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年08月16日 17:49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8月16日電 12時10分,二胎媽媽李女士順利娩出一男嬰,體重3100克,哭聲響亮,家屬甚是欣慰。
12時48分,出生僅38分鐘的該新生兒,突然全身青紫、呼吸困難、呻吟、四肢偏涼……應急預案隨即啟動。
12時53分,經「綠色通道」立即轉入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確診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立即氣管插管行高頻呼吸機支持並給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及多巴胺等藥物治療。
21時30分,患兒血氧飽和度在78%-89%間頻繁波動(正常應穩定在90%以上),氧濃度升至100%及調整呼吸機參數仍不能緩解,急診床邊心臟彩超提示卵圓孔處有明顯右向左分流信號,肺動脈壓52mmHg。「病情加重且並發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隨時可能危及患兒生命,立即給予一氧化氮吸入治療!」荊門二醫新生兒科主任劉莉當機立斷。
不到1分鐘,一氧化氮設備與呼吸機成功並接,隨著一氧化氮緩緩注入患兒肺內,生命體徵逐漸平穩,氧飽和度維持在92-95%,下調吸氧濃度,氧合指數明顯好轉。連續4天的一氧化氮吸入、呼吸支持、抗感染、口服西地那非、升壓及對症支持等治療,肺動脈高壓、呼吸窘迫、低氧血症症狀完全緩解。經過14天的治療,8月12日成功撤離呼吸機,脫離生命危險,平安回到了爸爸媽媽身邊。
「李女士一家是幸運的,7月剛剛購買的新設備,治療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及呼吸衰竭有神奇的效果。」劉莉介紹,此次一氧化氮吸入技術的成功開展系荊門地區首例,標誌著荊門二醫NICU救治水平位列全省甚至全國前列,領跑荊門地區,也為本市及周邊地市危重新生兒救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平臺。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重症肺部炎症反應,多見於較大胎齡早產及近足月新生兒,發病後可致患兒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紫紺、呼吸窘迫,往往繼發更危險的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後者更是一種對純氧依賴且病死率極高的新生兒疾病。劉莉表示,隨者二孩政策的放開,各種高危新生兒、早產兒逐漸增加,以呼吸窘迫症候群、持續肺動脈高壓為代表的新生兒難治性疾病,不但病情危急、死亡率高、預後差,且一直以來都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呼吸衰竭並發嚴重肺動脈高壓時,一氧化氮吸入治療是非常有效且副作用小的特異性搶救手段,可以有『起死回生』的效果。」劉莉告訴筆者,當傳統的給氧、藥物擴張肺血管、人工呼吸機支持等治療效果不佳時,假如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留給家長和醫生的只能是遺憾。而一氧化氮可謂是一股救命「仙氣」,低劑量、短療程吸入一氧化氮治療能迅速改善氧合,糾正低氧血症,且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在有效治療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的同時,既能擴張肺血管、降低肺動脈壓而又對體循環血壓無影響,大大降低了顱內出血、腦損傷、肺損傷、氣胸、氧中毒等不良反應,減少了神經系統後遺症。新生兒高頻呼吸機、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和吸入一氧化氮聯合使用,危重呼吸衰竭的足月和早產新生兒存活率可達98%以上。截至目前,在該院新生兒科進行一氧化氮吸入治療的患兒有4例,均療效顯著。
據了解,荊門二醫新生兒科作為湖北省臨床重點(建設)專科,一大批高精尖硬體設備,多種模式的呼吸支持、新生兒PICC置管技術等軟實力,構築起從新生兒院前急救、規範的早產兒綜合救治的早期幹預,及人文關懷、科研教學等醫療康復體系。在超早產、超低出生體重及呼吸衰竭患兒的救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成功救治體重僅900g、胎齡26周的超早產兒,創全市早產兒培養之先河。此次一氧化氮吸入治療技術的成功開展,不僅填補了該市此項技術的空白,並提高了荊門地區對罹患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新生兒持續肺動脈高壓等危重新生兒的搶救成功率,為許多家庭帶去了新的曙光。
(編輯:裴春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