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中文版四段,標題是:論潔淨、迦南婦人的信心、治好許多病人、耶穌使四千人吃飽。最後一段使四千人吃飽,跟第14章的使五千人吃飽大同小異。
下面先介紹第一段內容。
作者說,那時有法利賽人和文士,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說,你的門徒為什麼違犯古人的傳統呢,他們吃飯的時候都不洗手。耶穌回答說,你們為什麼因為你們的傳統犯神的誡命呢。神說應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但你們卻說,人們都這樣對父母說:你們已經從我這裡得到好處,我就不必再孝敬你們。你們就是憑著這樣的傳統,廢棄了神的誡命。
假冒為善的人哪,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真沒說錯。他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耶穌就叫了眾人來,對他們說,你們要聽,也要明白,入口的不能汙穢人,出口的乃能汙穢人。當時門徒進前來對他說,你知道嗎,法利賽人聽見這話,很不高興。耶穌回答說,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彼得對耶穌說,請將這比喻講給我們聽。耶穌說,你們到如今還不明白嗎。豈不知凡入口的,是運到肚子裡,又落在茅廁裡嗎。惟獨出口的,是從心裡發出來的,這才汙穢人。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毀謗,這些都是汙穢人的,至於不洗手吃飯,那卻不汙穢人。
本段結束。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一句話:飯前便後要洗手,細菌不會跟著走。現在的人一般在幼兒班的時候都受過飯前要洗手這個教育,不過長大之後能保持這個好習慣的人卻不多,這是因為現在整個社會衛生環境已得到極大的提升,手接觸到危險細菌的機會不再像以前那麼多,而且現在抗生素也不像以前那麼缺乏,就算沾點什麼細菌,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所以很多人不會刻意堅持飯前洗手的習慣。
但是我們知道,在印度等一些地方,人們普遍不用調羹筷子、而是直接用手吃飯,飯前洗手按理說當然是必須要洗手的。現代西方人普遍用刀叉吃飯,不過在古希臘、古羅馬的時候,人們也都是直接用手吃飯,只是那時人們不知道有細菌這種人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所以只要手看起來不髒,吃飯前也不是必須要洗手。至於以色列人有沒有飯前必須洗手的規矩呢,我們從舊約就可以看出,並沒有這樣的規定。
這個故事中說以色列人古人的傳統吃飯前要冼手,這個從舊約看並沒有根據,不過有些資料稱,當時法利賽人強調對神要潔淨,所以規定吃飯之前要洗手,這只是一個宗教儀式,就像現在的基督徒飯前要禱告一樣,並不是為了衛生。關於這個規定,我在塔木德裡並沒有找到相關資料,不過因為塔木德有上萬頁內容,或者裡面有那樣的資料我沒找到也有可能。
其實不管怎麼樣,我們從這段話作者將飯前洗手稱作古人(或:老人)的傳統就知道它並非以色列人公認的「律法」規定,否則就會說這是律法,而不會說是傳統。另外我們從本段話說耶穌的門徒飯前不洗手,也可以看出猶太人並非所有教派都有飯前洗手的規定。還有,本段話1句稱,是耶路撒冷來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指責耶穌,或者可以那麼說,就算法利賽人,也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有這個規定,可能只是耶路撒冷的法利賽人才那麼做。
本段的故事抄自馬可福音7:1-23,馬可福音7:3-4說,法利賽人和所有猶太人都遵守飯前洗手的傳統規定,還有從集市回來要沐浴後才能吃飯,還有要洗杯、罐、銅器等等。這兩句馬太福音沒有抄,不知是不是覺得這話編得太荒唐。要知道巴勒斯坦是個缺水的地區,福音書寫施洗約翰給猶太人施洗,都要跑到約旦河去,大部分其它地區的人根本沒有整天洗這個洗那個的條件。可以說,光從這點看,我們就知道也許有些話只是作者自己編出來的,根本不是事實。
我們前面說過,雖然馬太福音5:17-18說耶穌不是要廢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但是實際上他們新枝派所做之事都是反律法的。他們說成全律法,成全的是他們用狡辯之術自己解釋的律法。可能是因為他們教派與法利賽人敵對,所以凡是法利賽人支持的,他們就反對,所以不管是律法還是部分法利賽人形成的傳統,他們都要反對。
另外有的時候,作者所寫的所謂的法利賽人的做法,可能根本不是真的法利賽人的做法,只不過是作者想講一個道理,講這個道理需要有一個被批評和被醜化的對象,他就讓法利賽人當這個被批評和被醜化的對象。
