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開闢奇趣海洋課的科普小天地,本欄目將會每天介紹一種廈門地區常見水產極其主要識別特徵和相應烹調方法。
帶魚
帶魚,中文名白帶魚(拉丁名:Trichiurus lepturus),閩南地區也稱其為白魚。
帶魚屬於鯖亞目帶魚科,是一種肉食性魚類,以小魚小蝦為食。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帶魚分布,由於帶魚一般棲息在20米-100米的水域,被漁民的拖網拖上船後大部分都因為海水壓力變化過大而死亡,等拉到魚市場就基本見不到活帶魚了。
但是如果將帶魚慢慢拉上岸,還是有機會見到活蹦亂跳的帶魚的,帶魚在水中透明狀的身體看起來非常奇妙。
海釣逐漸拉上岸的鮮活帶魚
帶魚在水中透明狀的身體
目前所有食用的帶魚都是野生的,沒有人工養殖的,其原因是帶魚洄遊的繁殖習性使人工養殖無法實現,此外更重要的是帶魚自然狀態下繁殖能力足以應付人類的食用需求。所以特別強調帶魚是野生自然可能是有不良目的混淆視聽的奸商。
但凡突出野生的都是騙子
帶魚適合用鹽醃製而長期存放,在幾十年前那個物資奇缺物流遲緩的年代也能經常走到全國各地的餐桌上,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所以用「國民魚」來稱呼它一點都不過分。
上世紀50年代的憑票供應的帶魚票
走上全國人民餐桌的鹹帶魚
帶魚的外形特徵極易識別,身體扁平細長,頭部較小但眼大,口內長滿鋸齒狀牙,沒有腹鰭和尾鰭,全身覆蓋著銀色細鱗,看起來像條銀白色的帶子故得名「帶魚」。
大眼與鋸齒狀牙
帶魚沒有腹鰭和尾鰭
帶魚切塊油煎或者紅燒都是閩南地區頗受歡迎的料理方法。
註:以上圖片部分來源網絡