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導人正以一種更成熟的方式看待世界的發展
汪曉波 桐欣
這是一個清瘦、個子不高的美國人,如果不是近距離地觀察,他看起來會比60多歲的實際年齡顯得年輕。他的頭銜很多:科學家、慈善家、投資銀行家等,當然,還包括作家。
他叫羅伯特·勞倫斯·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幾年前,他寫作的《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暢銷一時,中文版發行量達100多萬冊。也正是因為這本替當代中國領導人所作的傳記,庫恩開始被中國人所認識。最近,庫恩又圍繞著中國問題出版了新書,以《中國30年》為書名,記錄了「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
1月11日,庫恩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專訪,講述他眼中的中國問題,談到他所拜訪過的許多中國高官。
30年變化,不僅指那些高樓大廈
《第一財經日報》:你研究中國過去的30年,也看到了東方社會的急劇轉型,對於你來說,感受最強烈的變化有哪些?
庫恩: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變遷,也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變遷。
談到變化,我們要把改革開放之前和之後的狀況進行對比。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政治運動,那個時候,中國處於歷史的低谷,不僅經濟發展停滯,國民的精神也受到了嚴重傷害。中國甚至一度被看作是一個與外部世界不相關的國家。
但改革開放30年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還被看作是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中國參與到了幾乎所有重要的國際事務中,並受到了很大的尊重。中國的發展模式,對於一些國家來說,也成為一個榜樣。
在講中國的巨大變化時,我不僅指的是在北京、上海的那些高樓大廈,不僅指經濟意義上的成功。雖然中國還存在不少問題,但國民精神上的變化,是非常突出的。
改善收入不平衡,要更強調提高欠發達地區教育水平
《第一財經日報》:作為一個外部觀察者,你覺得中國在經過30年的努力之後,目前面臨著什麼樣的難題?又如何去解決這些難題?
庫恩: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確實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社會發展不平衡,包括內陸和沿海、農村和城市的不平衡,以及環境保護問題、腐敗問題等。
在分析中國問題時,要知道這其中有非常大的複雜性。這些問題某種意義上是改革開放自然的結果,是中國在追求經濟進步過程中所產生的。所以,不能因為有了這些問題,就否定改革本身。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深入改革。中國最高層也意識到深入改革的必要性,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同時,要改善中國式的民主,推進依法治國等。要保持可持續的發展,就需要胡錦濤主席所倡導的科學發展觀來指導。
《第一財經日報》:你剛才談到收入不平衡以及相關的利益再調整問題,恐怕都是未來要繼續改革才能解決的。那麼,如何深入改革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庫恩:針對收入不平衡問題,中國政府正在出臺一些政策,比如鼓勵投資內陸地區和不發達地區。
要改善收入不平衡,我個人認為,要更加強調提高欠發達地區教育水平。
利益調整,更多體現在收入較多的集團和收入較少的集團之間。我認為,既要調整收入不平衡,同時也要激勵人們繼續創造財富。在這個過程中,要努力擴大中國的知識階層。
對於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中國也需要不同的利益集團進行競爭,在保持活力的同時,出現一個更優化的社會生態。
一黨透明更適合中國
《第一財經日報》:在你的新書中,你記錄了與中組部部長李源潮關於中國民主的對話。你覺得應如何推進中國式民主?
庫恩:我個人認為,一黨執政的體制,對現階段的中國是合適的。因為,中國的具體國情與其他國家很不一樣。首先,收入差距比較大,同時,中國人口也很多。在這個體制中,要實現所謂西方式的民主比較困難。因為,其制衡機制相對缺乏。
我很欣喜地看到,胡錦濤主席提出加強「透明度」的概念。我在跟李源潮部長探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時,他也強調了「透明度」的重要性。
在我看來,透明度使得黨外的人士可以看到黨內是如何運作的。相比於一個多黨但沒有透明度的體制,我相信,一黨執政但透明度高的體制,更加民主。對於如何做到這點,首先要強調,各級政府要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雖然憲法是如此規定的,但一些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我發現,中國領導人一直在致力於提高中國的民主程度,出臺了很多創造性措施,例如公示制度。這個制度,一方面提高了治理透明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民的參與度。在西方很多國家,例如美國,對官員是任免制,有時會出現錯誤的任命。公示制度在政府治理方面是創造性的措施。
更成熟心態對待民族主義情緒
《第一財經日報》:你在書中寫到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比如民眾抵製法國家樂福事件。對於一些跨國資本併購中國企業,中國國內時常也有反對的聲音。你如何看待這類民族主義情緒?
庫恩:民族主義情緒,一方面可以成為動力,激勵民眾更努力地建設自己的國家,同時也有負面影響。它可以提升本民族的自豪感,也可能導致貶低其他民族,造成衝突。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種破壞性情緒。所以,我們要以更成熟的心態來對待。
國際間的收購與兼併,對於加速各國之間的經濟融合、提高經濟生產效率是很有效的。收購可能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因素。我認為,在中國企業還未成熟之前,不應該全部由外國公司來收購,那樣,中國的民族經濟就不會得到發展。但是,目前的中國企業有很多已經很成熟了,對於收購和兼併,應該客觀、公正地看待。
中國領導人教育背景更多元,使思維方式更多元
《第一財經日報》:你多次提到,西方媒體對中國有很多誤解。你寫這本書的願望之一,也是想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你認為中國應如何更好地與世界進行溝通?
庫恩:一方面,要允許官員說錯話。現在這方面有很好的發展趨勢,也包括政府部門致力於讓更多國外記者來採訪,讓他們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事情;另一方面讓中國官員「走出去」,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展示更加開放、透明的形象。
最後我想說,儘管西方有些媒體對中國的報導是扭曲的,但並不是說某些問題不存在。應該判斷、深入分析這些問題是否真實存在。如果中國領導人能以更加成熟、自信的心態面對這些批評,可以發現一些問題,改變現狀,從而提高中國的國際形象。
《第一財經日報》:你一直在接觸中國政府許多高級官員。你印象中的中國高官是怎樣的一個群體,他們有怎樣的思維方式?
庫恩:在書中,我不僅涉及到了最高級別的官員,也涉及到了省部級的領導人,還包括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我也把他們看作是中國領導人的構成部分。從跟他們的交流中,我可以看到他們思維方式的發展。
在一些西方人的眼中,中國領導人跟蘇聯的領導人一樣,是單調同一、似乎都穿著灰色西裝的官僚群體。但是,中國現在的領導人,他們有不同個性,不同的表達方式,敢於創新,以不同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
關於中國最高領導層,我還看到一個很好的現象,即中國領導層的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同時經驗非常豐富。一些領導人,比如習近平副主席和李克強副總理,還分別取得了法學博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現在的領導人教育背景更多元化,也使得思維方式更加多元化。
中國領導人正在以一種更為成熟的方式看待世界的發展,他們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同時又有個性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