第1-2句,作者寫耶路撒冷來的法利賽人和文士指責耶穌的門徒飯前不洗手,就是為了引出下面他要講的一番道理。
下面第3-9句一段話馬太福音主要抄自馬可福音7:6-13,只不過裡面話顛三倒四,並不是按原來順序抄的。在馬可福音裡,耶穌先引用以賽亞的話,然後再說「當孝敬父母」這幾句,而在馬太福音中,卻調換了一個順序。
作者編法利賽人指責耶穌的門徒不守傳統,接著他給耶穌編的話並不是辯解說他們沒有不守傳統,而是倒打一耙,說法利賽人守傳統,卻違犯神的誡命。這話的言下之意很明顯,當然是說傳統不該遵守。他舉例子所寫的「神的誡命」引用了舊約,「當孝敬父母」是出自出埃及記20:12、「凡咒罵父母的,總要治死他」是出自利未記20:9,不過第5-6句他寫法利賽人說的話應該是出自誣衊。自古以來不孝敬父母的人不知有多少億萬,也有一些不孝子女會對父母說出很不孝敬的話,但是那些話肯定不會成為傳統的古話,所以法利賽人當然也不可能引用那些不存在的古話來為自己不孝敬父母作辯護。
孝不孝敬父母其實跟什麼教派沒有關係,我們從現在各國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各個宗教、各個教派中都有些人孝敬父母、有些人不孝敬父母。在古代,因為窮人生活條件較差,還有也缺乏教育,實際上窮人相對來說,在孝敬父母上反而不如富人。當時新枝派的人普遍比較窮,所以他們來指責法利賽人不孝敬父母其實是沒有資格的。
福音書裡多處寫「弟兄要把弟兄,父親要把兒子,送到死地,兒女要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就是讓信徒為了信他們的教派,要不惜與父母和家人作對。也就是說,如果父母不跟他們同教派時,福音書就是教他們不要聽父母的話、不要孝敬父母。
第7-9句作者引用以賽亞書29:13的話,指法利賽人假冒偽善,嘴巴說敬畏神,實際上卻只遵守人的吩咐。他意思是說,像「飯前要洗手」那些古話只不過是人的吩咐,並不是神的話,法利賽人都說自己最遵守律法,其實他們只不過是遵守人的吩咐,卻違犯了神的誡命。
我們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編這個故事的用意一方面是詆毀他們的對手法利賽人,一方面是為他們新枝派的人不守規矩作辯護。不過關於規矩,我們前面說過,當時新枝派的人不守規矩,是因為他們教派人少勢微,到他們發展成大宗教之後,他們的規矩比誰都多。世界上任何組織的發展規律都是這樣,這些規律不是由「神」定的。
第11句說入口的不能汙穢人,出口的乃能汙穢人。這句話我們從後面的第17-20就能看明白,作者是說吃東西手不用洗、髒一點沒關係,食物入口吃到肚子裡就不算髒,而人從口裡說出的話卻會包含很多惡念,所以才是髒的。對古人來說,這幾句話真是又簡單易懂、又有道理。古人缺乏食物,又不知道細菌致病,他們只要有東西吃,是從來不怕髒的,出口的話能傷人、害人,這點也人人皆知。
作者說入口的不能汙穢人,是對他們教派不守規矩的辯護,而說出口的能汙穢人,是對法利賽人等敵對教派的攻擊。但是因為他沒寫清楚出口的是罵敵對教派的,讓人看起來就是所有從心裡發出來的、說出口的都是汙穢的。要是這樣的話,那耶穌說出口的話又怎麼樣呢、他的門徒說出口的話又怎麼樣呢,作者總不可能說他們自己教派的人說出口的話也都是汙穢的嘛。
第12-16這幾句是馬可福音裡沒有、馬太福音作者自己增添上去的。第12句說法利賽人不服,當然是為了詆毀法利賽人。
第13句說「若不是我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意思是說法利賽人等非新枝派的人不是神栽種的到時一定會被滅亡。這就像現在基督教的各教派都說其它教派是異端、到時要下地獄一樣,只不過是教派之間互相攻擊的話。作者說這些話,一方面可以恐嚇自己教派的信徒,讓他們不要投向敵對教派,另一方面也可以恐嚇敵對教派中不堅定的人,讓他們來投向他們新枝派。
第14句說「他們是瞎眼領路,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跟上幾句一樣,同樣是說法利賽人是異端、說他們要被滅亡的意思。
第二段,迦南婦人的信心。
作者說,耶穌離開那裡,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耶穌一言不答。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他走吧。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啐渣兒。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他女兒就好了。
本段結束。
這個故事的原版在馬可福音7:24-30。在馬可福音中,這個婦人是希利尼人、屬敘利非尼基族,而不是迦南婦人。馬可福音作者故意指明這個婦人的種族,是因為他想寫耶穌主要是來拯救以色列人的,而不是來拯救外邦人。後來基督教傳到各國,大多數基督徒都不是以色列人,他們總是喜歡在新約裡找耶穌不只是救以色列人、而是來救全世界的證據。像本故事說耶穌救了一個外邦人,就被當作是耶穌拯救外邦人的證據。
