制石器,可以肯定這裡是一處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遂根據發現所在地為烏蘭木倫河畔,故命名為「烏蘭木倫遺址」。
  • 贛鄱古人類文化遺址 探尋遠古文明 豐富文化遺產
    有「贛鄱人類起源,萬年陶邑湧山」之稱的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贛鄱古人類文化遺址就隱於此山中。 樂平湧山贛鄱古人類文化遺址是5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古蹟遺存,屬喀斯特地貌,南北長約1110米,東西寬約865米,古人類遺址位於雞公山南面半山腰。
  • 科學網—我國古生物學家揭秘「廣譜革命」
    隨著新發現不斷增多,「廣譜革命」可能發生的時間被提前至末次冰期最盛期來臨之前,即2.3萬年前左右。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和其科研團隊通過對寧夏水洞溝遺址2號地點出土文物的分析,試圖解釋「廣譜革命」發生的過程及機制。
  • 雲南確定一處年代僅次於元謀人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新華網昆明1月19日電(記者 秦晴)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一個早在40多年前就被發現的人類舊石器時代遺址,近日終於確定其考古年代。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黃慰文說,這是雲南省發現的距今約80萬年的人類舊石器時代遺址,其考古年代僅次於雲南元謀人遺址。
  • 舊石器時代晚期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聚落,居住方式也大有不同
    20世紀70年代前後,在甘肅省境內發現了一批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涇川縣的牛角溝、合志溝、南峪溝和桃山嘴地點。4個地點都位於涇河流域,不僅地理位置十分靠近、含舊石器時代的地層和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相同,而且所出土的石製品的特徵也基本一致。其中牛角溝還出土了一件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專家認為它處於人類進化系統的晚期智人時期。離4個地點稍遠的還有鎮原縣的黑土梁、環縣樓房子、劉家岔和慶陽巨家塬等地點。
  • 電影《異形契約》沒告訴你的事:中國境內有哪些舊石器時代古人類...
    事實上,在舊石器時代,地球上就活動著早期人類。舊石器時代是指距今約300萬年至距今約1萬年的漫長時期,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舊石器時代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遺址主要有以下這些:1、祿豐古猿:這是在雲南省祿豐縣發現的人猿化石,距今約七八百萬年。
  • 篤行水洞溝.探訪人類繁衍生息聖地
    晨飛銀川,機上琢磨落地後先去哪逛一逛,百度地圖上查到水洞溝。稍作功課,即刻定下決心。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A級景區。
  • 青島大珠山開挖舊石器遺址 疑猛獁象牙化石現身(圖)
    、疑似猛獁象等10餘種典型的更新世晚期動物化石500餘件,以及大量石器,為遺址提供了很好的年代依據,對研究我國乃至東亞現代人起源與遷徙問題提供了科學的證據,對探討遠古人類在海岸地區的生計方式、生存能力和文化傳承,完善山東的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
  • 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此,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代範圍
    消息傳到縣一中,當時的生物教師陳明治帶著學生到供銷社察看,他們從龍骨堆中找到了一塊古人類上顎骨,上面還附有兩枚牙齒,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 究院賈蘭坡教授鑑定,確定為古人類化石,命名為「長陽人」化石,其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 代範圍,距今約19萬年。伴隨「長陽人」出土的還有大象、熊貓、梅花鹿等動物化石。「長陽人」是我國長江以南最早發現的遠古人類之一。
  • 北京的金街其實2萬年前就有人生活-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然而誰能想到在現代而時尚的東方廣場下面埋藏著古人類活動的遺址。其實北京的城市中心地帶,在距離1929年發現的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50公裡處的王府井及周邊地區,也曾多次發現古動物化石和古人類活動遺址。1955年,在北京飯店工地地面下10米砂層中,發現處於人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更新世晚期德永象臼齒化石。
  • 解密中國古人類演化
    這些不同時代的古人類,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我們去他們的遺址發現地看看吧。藍田人屬我國早期人類化石。其前額低平、較寬,眉骨粗壯隆起,骨壁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顱內耳高71毫米,腦容量為778.4毫升,基本與印度尼西亞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當。藍田猿人是繼北京猿人之後,我國發現的最重要的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擴大了我國猿人的分布範圍,豐富了人類物質文化紀錄,為研究人類起源提供了珍貴的科學資料。
  • 古脊椎所等揭示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
    7月29日,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光茂,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等,合作完成的關於距今3萬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婭懷洞遺址古人類植物利用的研究成果。最近3萬年是晚更新世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對人類產生了深刻影響。
  • 中國古人類起源於非洲?
    2月2日,魏光飈博士向本報獨家披露,其論文中的研究成果確認——214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重慶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並創造了自成體系的史前文化;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重慶地區的古人類製造了目前東亞地區發現的唯一一件骨制手斧,並創造出全球範圍內獨樹一幟的舊石器工業技術,這,或能證明現代中國人系本土起源。
  • 世界上已發現最早的古人類石器遺址
    呼和浩特大窯文化遺址,一座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製造場,據說距今已有五六十萬年之久,即相當於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的時代。[簡介]大窯文化遺址在呼和浩特市郊區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坡上,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33公裡處,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裡,是一座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製造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