其實我們看這個故事中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就可知道,作者把外邦人寫作狗,都不當作人,怎麼會想他們的耶穌要拯救外邦人呢。他寫這個故事的主要目的是要告訴以色列人:你們看,耶穌在外邦人裡都很有名聲,他們都知道來求耶穌,他們都對耶穌這麼有信心,你們是以色列人,怎麼反而不知道來求耶穌呢。
在這個故事中,耶穌說外邦人是狗,而外邦人也自認是狗,這對外邦人不只是不尊重,而且是深深的汙辱。在當時以色列人自己都混得不怎麼樣,他們是沒有資格瞧不起外邦人的,作者這麼編,應該是出於對外邦人的仇恨和敵視。為什麼會有仇恨和敵視呢,可能是因為作者生活在外邦人之中,覺得有受到他們的欺壓。
第三段,治好許多病人。
作者說,耶穌離開那地方,來到靠近加利利的海邊,就上山坐下。有許多人到他那裡,帶著瘸子、瞎子、啞巴、有殘疾的、和好些別的病人,都放在他腳前。他就治好了他們。甚至眾人都希奇。因為看見啞吧說話,殘疾的痊癒,瘸子行走,瞎子看見,他們就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
本段結束。
前面剛寫耶穌因為耶穌怕希律抓他而退到別的地方去,這裡又寫耶穌回到加利利的海邊。耶穌怎麼一下子又不怕希律了呢,作者編故事就是這樣任性,要去就去,要來就來。
這一段在馬可福音裡是沒有的,但是第29句話應該是改自馬可福音7:31耶穌又離了推羅的境界、經過西頓、就從低加波利境內來到加利利海。我們前面說過,因為西頓在推羅的北邊,加利利海卻在推羅的東南,作者寫的這個路線是南轅北轍,所以有些學者認為,馬可福音的作者根本不熟悉猶太地區附近的地理情況,他應該是沒有在猶太地區生活過。
接著馬可福音7:32-36寫耶穌治好一個耳聾舌結的病人,馬太福音作者可能覺得這個故事不好,就改成耶穌治好很多病人。他在第31句說,眾人見耶穌治好病人,都覺得很稀奇。作者改的這個故事並不好,按照馬太福音,耶穌在加利利海邊治各種病人已經有多次,名聲都傳到推羅、西頓、敘利亞全境,怎麼加利利海邊的人見到耶穌治病還會感到稀奇呢,這個編瞎話實在是編得太明顯了。
第四段,耶穌使四千人吃飽。
作者說,耶穌叫門徒來說,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我不願意叫他們餓著回去,恐怕在路上睏乏。門徒說,我們在野地,那裡有這麼多的餅,叫這許多人吃飽呢。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有七個,還有幾條小魚。他就吩咐眾人坐在地上。拿著這七個餅和幾條魚,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眾人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裝滿了七個筐子。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共有四千。耶穌叫眾人散去,就上船,來到馬加丹的境界。
本段結束。
在解讀第14章「耶穌使五千人吃飽」的故事時我們已經介紹過,後面的「耶穌使四千人吃飽」與其大同小異,區別只是餅和魚的數量、人數和剩下的零碎的籃數不同。這個故事最假的是第33句門徒說「我們在野地,那裡有這麼多的餅,叫這許多人吃飽呢」,如果耶穌使五千人吃飽的故事是真的,這事過去還不久,門徒應該還沒有忘記,他們怎麼可能會問出這樣的話呢。
最後一句提到的馬加丹可能是在加利利海的西海邊。我們在前面介紹過,因為新約裡提到一個更出名的地方叫抹大拉,但是加利利地區原來並沒有這個地名,在基督教興盛之後,為了符合福音書的記載,他們把一個本來叫Magadan的地方改名為Magdala,這個Magadan就是這裡提到的馬加丹。不過也有些人認為Magadan和Magdala是兩個在附近的不同地名。
在馬可福音9:10的版本裡,是寫耶穌到大瑪努他Dalmanutha去,這個地名估計是馬可福音的作者創造出來的,沒有人知道,馬太福音給改成馬加丹Magadan,所以經學家認為馬加丹就是大瑪努他,但是實際上馬可福音說的肯定不是馬加丹。我們注意到馬可福音9:10裡寫到的是「大瑪努他境內」,英文是regions of Dalmanutha。在新約裡,「境內」一般是表達一個分封地,或者一個民族所在地這樣的區域,比如加利利境內、推羅、西頓境內、非利士境內、基述境內,總之不會用這個來表示一個城。但是問題是加利利海周圍我們知道的就只有加利利境內、低波加利境內、該撒利亞腓力比境內,稍遠一點的有推羅境內、敘利亞境內,卻不知大瑪努他是什麼境內。可能馬太福音的作者就是不明白「大瑪努他境內」是何地,所以改成馬加丹,使讀者不會因這個地名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